导图社区 马原: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结合书本及老师的PPT,非常全面,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编辑于2021-01-10 15:07:09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不懂得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不懂得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人口因素
制约和影响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
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通常简称为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1.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决定社会结构、性质、面貌3.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
根据不同的主体
个体意识、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低层次)
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表现为感知、情绪、情感
社会意识形式(高层次)
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非意识形态
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一部分社会科学不具有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性质,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不服务于特定经济政治制度和特定阶级
相对独立性
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突出表现)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解答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树立科学历史观和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生产的物质内容)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生产工具(客观依据)
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必要前提)
劳动对象不同,往往会影响劳动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侧面反映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生产资料
劳动者(最活跃因素)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中其主导作用
生产关系
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形式)
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客观性
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义
在人类思想历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的是非的思想体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第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国家的起源: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体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政体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经济基础
即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经济形态
政治形态
意识形态
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历史选择性意义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顺序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领域中矛盾的地位和作用
基本矛盾
非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子主题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如前所述,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生产力就必然要求改变或变革生产关系,而一旦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状况发生了变化,就会同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并要求改变旧的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发展又会引发其他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
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
社会基本矛盾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处于支配地位,在发展过程一定阶段上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在社会发展过程的矛盾系统中,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存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区别。社会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一定阶段上起主导作用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社会非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一是社会主要矛盾双方的内容发生一定变化
二是矛盾地位发生变化,原来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从属地位的矛盾,而原来的某个非主要矛盾则上升为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原理,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贯穿并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阶级斗争及其作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一切阶级,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是最有前途、最富有革命彻底性的阶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为最终目的的斗争,其历史进步作用是其他阶级斗争不可比拟的。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为我们透过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
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学判断
社会革命
实质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
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爆发既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如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又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
作用
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无产阶级革命将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概念
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主要是认知活动或精神活动
技术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
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影响
对生产方式产生的影响
改变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改变人们的劳动形式
改变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改革
科学技术的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客观条件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的影响
一定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人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概念
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从认知根源看,停留在历史现象表面
社会历史根源看,社会生产水平较低,只有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阶级工作有关
阶级根源看,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抹杀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群众史观(与之对立)
与英雄史观相反,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的原则
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人与人的区别(社会属性,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与动物的区别(劳动)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创造者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创造者
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创造者
具有类与历史
群体与历史
个体与历史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
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条件,但也存在有待完善和改进的方面。
中国特色主义是中国人民开创和推进的伟大事业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普通个人,历史人物,杰出人物
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历史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历史人物的作用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等的制约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
科学评价方法:历史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
在某一种意义上,历史分析方法内在地包含阶级分析方法
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高度肯定他们带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功绩
又应指出他们在认识和行动上所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包括不回避他们的失误和错误。
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既明确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
P153需要看
意义
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社会发展包括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