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相关思维导图笔记总结,内容包括:胃炎、消化性胃溃疡病、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炎等。
编辑于2021-01-23 16:49:15消化系统疾病
胃炎、消化性溃疡病
慢性胃炎
概念
胃粘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病因及发病机制
幽门蜾杆菌感染(HP)
自身免疫性损伤
部分患者血中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阳性
长期慢性刺激
如长期吸烟、酗酒和喜食辛辣热烫及刺激性食物、滥用水杨酸类药物、急性肠胃炎发作等
十二指肠液对胃黏膜的破坏
类型及病理变化
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单纯性胃炎)
概念
是胃黏膜最常见的疾病,胃窦部最常受累以胃黏膜浅层内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为主要改变,不伴胃固有腺体萎缩
胃镜
病变呈多灶性或弥漫,黏膜充血、水肿,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分泌物,可伴点状出血或糜烂
光镜下见
病变主要限于黏膜浅层即黏膜层上1/3
黏膜浅层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
固有膜内腺体正常,胃黏膜浅层充血、水肿或表浅上皮坏死脱落
结局
一般能痊愈,也可发展成为慢性萎缩性胃
慢性萎缩性胃炎
概念
本病变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变薄,粘膜腺体减少或消失并伴肠上皮化生,固有膜内多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其主要特征,临床上可有胃酸减少、消化不良和贫血等症状
根据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及是否伴有恶性贫血,将本型胃炎分为A、B两型
病变好发部位
A
胃底、胃体部
B
胃窦部
病因及发病机制
A
自身免疫性疾病
B
HP感染、酗酒、吸烟、滥用药物等
胃黏膜分泌
A
分泌明显减少
B
分泌减少
与癌变关系
A
不明显
B
密切
血清抗内因子自身抗体
A
+
B
-
血清抗壁细胞自身抗体
A
+
B
-
恶性贫血
A
有
B
无
VitB12吸收障碍
A
有
B
无
我国发病情况
A
较少见
B
多见
病变特征
病变大体肉眼
胃黏膜变薄,皱裂消失,色苍白而平滑,表面呈细颗粒状
胃镜
黏膜皱裂变平或消失,表面呈细颗粒状
黏膜由正常的橘红色变为灰色或灰绿色
黏膜下小血管清晰可见
镜下
病变区胃黏膜变薄,腺体变小萎缩、数量减少,胃小凹变浅,可有囊性扩张
固有膜中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可有淋巴滤泡形成
常出现腺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现象
肠上皮化生
病变区胃黏膜上皮被肠型腺上皮替代的现象
完全化生—Ⅰ型化生或小肠型化生
不完全化生—Ⅱ型化生或胃型和结肠性化生
假幽门腺化生
即胃体部或胃底部的腺体壁细胞和主细胞消失,为类似幽门腺的粘液分泌细胞所取代
胃黏膜内可见纤维组织增生
临床病理联系
胃酸缺乏及消化不良等症状:与壁细胞及主细胞减少或消失,从而导致盐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有关
贫血:多见A型,与维生素B12吸收障碍有关
癌变
慢性肥厚性胃炎
概念
又称巨大肥厚性胃炎,原因不明。病变常发生在胃底及胃体部
胃镜
黏膜皱襞,粗大加深变宽呈,脑回状
黏膜隆起的顶端常伴有糜烂
镜下
腺体肥大增生,腺管延长
黏膜表面分泌细胞数量增多,分泌增多
黏膜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不显著
临床
消化不良、反酸、胃痛
胃酸低下及因丢失大量含蛋白的胃液引起的低蛋白血症
疣状胃炎
原因不明,病变处胃黏膜出现许多中心凹陷的疣状突起病灶
镜下
可见病灶中心凹陷部胃黏膜上皮变性坏死并脱落,伴有急性炎性渗出物覆盖
发病机理不明
溃疡病
概念
以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形成溃疡为主要病变的慢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周期性上腹痛、嗳气、反酸等症状,反复发作
十二指肠溃疡约70%,胃溃疡约25%,两者并存的复合型溃疡约5%
病因及发病机制
尚未完全阐明
幽门蜾杆菌感染
黏膜抗消化能力降低
胃液的消化作用
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遗传因素
病理变化
大体观
胃溃疡
部位
胃溃疡多位于胃小弯侧尤多见于胃窦部
溃疡通常只有一个
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cm
边缘:整齐,犹如刀切
底部:平坦,洁净
深度:可深达肌层甚至浆膜层
周围:黏膜轻度水肿皱襞从溃疡向周围呈放射状
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与肠溃疡病变相似,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较胃溃疡小而浅,直径多<1cm
镜下
溃疡底的组织结构由表及深大致分四层
渗出层
为表面的少量的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
坏死层
由红染、无结构的坏死组织构成
肉芽层
为新生的肉芽组织
瘢痕层
由肉芽组织成熟而来的瘢痕组织构成
临床病理联系
节律性上腹部疼痛
是溃疡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
