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种群和群落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单元种群和群落,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六单元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的保护笔记总结,可用于课后复习,分享给大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种群和群落
群落的演替
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原因
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必然结果
自然环境的影响,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
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
演替类型
初生演替
起点
在一个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特点
速度比较缓慢,经历时间比较长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举列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
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速度较快,经历时间比较短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大多数种群)
方向
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稳定
自我调节能力和稳定性
由弱到强,再到稳定
能量变化
增加并趋向于稳定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及应用
J型曲线
前提条件
食物和空间充裕
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
无迁入、迁出
种群数量以一定倍数连续增长
S型曲线
食物、空间有限
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
有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
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将保持相对稳定
群落的结构
生物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特征
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
种间关系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寄生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陆生植物(光照强度等)
陆生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
水平结构
水平方向上生物群落呈镶嵌分布
环境因素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等
生物因素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种群的特征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数量特征及相关关系
年龄组成
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
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 迁出率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类型
均匀分布型
每个个体的分布是等距的
随机分布性
在任意空间的分布概率相等
集群分布性
个体集中分布在特定区域
密度调查方法
样方法
适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标志重捕法
适用于活动范围广和活动能力强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