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3司马迁与《史记》
《古代文学史》袁行霈(考研版)2-3司马迁与《史记》,《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编辑于2023-10-18 19:54:322-3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1.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
司马迀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那里长河名山,气势雄浑,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司马迁的童年在家乡度过,他“耕牧河山之阳”,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
2.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
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司马迀有直接影响。而且司马迁还转益多师,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
3.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
20岁时的漫游经历,使司马迀直接感受到各地民风习俗的差异,加深了对某些历史记载的理解,为《史记》的写作搜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并丰富了《史记》的材料来源,加深了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印象和理解,从而使入传的人物惟妙惟肖,富有生活气息。
司马迀后来担任太史令,他利用工作上的方便,翻阅由国家收藏的各种文献资料。
4.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
(1)《史记》的写作
司马迀继任太史令后就开始了《太史公书》(《史记》)的写作。
后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他造成极大的创伤。
出狱后,司马迀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至征和二年(前91),《史记》一书的写作己经基本完成。
从太初元年(前104)正式开始写作算起,前后经历了14年。
(2)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
司马迀在讨论修史的宗旨时引述父亲的观点,即把修史看作是载“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
在经历李陵之祸以后,司马迁身心受到摧残,他的修史动机也有所调整充实,他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颂赞,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
司马迁修史过程中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赋予《史记》这部书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带着心灵肉体创伤所作的倾诉。
二、《史记》的叙事艺术
1.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例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三千年的兴衰沿革,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
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
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
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
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史记》在体例上冲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2.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1)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同时也有一些例外,例如《项羽本纪》和《孔子世家》。司马迀的安排独具慧眼,既充分尊重历史,也合乎逻辑。
(2)《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司马迀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造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在明灭起伏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3)《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合传都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其叙事手法非常高超,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如《游侠列传》《佞幸列传》。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3.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1)《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司马迀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具有敏锐的目光和很强的判断力。
(2)司马迁在探寻因果关系的时候,往往也误入宿命论的歧途。但其对于事件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始动因,在叙事时则反复加以强调,成为贯穿人物传记的主线,如他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3)司马迁对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因果关系的判断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对始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的自觉揭示,使得人物传记血脉贯通,各篇都有自己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4)《史记》许多篇章的详写与略写,往往和对因果律的展示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司马迀对于事情发展的起因,往往都详写,而对于这种原因所引发的最终结果,往往是略写。而且《史记》各篇都有贯穿始终的主线,和主线相关的事件都是详写的对象。
4.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1)司马迁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无论是头绪众多的历史事件,还是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他写起来都条理清晰,显得游刃有余。如《陈涉世家》,把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千头万绪的事件非常清晰地勾勒出来。
(2)《史记》的场面描写很精彩,不同场面有不同的气氛,司马迁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传达出了各种宏大场面的实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虽时而穿插生活琐事,但司马迀更善于写复杂事件、重大场面,这也是《史记》一书的厚重之处。
【名师点拨】宏观上看,《史记》有高超的叙事艺术,历年试题中多次加以考查。需重点阅读《屈原贾生列传》《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名篇,掌握以上几点叙事特点,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
三、《史记》的人物刻画
.闾巷之人的入传
《史记》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