胃溃疡
疼痛多出现在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内,下次餐前减轻或消失。可能是进食后促使胃分泌亢进,使胃酸分泌增多,刺激溃疡周边神经末梢以及壁平滑胃肌收缩或痉挛而引起疼痛。待胃排空后,疼痛及缓解
十二指肠溃疡
疼痛常发生在空腹或夜间,进餐后减轻或消失,这是因为夜间和饥饿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胃酸分泌增多,刺激溃疡周边神经末梢,引起疼痛,进食后将胃酸中和,疼痛缓解
反酸、嗳气、呕吐
由于胃幽门括约肌痉挛及胃逆蠕动,使酸性胃内容物向上反流,引起反酸、呕吐。胃内容物排空受阻,滞留在胃内的食物发酵产气则出现嗳气和上腹部饱胀感。
X检查
溃疡出可见钡剂龛影
结局及并发症
愈合
当溃疡不再发展,底部渗出物及坏死组织逐渐被吸收、排空,肉芽组织增生填补缺损,进而逐渐纤维化形成瘢痕,同时周围粘膜上皮再生覆盖而愈合
并发症
出血
是溃疡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为35%,溃疡底部毛细血管破裂,便潜血阳性。若溃疡底部较大血管被侵蚀破裂,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出现黑便及呕血,严重者可发生失血性休克
穿孔
由于溃疡底部组织不断被侵蚀,使溃疡穿透胃或十二指肠壁而发生穿孔,是最危险的并发症,约见于5%的患者,如果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经穿孔处进入腹腔,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称为急性穿孔,除腹部压痛尤其是反跳痛外气腹征是胃肠道穿孔的最直接证据,当溃疡波及浆膜层,并与邻近器官(脾肝胰大小网膜)粘连后发生的穿孔为慢性穿孔,常形成局限性腹膜炎或脓肿。
幽门狭窄
经久的溃疡易形成大量瘢痕,由于瘢痕组织收缩可造成幽门狭窄,严重者导致幽门梗阻,使胃内容物通过困难,患者出现反复呕吐,呕吐物含有宿食和胃的强蠕动波是其特点。可引起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癌变
经久不愈的胃溃疡可癌变,癌变率不超过1%。十二指肠溃疡几乎不发生癌变
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是因酒精及其毒性代谢产物所引起的肝脏疾病。近年来,我国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病因及发病机制
酒精在肝脏中先转变为乙醛,乙醛再转变为乙酸,后一反应消耗酶Ⅰ(NAD),从而抑制肝细胞线粒体中的生物氧化过程,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氧化能力降低,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而发生脂肪肝
生物氧化障碍使乳酸增多
酒精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具有损伤作用
酒精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具有强烈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和毒性作用,可破坏肝细胞结构,并诱导自身免疫
病理变化
酒精性肝病有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三种病变。三者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先后或同时存在
脂肪肝
酒精性肝炎
酒精性肝硬化
病毒性肝炎
概念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常见传染病
已知的肝炎病毒类型有甲型(HAV)、乙型(HBV)、丙型(HCV)、丁型(HDV)、戊型(HEV)和庚型(HGV)六种。我国乙型肝炎多见,其次是丙型和甲型。其中,乙型和丙型肝炎与肝硬化、肝癌发生有密切关系,甲型肝炎多为急性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患病不分年龄和性别
我国属于HBV高流行区,人群中HBsAg阳性率平均达10%左右,地区间差异较大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及传播途径
HBV为DNA病毒,其余均为RNA病毒
传播途径:甲肝、戊肝经肠道,可导致爆发性流行;其余经血液传播
临床:HCV引起的肝炎易转为慢性,其次是乙型,其余很少甲型、戊型、庚型肝炎较少转化为慢性
乙肝(2~6月)、丙肝(2~26周)潜伏期较长
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HAV和HDV是在肝细胞内繁殖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HBV是通过细胞免疫反应而引起损伤。HBV侵入人体,在肝细胞内复制后释放入血,在肝细胞表面留下病毒抗原成分,并与肝细胞膜结合,使肝细胞表面的抗原性发生改变。进入血液中的病毒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致敏的淋巴细胞释放淋巴毒素或经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杀伤病毒,同时亦损伤了含有病毒抗原信息的肝细胞
由于个体的免疫反应和感染的HBV数量与毒力不同,引起肝细胞损伤的程度也不同,从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病理类型
免疫功能正常,感染病毒数量较少、毒力较弱时引起急性(普通型)肝炎
免疫功等过强,感染病毒数量多、毒力强时,则发生重型肝炎
免疫功能不足部分病毒未被杀灭,在肝细胞内反复复制,则造成慢性肝炎
