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导图,内容包括:唯物主义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论、辩证的唯物论等。
编辑于2021-01-14 10:14:26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辩证法(方法论) ^能抓住事物的两面性
两大特征
普遍联系
整体VS部分(万事万物通过有机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我们一般把它叫做系统。系统和它内部的部分叫要素,系统和要素的部分,我们又把它叫做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永恒发展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灭亡
(辩证法(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看问题比较全面)VS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看问题比较片面)) 根本分歧: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度,是区分量变质变的唯一标志
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实质是“扬弃”
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否定之否定
前进性及曲折性的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规律)问题
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VS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福祸相依,否极泰来)
矛盾的普遍性(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VS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别
不平衡性
(解决问题,怎么做)主要矛盾VS次要矛盾
(分析问题,怎么看)主要方面VS次要方面 以上是世界观,方法论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五对范畴
现象VS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
内容VS形式(既要抓住内容又要抓住形式)
必然性VS偶然性(必然性存在偶然性之中)
可能性VS现实性
原因VS结果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一性) (提纲中看到认识找实践,看到实践找认识)
实践VS认识
实践决定认识 (题中,实践是认识的啥一定是对的,认识是实践的啥一定是错的)
实践是认识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认识促进实践
错误认识阻碍实践
认识两次飞跃
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回归到实践
真理观 (高端的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光明日报)
真理VS谬论
唯物主义历史观(方法论)
历史观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VS社会意识(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数学,化学,自然科学…))
意识形态(反应了统治阶级,具有阶级属性的(个个国家统治阶级不一样,政治学,法律,思想,道德))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VS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VS上层建筑
社会发展动力
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动力:改革
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巨大动力:科学技术
辩证的唯物论(第一性)
(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空气)物质(最初给物质下定义的人:列宁)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运动
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人的一生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质VS意识
意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的反作用 ^(做什么都要符合规律,不能胡乱的去做)
(方法论)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概述
哲学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生观即可以反作用历史观 也可以反作用世界观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VS存在 (恩格斯提出)(物质和意识)
第一性 (世界的最初来源, 是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直接通过表面的认识来当做世界的本源 金木水火土)
近代形而上学(万事万物都是不同分子的排列组合) 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现代科学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当这个精神来自于人,来自于我)
客观唯心主义(当跟我,跟人没有关系,来自于神、上帝或者是某个客观的概念)
同一性(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客观世界, 客观世界可不可以被人认识)
可知论
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两大贡献:剩余价值理论、历史唯物主义)
自然科学基础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施旺,施莱登)
能量守恒及转化定律(焦耳)
生物进化论(达尔文)
思想理论来源
主要:德国的古典哲学
直接
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
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论
根本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