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能量代谢与体温
详细的介绍了机体的能量代谢、体温的概念以及影响体温的因素。
编辑于2021-01-18 17:18:34生理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一)能量的来源
伴随物质代谢过程中的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糖(glucose):基本的供能物质,供能占70%以上。通过有 O2氧化和无氧酵解供能
脂肪(fat):重要的贮能和供能物质,氧化时释放的能量多。短期饥饿时供能
蛋白质(protein):特殊情况下供能,在体内氧化不彻底
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氧化一般过程
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耦联ADP磷酸化,生成ATP
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由底物分子脱氢,将能量在分子内重新分布产生高能键,并将高能键最终转移给ADP生成ATP
氧化磷酸化:
营养物质在代谢过程中脱下的一对氢原子进入线粒体,经过线粒体氧化呼吸链的电子传递,释放的能量激活ATP合酶,催化ADP磷酸化生成 ATP氧化磷酸化是体内ATP生成的最主要方式
ATP:重要的贮能物质和直接的供能物质
1mol ATP可释放 52.3kJ 能量
磷酸肌酸(creatine phosphate, CP):
由肌酸和磷酸合成,主要存在肌肉和脑组织中,是含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不能直接为细胞提供能量
(二)能量的利用
维持基础代谢—跨膜主动转运,产生生物电活动,腺体的分泌和递质
的释放合成代谢
运动及各种活动—肌肉的舒缩(机械功)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生长发育
维持体温等
(三)能量平衡
在一定时期内,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基本相等
摄入的能量多于消耗的能量
能量的正平衡
生长发育 、肥胖
摄入的能量少于消耗的能量
能量的负平衡
消瘦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
测定原理:能量守恒定律;定比定律
M=L+S+W
M:能量代谢量;
L:散热量;
S:贮热量;
S=体温变化(℃ · h-1)×体重(kg)×人体比热(0.83 kcal · ℃ · kg-1)
W:外功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测定方法:
1.直接测热法 (direct calorimetry)
收集在一定时间内受试者散发的总热量
特点:测定原理简单,所得数据精确。所需的测试装置结构复杂,操作繁琐
2.间接测热法 (indirect calorimetry)
根据化学反应的定比定律,即在一般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量与产物量之间呈一定的比例关系。例如:
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
1g某种食物氧化分解(或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
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
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 O2所产生的热量
(氧热价×耗氧量=产热量)
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RQ)
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产量与耗氧量的比值
非蛋白呼吸商(non-protein respiratory quotient,NPRQ):
由糖和脂肪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及耗氧量的比值
通常将蛋白质的代谢量忽略不计,进食混合膳食的非蛋白呼吸商约为0.82
具体步骤如下:
测定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和CO2产生量,及尿氮排出量
推算出蛋白质氧化量及蛋白质食物的产热量
计算出非蛋白呼吸商,算出非蛋白食物的产热量
将蛋白质食物产热量与非蛋白质食物产热量相加,即得出整个机体在该段时间内的总产热量
耗氧量和和CO2产生量的测定
开放式测定法:用气量计测出呼出气量并进行气体分析
闭合式测定法:通常测定6分钟的耗氧量
能量代谢率的简便测算方法
1.蛋白质代谢量忽略不计,测定耗氧量和CO2产生量→计算出呼吸商(NPRQ)→查表得出氧热价
产热量=耗氧量×氧热价
2.混合食物NPRQ视为0.82,则对应的氧热价是20.19kJ/L,故只需测得一定时间的耗氧量,即可算出该时间的产热量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肌肉活动
显著影响能量代谢,耗氧量同肌肉活动的强度呈正比关系,剧烈活动时可达安静时的10~20倍
2.环境温度
安静状态、环境温度在20~30℃时代谢最稳定
环境温度低于20℃以下时,由于肌肉紧张度增加、战栗,使代谢率升高
环境温度高于30℃以上时,体内生化反应加速,代谢率也升高
3.精神活动
精神处于紧张状态时肌肉张力增强,促进机体代谢活动的激素释放增多,使能量代谢率升高。但中枢神经系统本身的代谢率增加并不明显
4.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 of food)
由食物引起机体额外增加产热量的现象
进食后1小时左右开始增加,2~3小时增至最大,以后逐渐下降,可延续7~8小时
各种营养物质的特殊动力效应:蛋白质30%、糖6%、脂肪4%。混合性食物约为10%
可能主要由于在肝脏内氨基酸的脱氨基反应消耗能量
四、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体表面积测算:
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
利用体表面积测算图
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 BMR):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的能量代谢量 [ kJ/(m2·h)]
BMR异常
BMR↑
甲亢、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伴有呼吸困难的心脏病等
发热(体温1℃↑,BMR13%↑)
BMR↓
甲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Addison病)、肾病综合征、病理性饥饿、垂体性肥胖等
基础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空腹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人体正常体温及其波动
(一)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
(一)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
