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读书笔记《善恶之源》
保罗•布卢姆把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进化生物学和哲学的深刻思想融为一炉,力图探索我们究竟如何超越先天道德的局限。与此同时,他还研究了黑猩猩、心理变态者和常春藤教授们的道德,探索了我们对性、政治、宗教和种族问题的令人困扰的道德感觉。
全书围绕着“真正的阅读是自主阅读”这一核心理念展开,剖析了家长关于阅读应用的 4 个重要认知,提供了系统且易用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孩子从小养成阅读习惯、掌握高效的阅读技巧、享受阅读乐趣,同时也解答了令很多家长困扰的问题——不同年龄段孩子阅读的注意事项、如何选书、男孩女孩阅读的区别、什么时候开始读名著等。
通过阅读和学习本书,每一个人都可以掌握这种超凡的领导力。以本书为基础的理论课程,已经帮助了成千上万名企业领导者以及各界人士实现了他们的梦想。相信此书对管理者、员工、伴侣、家长等终身成长者大有裨益。
陈存仁从一个市民的生活视角出发,以银元流通为线索,串起老上海的经济变迁;通过有趣的掌故,细致刻画了民国的人事风物,呈现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此外,作为一位儒医,作者更在书中记叙了传统教育浸润下的处世哲学、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理财方法,对今日年轻的读者不失为一种亲切的启发与鼓励。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善恶之源》
婴儿身上的道德研究
道德本能
• 心理学实验结果证明,婴儿身上存在“善”与“恶”的区分判断,并且有天然的助人意愿 • 对他人的共情和同情、对平等的偏好和对亲缘的偏好是婴儿与生俱来的三大道德本能
道德超越
• 道德超越是指我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能够在道德本能的基础上,做出超越自身局限的判断 • 道德本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人性本善,但是善良的本能不一定能保证我们能实现善良的结果,我们还需要后天的社会教化来完成道德超越,做出更加成熟的、真正有利于社会的道德判断
共情与同情本能
共情&同情
• 共情是对他人遭遇感同身受的能力 • 同情是面对他人苦难时产生的关怀和帮助的冲动
共情与同情的关系
• 传统观念认为,共情是同情的前提,我们通过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来产生助人的冲动 • 作者认为,同情和共情是互相独立的,同情不一定需要同情,共情也不一定能带来同情。 比如,我们看到儿童落水,并不需要先共情他的痛苦才能做出施救的同情行为
同情本能的道德超越
• 共情可能会导致我们对于他人痛苦情绪的排斥和逃避 比如,面对犹太人被虐待的德国公民会写信请求纳粹政府转移虐待行为,却并没有为犹太人挺身而出 • 同情常常指向具体的个人,难以从系统的、整体的角度发挥作用。 比如,被社会新闻曝光的个人悲惨事迹往往会获得民众倾斜性的资源投入,但是地方村县的贫穷数据却很难引发同样的小说 • 对于共情和同情本能的道德超越,意味着我们要将善良的冲动与理性的思考结合起来,才能为他人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
平等偏好
平等与公平的区别
• 平等:强调给每个人一样多的东西,即平均主义 • 公平:强调根据每个人的需求和情况给予他们应得的东西
婴儿的平均主义倾向
• 刚出生后不久的婴儿就已经有平等分配资源的倾向,他们宁愿把多出来的玩具毁掉,也不希望有人得到的比其他人多
对平等偏好的道德超越
• 对于平等偏好的道德超越在于向公平偏好的过渡。婴儿和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都是严格的平均主义者,只能接受均贫富,而成熟的现代人则更多拥抱公平,能够接受多劳多得背后的收入差距
亲缘偏好
亲疏有别
• 对于亲近程度不一样的人,我们怀有不同的道德情感。 亲近程度最高的是家人,最低的是陌生人,我们对前者带有天然的亲情纽带,对后者则充满戒备和排斥
亲缘偏好的副产品
• 幼儿在挑选玩伴时,会主动选择肤色和口音与自己接近的,而拒绝与自己不同的人 • 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种族歧视、地域偏见都是亲缘偏好的本能所带来的副产品
对亲缘偏好的道德超越
• 结盟理论:当我们有“结盟”需求的时候,如果有其他更有效的线索来判断对方是敌是友,那么我们对种族差异的敏感度就会下降 • 听故事:故事可以让我们与远方的人产生共情,打破固有的亲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