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局解(腹部)
腹部的一些重要名词,有很多详细知识没有补充,仅帮助记忆。
编辑于2021-01-24 21:15:17腹部
1. 概述
腹腔境界和内容
境界
上界:向上膨隆的膈
下界:骨盆上口,向下通盆腔
内容
脏器、血管、神经、淋巴管、淋巴结及
腹部境界与分区
境界
上界:剑突和两侧肋弓下缘,经第11/12肋前缘直至第12胸椎棘突的连线
下界:耻骨联合上缘、两侧的耻骨嵴、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髂前上棘、髂嵴和髂后上棘至第5腰椎棘突连线
分区
九分法
腹上区、左右季肋区、脐区、左右腰区、腹下区、左右腹股沟区
四分法
左右上腹部、左右下腹部
表面解剖
体表标志
耻骨联合
上缘是小骨盆伤口的标志之一
成人的膀胱在空虚状态是位于耻骨联合上缘
耻骨结节
髂嵴
髂前上棘
髂后上棘
髂嵴骨质肥厚,临床上常于此做骨髓穿刺
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平第4腰椎棘突,是腰穿的重要标志
脐
半月线
体表投影
2. 腹前外侧壁
层次
皮肤
临床上常从腹部切除皮瓣进行整形手术。特别是腹股沟附近,常在该区切取皮片或或皮瓣作移植
临床上常借皮肤感觉的缺失平面来初步估计脊髓或脊神经根的病变部位及外科手术所需的麻醉平面
浅筋膜
浅筋膜:Camper筋膜
深筋膜:Scarpa筋膜
会阴浅筋膜(Colles筋膜)
浅动脉
腹壁浅动脉
旋髂浅动脉
临床上,常取腹下部的带蒂或游离皮瓣,用于修复前臂和手部的伤疤
浅静脉
胸腹壁静脉
肝门静脉高压时,肝门静脉的血液反流向脐周静脉网,呈现以脐为中心的放射状的静脉曲张,形成“海蛇头”征
腹前外侧壁的浅淋巴管
脐以上—腋淋巴结
脐以下—腹股沟淋巴结群
向深面通过肝圆韧带内的淋巴管至肝门处的淋巴结
肌层
腹直肌
上宽下窄带形多腹肌
肌纤维被3-5个腱划分隔
手术时,切开腹直肌鞘前层后可向外牵拉腹直肌,暴露腹直肌鞘后层。尽量不要向内侧牵拉,易损伤胸神经前支
腹外斜肌
腹前外侧壁浅层的扁肌
腹股沟韧带
连于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间的腱膜卷曲增厚形成
腔隙韧带(陷窝韧带)
腹股沟韧带内侧端一小部分腱膜由耻骨结节向下后外侧转折并附于耻骨梳,其转折处形成三角形的腔隙韧带
耻骨梳韧带
附着于耻骨梳的部分结构
腹股沟管浅环
耻骨结节外上方三角形裂隙
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外上部纤维:外侧脚
内上部纤维:内侧脚
脚间纤维
反转韧带(Colles韧带)
外侧脚的部分纤维经精索深面向内上方返折至腹白线,并与对侧的纤维相愈合
对浅环加强作用
腹内直肌
位于腹外斜肌深面的扁肌
腹横肌
腹前外侧壁最深层的扁肌
腹股沟镰(联合腱)
肌纤维移行为腱膜并结合在一起
提睾肌
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下缘的部分肌纤维沿精索下行延续为菲薄的提睾肌
腹横筋膜
位于腹横肌及腱膜的深面
腹股沟管深环
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呈漏斗状突出,其起始处呈卵圆形的孔
凹间韧带
深环内侧纵行的纤维束
加强腹横筋膜
腹膜外组织
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
临床泌尿外科和妇产科手术时,尽量避免进入腹膜腔,经腹膜外组织的入路进行
壁腹膜
腹膜歪组织深面的一层浆膜
向上移行为膈下腹膜
向下延续为盆腔的腹膜
5条皱襞
3对小凹
腹股沟直疝和斜疝
腹前外侧壁深层的血管和神经
血管
肋间后动脉
肋下动脉
腹壁上动脉
腹壁下动脉
旋髂深动脉
神经
第7-12胸神经前支
髂腹下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
生殖股神经
在手术显露腹股沟管或处理疝囊时,应尽量避免损伤这些神经
局部结构
腹直肌鞘
弓状线(半环线)
半月线
腹白线和脐环
腹白线
脐环
脐疝
若此处薄弱、发育不良或残留有小裂隙,可形成
常发生25-40岁,女性多
诱因:反复妊娠和肥胖
腹股沟管
两口四壁
内口:深环或腹环
外口:浅环(皮下环)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
后壁:腹横筋膜
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游离缘(弓状下缘)构成
下壁:腹股沟韧带
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腹股沟三角
复制及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