体表温度(shell temperature):机体表层部分的温度
主要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等部位的温度
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机体核心部分的温度
主要指心、脑、肺、腹腔脏器的温度
体温(body temperature):是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皮肤温度(skin temperature):皮肤表面的温度
皮肤温度的特点:
体表各部分温度差别大、不稳定
四肢末梢的温度最低,越近躯干和头部,皮肤温度越高
皮肤温度主要与局部血流量有关
影响因素: 环境温度、精神紧张、发汗等
体温的测量和正常值
直肠温度(rectal temperature):
温度计插入直肠内6cm以上
直肠的封闭性好,不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但受下肢温度的影响
36.9~37.9℃
口腔温度(oral temperature):
温度计含于舌下、闭口
应用比较方便。不能配合测量者不宜使用;受进食、饮水及经口呼吸等因素影响
36.7~37.7 ℃
腋窝温度(axillary temperature):
将上臂紧贴胸廓,形成密闭的人工体腔
应用方便。测温一般需要5~10min
36.0 ~37.4 ℃
(二)体温的生理性波动
1.体温的日节律
清晨2~6时最低
午后1~6时最高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控制
2.性别的影响
女性高于男性0.3℃
女性的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
可能由于孕激素作用所致
3.年龄的影响
新生儿、早产儿调节能力差,易受环温影响
老年人代谢低,体温较低
4.运动、精神活动的影响
骨骼肌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精神紧张时,骨骼肌张力增强。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
促进机体代谢活动的激素分泌增多,代谢活动增强
(三)人体体温的变化范围
T>42℃,脑功能将严重受损,诱发脑电反应可完全消失
T>44~45℃时,可因体内蛋白质发生不可逆性变性而致死
T<34℃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引起神经反射消失,心脏兴奋传导系统的功能障碍
T<28℃以下时,则可引起心脏活动停止
二、机体的产热反应与散热反应
(一)产热反应
1. 主要产热器官
2. 产热的形式
战栗产热(shivering thermogenesis):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伸、屈肌同时收缩,不作功但产热多
非战栗产热(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
褐色脂肪组织产热作用最强
通过在线粒体内膜上存在的解耦联蛋白的作用,使氧化与ATP的生成脱耦联,使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
(二)散热反应
散热途径:
皮肤(占90%)
呼出气、排泄物占少部分
散热方式:
辐射(radiation)(60%)
传导(conduction)
对流(convection)
蒸发(evaporation):不感蒸发、出汗
当环境温度≥皮温时,蒸发是机体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
出汗类型
温热性出汗(thermal sweating ):
热刺激→温度感受器→下丘脑发汗中枢→交感胆碱能纤维→ACh→小汗腺
汗腺分布密度由高至低:手足、额、四肢、躯干
分泌能力:四肢、躯干最强
精神性出汗(mental sweating ):
精神紧张、激动→大脑皮层→交感肾上腺素能纤维 →手掌、足底、前额汗腺分泌
三、体温调节
(一)体温调节的基本方式
自主性调节(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
在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下,通过对产热和散热过程进行调节,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行为性调节(behavioral thermoregulation)
机体有意识地通过改变行为活动而调节产热和散热的方式
(二)自主性体温调节
1.温度感受器(thermoreceptor)
存在部位:
外周温度感受器:皮肤、黏膜、腹腔内脏等游离神经末梢
中枢温度感受器:脊髓、延髓、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
热敏N元:局部脑温↑→放电频率↑
冷敏N元:局部脑温↓→放电频率↑
2.体温调节中枢(thermotaxic center)
体温调节基本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reoptic-anterior hypothalamus area,PO/AH)
体温调节中枢的特点
1)温度信息多方输入:外周、中枢
2)中枢整合机构是分层次的:PO/AH是中心,延髓、脊髓也有一定整合
3)中枢整合指令传出通过:①躯体运动神经的活动 ;②交感神经的活动;③改变机体的代谢水平的激素分泌等
3.体温调定点学说(set-point theory)
调定点(set-point):位于PO/AH的热敏和冷敏神经元放电水平决定
正常情况下,调定点值设定约为37℃,偏离0.1℃时,引起热、冷敏神经元放电改变
例如:
(三)行为性体温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是变温动物的重要体温调节手段
在恒温动物,行为性体温调节也是体温调节过程的重要一环
一般当环境温度变化时,首先采取行为性体温调节,行为性体温调节和自主性体温调节互相补充,以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本章小结
1.在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机体组织细胞进行功能活动时能够直接利用的能量形式是ATP,是由营养物质氧化分解过程中产生的高能化合物
3.通过直接测热法和间接测热法可测定机体的能量代谢量,基础代谢率可用以指导营养物质的摄入量,以保持能量的平衡。此外,对某些疾病具有辅助诊断的临床意义
4.肌肉活动、环境温度、精神活动及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是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5.体温是机体基本的生命体征之一,相对稳定的体温对高等动物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通常生理学或临床医学中所说的体温是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腋下温度、口腔温度和直肠温度常用来代表体温。在某些生理条件下体温也可出现小于1℃的波动
6.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是自主性体温调节的重要中枢部位,接受中枢和外周冷、热感受器的传入信息及一些化学物质的作用,调控产热和散热反应,使机体在调定点水平达到体热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