免疫功能缺陷或耐受时,病毒与宿主共存,受感染的肝细胞不受损伤,宿主成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基本病理变化
各型病毒性肝炎均属于变质性炎症,以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
肝细胞变质
肝细胞变性
另外,丙型肝炎时肝细胞脂肪变性比较明显
细胞水肿
肝细胞肿大,胞质疏松化,进一步发展为气球样变
嗜酸性变
单个肝细胞胞质水分脱失、浓缩,肝细胞体积缩小,部分胞质红染(嗜酸性增强)
肝细胞坏死
溶解性坏死
气球样变继续发展,肝细胞崩解、消失。按坏死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可分为四种
点状坏死:指肝小叶内几个相邻肝细胞的坏死
碎片状坏死:指肝小叶周边界板的肝细胞灶状坏死
桥接坏死:指连接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的条带状坏死
大块坏死:指几乎波及整个肝小叶的大范围坏死
嗜酸性坏死
嗜酸性变继续发展,胞质进一步浓缩哦,核固缩或消失,最后形成深红色球形小体,称为嗜酸小体
炎细胞浸润
在肝小叶坏死灶和汇管区有炎细胞浸润,为主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坏死灶内可有中性粒细胞
增生
肝细胞再生
再生的肝细胞体积较大,核大而染色体较深,有时可见双核
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
增生的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为肝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反应
纤维母细胞增生
细小胆管增生
见于病程较长的病例,出现在汇管区或大块坏死灶内的增生结缔组织中
临床病理类型
急性(普通型)肝炎
临床最常见,根据患者是否出现黄疸,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两种。我国以无黄疸型肝炎多见,且主要为乙型肝炎,部分为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病变略重,多见于甲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病理变化
肝小叶结构完好,肝细胞广泛变性,主要为胞质疏松化和气球样变,但丙型肝炎脂肪变性也比较明显
肝窦受压变窄,肝细胞内可有淤胆现象
肝细胞坏死轻微,可见散在点状坏死和嗜酸性小体
坏死灶和汇管区有轻度炎细胞浸润
黄疸型坏死略重,毛细胆管内常有淤胆和血栓形成
肝脏肿大,质地较软,表面光滑
临床病理联系
由于肝细胞广泛变性,肝脏肿大并可触及,包膜紧张牵拉神经末梢,引起肝区疼痛和压痛
肝细胞坏死细胞内酶释放入血,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升高,肝功能异常
病变较重者,胆红素代谢障碍,可出现肝细胞性黄疸
由于胆汁形成障碍,患者出现食欲减退、厌油腻食物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
结局
多数患者在6个月内可治愈。但乙型、丙型肝炎往往恢复较慢,其中乙型肝炎约5%~10%、丙型肝炎约70%可迁延为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
病理变化
病毒性肝炎病程持续半年以上即为慢性肝炎。致使肝炎慢性化的因素有感染病毒的类型、免疫因素、治疗不当、营养不良、伴有其他传染病、长期饮酒或服用肝毒性药物等
根据肝细胞坏死、炎症、纤维化程度,将慢性肝炎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其中桥接坏死是慢性肝炎的重要特点
临床病理联系
慢性肝炎的常见临床表现为肝大及肝区疼痛,重度者还可伴有脾大。
结局
轻度慢性肝炎可以痊愈或病变相对静止。重度慢性肝炎晚期,肝小叶结构紊乱,假小叶形成趋势明显,逐渐发展成为肝硬化
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急,病程短,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又称暴发型、电击型肝炎
病理变化
肝细胞大片坏死而无明显的肝细胞再生
肝窦明显扩张并出血
小叶内和汇管区内有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吞噬活跃
临床病理联系
大量肝细胞溶解性坏死可导致
胆红素大量入血引起重度黄疸
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导致皮肤、粘膜出血
肝衰竭,解毒功能障碍,导致肝性脑病
此外,由于毒血症和出血等因素,使肾脏血管强烈持续收缩,肾血液供应严重不足,可促发急性肾衰竭,称为肝肾综合征
结局
本型肝炎预后极差,大多数在短期内死于肝性脑病、消化道大出血、肝肾综合征和DIC等。少数可迁延为亚急性重型肝炎、实施“人工肝”治疗可延缓死亡,积极进行肝移植
亚急性重型肝炎
多数由急性重型肝炎迁移而来,少数由急性(普通型)肝炎恶化进展而来。起病较急性重型肝炎缓和,病程较长,达数周至数月
病理变化
既有肝细胞亚大块坏死,又有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小叶内外可见明显炎细胞浸润,小叶周边有小胆管增生
较陈旧的病变区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
肝脏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肝脏变形,左叶萎缩明显,表面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质地略硬
结局
治疗及时得当,病变有停止进展的可能,但多数发展为坏死后性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