层次: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及腹股沟管浅环→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壁腹膜
腹股沟疝
斜疝
直疝
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
出生时睾丸上方的腹膜鞘突仍未闭锁,睾丸鞘膜腔与腹膜腔相通,则形成先天性的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同时易并发先天性腹股沟斜疝
3. 结肠上区
食管腹部
胃
位置与毗邻
胃中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胃前壁右侧份邻接左半肝,左侧份上部紧邻膈,下部接触腹前壁,此部移动性大,通常称为胃前壁的游离区
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网膜与韧带
大网膜
胃结肠韧带
限制炎症(阑尾炎)的蔓延
小网膜
肝胃韧带
肝十二指肠韧带
胃脾韧带
胃胰韧带
胃膈韧带
由胃底后面连至膈下,为双层腹膜结构,两层相距较远,使部分胃后壁缺少腹膜覆盖而形成胃裸区
全胃切除时,先切断此韧带方可游离贲门部和食管
血管与淋巴引流
动脉
胃左动脉
胃右动脉
胃网膜右动脉
胃网膜左动脉
胃短动脉
胃后动脉
静脉
胃的静脉多于同名动脉伴行,均汇入肝门静脉系统
淋巴引流
胃左、右淋巴结
胃网膜左、右淋巴结
贲门淋巴结
幽门上、下淋巴结
脾淋巴结
其他途径
神经
交感神经
抑制胃的分泌和蠕动,增强幽门括约肌的张力,并使胃的血管收缩
副交感神经
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
内脏传入纤维
十二指肠
分布及毗邻
上部
降部
十二指肠大乳头
水平部
升部
十二指肠空肠区
十二指肠上襞
十二指肠悬肌
Treitz韧带
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其表面的腹膜皱襞
有悬吊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区的作用
血管
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子主题
静脉
肝
位置、毗邻与体表投影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韧带与膈下间隙
肝的韧带
镰状韧带
冠状韧带
右三角韧带
左三角韧带
膈下间隙
右肝上间隙
左肝上间隙
左肝上前间隙
左肝上后间隙
右肝下间隙
左肝下间隙
即网膜囊,在生理状态下能增加胃的活动度
膈下腹膜外间隙
左膈下膜膜外间隙
右膈下腹膜外间隙
肝门与肝蒂
第一肝门
介于左纵沟、右纵沟之间的横沟
第二肝门
膈面腔静脉沟的上部,肝左、中间、右静脉出肝处
第三肝门
腔静脉沟下部,肝右后下静脉和尾状叶静脉出肝处
肝蒂
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固有动脉左右支、淋巴管及神经等出入肝门的结构总称
肝内通道
Glison系统
肝门静脉
肝动脉
肝管
肝静脉系统
肝左静脉
肝中间静脉
肝右静脉
肝右后静脉
尾状叶静脉
分叶与分段
Couinaud肝段
左半肝
尾状叶(段I)
左外叶
左外上段(段II)
左外下段(段III)
左内叶(段IV)
右半肝
右前叶
右前下段(段V)
右前上段(段VIII)
后叶
右后下段(段VI)
右后上段(段VII)
划分
正中裂
背裂
左叶间裂
左断间裂
右叶间裂
右段间裂
淋巴引流
浅组
左组淋巴结管注入胃右淋巴结
右组淋巴结注入主动脉前淋巴结
后组淋巴结经膈的腔静脉孔进入胸腔,注入膈上淋巴结及纵隔后淋巴结
深组
升干随肝静脉出第二肝门,沿下腔静脉经膈注入纵隔后淋巴结
降干伴肝门静脉分支由肝门穿出,注入肝淋巴结
神经
左迷走神经
右迷走神经
腹腔神经
右膈神经
肝外胆道
胆囊
胆囊
胆囊分底、体、颈、管四部
上方为肝
下后方为十二指肠及横结肠
左侧为幽门
右侧为结肠右曲
前方为腹前壁
胆囊管
胆囊三角
胆囊动脉
胆囊静脉
肝管
肝左管
肝右管
肝总管
上端由肝左、右管合成
下端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
胆总管
十二指肠上段(第一段)
胆总管切开探查引流术
十二指肠后段(第二段)
胰腺段(第三段)
胰头癌或慢性胰腺炎时,此段胆总管常受累而出现梗阻性黄疸
十二指肠壁段(第四段)
肝胰壶腹(Vater壶腹):依据此开口标志,可在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及壶腹切开术时寻找十二指肠大乳头
胰
位置、分部与毗邻
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横过第1、2腰椎前方,居网膜囊后面,形成胃床的大部分
除胰尾外均属腹膜外位
分部
胰头
胰颈
胰体
胰尾
胰管与副胰管