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也写入此书,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史记》之所以有如此广大的覆盖面,和司马迀进步的历史观及开阔的视野密不可分。司马迀本人耻于“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对那些在历史上虽有卓越表现、终因无人奖掖而难以扬名的布衣平民怀有深切的同情,故作传为他们鸣不平。
.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的结合。
(1)人物个性的描写
①《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如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有高下之别,各有风貌。
②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
③司马迁在表现人物时,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给以恰如其分的表现,不但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有时一开始就为人物性格的发展作了铺垫。
(2)人物共性的展现
①《史记》中的人物形象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这是《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②《史记》人物形象的共性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
二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
三是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四是富贵还乡成为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
(1)多维透视法
司马迀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使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司马迀在刻画人物时,一方面能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2)旁见侧出法
旁见侧出法, 又称互见法, 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 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如此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 名师点拨】《史记》 在人物刻画方面也有突出的特点, 考生需结合作品仔细体会以上几点, 尤其要注意“ 互见法” 的运用, 如刘邦形象之塑造是在多篇中旁见侧出的。 此考点可能以简答、 论述的题型出现
四、《史记》的风格特征
.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
(1)雄深雅健风格的成因
①《史记》的叙事、写人都围绕“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宗旨,绝大多数的人物传记都在宏伟壮阔的画面中展开,有一系列历史上的大事穿插其间,他所选择的题材多是重大的。
②司马迀不是一般地描述历史进程和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
(2)蕴含哲理的壮阔画面
司马迀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
同时司马迀既把他们写成重大事件的导演、演员,又把他们写成重大事件的产儿,通过描写、叙述他们对时势、潮流的顺应与抗拒、对历史机遇的及时把握与失之交臂,以如椽巨笔勾勒出历史和人生的壮廓画面,点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浓郁的悲剧气氛
(1)《史记》中悲剧人物的多种类型
①按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划分:
a.有些悲剧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这类悲剧人物是历史的先行者,他们的行动具有超前性。
b.还有一类悲剧人物尽管死得非常壮烈,但他们的悲剧性不是体现了无法实现的历史必然要求,而是他们相信旧制度的合理。
②按其品格划分:
.完美型
有的悲剧人物具有高尚品格和献身精神,他们的所作所为几乎无可挑剔,是把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完美型的悲剧英雄。
.缺失型
有一些悲剧人物的品格存在明显的弱点,由这些弱点而导致的失误最终毁灭了自身。
(2)对人生和天道的感慨
①司马迀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所述苦难的经历都带有悲剧性,其中暗含了司马迀自己的人生感慨。
②司马迀在探讨人物悲剧的根源时,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以及命运不可捉摸、难以把握之感。从那些悲剧人物身上,司马迁感受到的是历史和人生的不确定、不公平和难以理解。
③司马迁还通过为悲剧人物立传,揭示了异化造成的人性扭曲。
.强烈的传奇色彩
(1)司马迁喜欢猎奇,往往把许多传说故事写入人物传记中,造成一种神秘感。
(2)《史记》所写的许多真人真事也带有传奇色彩。
(3)《史记》的传奇性还源于司马迁叙事写人的笔法。司马迁为文疏荡多变,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起灭转接,令人莫测端倪。
(4)《史记》的章法、句法、用词都有许多独特之处,它别出心裁;不蹈故常,摇曳回荡,跌宕有致,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传奇效果。
五、《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传记文学的开端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中国古代史传文学在先秦时期就己经初具规模,记言为《尚书》,记事为《春秋》,其后又有编年体的《左传》和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
但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却是司马迀的首创。《史记》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己经达到高峰。
.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会
《史记》是传记文学名著,但它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史记》指次古今,出入风骚,对《诗经》和《楚辞》均有继承.
同时,战国散文那种酣畅淋漓的风格也为《史记》所借鉴,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中各种文学传统的融会。
.人文精神的弘扬
(1)《史记》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特别是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
(2)《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
(3)《史记》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集中体现了上述精神,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他们以鼓舞和启迪。
.后代散文、小说、戏剧与《史记》的渊源关系
(1)后代散文与《史记》的渊源关系
①《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
②《史记》在语言上平易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把许多佶屈聱牙的古书词句译成汉代书面语,还适当地引用口语、谚语,显得生动鲜活。
③《史记》语言多是单行奇字,不刻意追求对仗工稳,亦不避讳重复用字,形式自由,不拘一格,被视为古文的典范。
(2)后代小说与《史记》的渊源关系
①《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许多基本手法,在《史记》中都己经开始运用。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场面描写等方面都可以见到《史记》的痕迹。
③古代作家还从写法上探讨《史记》与小说的关系,得出了许多精辟的结论。
(3)后代戏剧与《史记》的渊源关系
①《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②《史记》的许多人物故事相继被写入戏剧,搬上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