血管及淋巴引流
脾
位置与毗邻
韧带
胃脾韧带
脾肾韧带
脾切除术时需剪开此韧带的后层才能使脾游离
膈脾韧带
脾结肠韧带
切断此韧带时注意勿损伤结肠
血管
脾动脉
脾静脉
副脾
肝门静脉
组成和类型
一般由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而成
位置
右前方为胆总管
左前方为肝固有动脉
后面隔网膜孔(Winslow孔)与下腔静脉相邻
属支与收集范围
属支主要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和附脐静脉
主要收集食管腹段、胃、小肠、大肠(至直肠上部)、胰、胆囊和脾等处的血液
4. 结肠下区
1. 空肠和回肠
位置与形态结构
肠系膜
左右肠系膜窦
血管、淋巴引流及神经
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
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
淋巴引流
神经
交感神经
抑制肠的蠕动和分泌,使其血管收缩
副交感神经
促进肠的蠕动和分泌
2. 盲肠和阑尾
盲肠
盲肠壁的三条结肠带汇聚于阑尾根部,是手术时寻找阑尾根部的标志
回肠瓣
阑尾
阑尾根部附于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的会合点
其体表投影在脐至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称McBurney点
常见位置顺序
回肠前位
盆位
盲肠后位
回肠后位
盲肠下位
阑尾动脉
阑尾静脉
3. 结肠
分部、位置及毗邻
升结肠
横结肠
降结肠
乙状结肠
血管
动脉
回结肠动脉
右结肠动脉
中结肠动脉
左结肠动脉
乙状结肠动脉
静脉
基本与动脉伴行
淋巴引流
结肠壁上淋巴结
结肠旁淋巴结
中间淋巴结
肠系膜上、下淋巴结
5. 腹膜后隙
概述
位于腹后壁,介于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
肾
位置与毗邻
位置
肾位于脊柱的两侧,贴附于腹后壁
右肾低于左肾1-2cm
体表投影
肾门:在腹前壁位于第9肋前端,在腹后壁位于第12肋下缘与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称脊肋角或肾角。肾病变时,此处常有压痛或叩击痛
肾:在后正中线两侧2.5cm和7.5-8.5cm处各作两条垂线,通过第11胸椎和第3腰椎棘突各作一水平线,两肾即位于此纵、横标志线所组成的两个四边形内。当肾发生病变时,多在此四边形内有疼痛或肿块等异常表现
毗邻
肾的上方隔疏松结缔组织与肾上腺相邻
两肾的内下方为肾盂和输尿管
左肾的内侧为腹主动脉
右肾的内侧为下腔静脉
两肾的内后方分别有左、右腰交感干
被膜
浅到深:肾筋膜、脂肪囊、纤维囊
肾门、肾窦和肾蒂
肾血管与肾段
肾动脉和肾段
肾动脉多分为前、后两干(二级支),由前、后干再分出段动脉(三级支)
每一段动脉所供给的肾实质区域称为肾段
肾段共有5个,即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和后段
上极动脉
下极动脉
肾静脉
左肾静脉收纳左肾上腺静脉和左睾丸(卵巢)静脉的血液,其属支与周围静脉有吻合
肝门静脉高压症时,利用此解剖特点行大网膜包肾术,可建立门-腔静脉间的侧支循环,降低门静脉压力
淋巴引流及神经
淋巴引流
浅组位于肾纤维膜深面,引流肾被膜及肾脂肪囊内的淋巴
深组位于肾内血管周围,引流肾实质内的淋巴
汇入腰淋巴结
神经
交感神经:分部于肾内
副交感神经:终止于肾内平滑肌
输尿管
腹部(腰段)
输尿管腹部的上、下端分别是输尿管的第1、2狭窄部,结石易嵌顿
肾盂与输尿管连接处的狭窄性病变,是导致肾盂积水的重要病因之一
血液供应是多源性的
上部由肾动脉和肾下极动脉的分支供应
下部由腹主动脉、睾丸(卵巢)动脉、第1腰动脉、髂总动脉和髂内动脉等分支供应
盆部(盆段)
壁内部(膀胱壁段)
肾上腺
肾上腺上动脉
肾上腺中动脉
肾上腺下动脉
腹主动脉(主动脉腹部)
不成对的脏支
腹腔干
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
成对的脏支
肾上腺中动脉
肾动脉
睾丸(卵巢)动脉
壁支
膈下动脉
腰动脉
骶正中动脉
下腔静脉
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
膈下静脉
睾丸(卵巢)静脉
腰静脉
腰升静脉
乳糜池
位于第1腰椎体前方,腹主动脉的右后方,有时在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
上段延续为胸导管,向上经膈的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
肠干和左、右腰干汇入乳糜池
腰交感干
腰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