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科目二-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这是一篇关于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班集体与班级管理,课堂管理,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教师心理。
编辑于2025-03-08 19:56:55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班集体与班级管理
班级与班集体
班级
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基本组织单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班集体
基本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标。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
一定的组织结构
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建阶段
核心初步形成阶段
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确立班级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管理
班级管理的模式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主要功能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基本功能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治理,重要功能
班级管理的原则
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2.规范性要求与尊重个性相统一
3.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4.服务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概述
管理功能
维持功能
促进功能
发展功能
管理的基本模式
行为主义取向
人本主义取向
教师效能取向
课堂群体关系管理
群体的功能
归属功能
认同功能
支持功能
塑造功能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
班级、共青团
非正式群体
学生自发形成的小群体
积极型
娱乐型
消极型
破坏型
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积极影响
1.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2.有助于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各种健康的活动,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
3.有助于帮助解决教师或正式群体一时照顾不到的困难等
消极影响
1.对同伴的不良行为给予无条件的支持,与教师、班级对立
2.散布小道消息,破坏纪律,聚众闹事
3.容易被坏人利用而误入犯罪歧途
课堂气氛管理
类型
积极型课堂气氛
消极型课堂气氛
对抗型课堂气氛
影响因素
教师影响因素
领导方式
对学生的期望
情绪状态
学生方面的因素
课堂物理环境
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
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
课堂纪律管理
类型
教师促成的纪律
集体促成的纪律
任务促成的纪律
自我促成的纪律
发展阶段
反抗行为阶段
自我服务行为阶段
人际纪律阶段
自我约束阶段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课堂问题行为
概念:教育性概念,除了差生会有问题行为之外,优秀学生有时也会出现问题行为
类型
品行方面的问题
人格方面的问题
产生原因
学生适应不良、厌烦情绪、挫折紧张等
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管理不当、丧失威信等
环境因素大众传媒、家庭环境、座位编排方式等
预防
教学富有吸引力
进行参与式的教学
维持动量
保持教学的流畅性
处理转换
维持团体注意
明察秋毫
一心多用
避免产生涟漪效应
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运用积极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调控
2.合理运用惩罚
3.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留给学生违纪时间
4.进行心理辅导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概述
地位和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
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班主任是班级关系的协调者
领导方式
温勒:专断型、放任型、民主型
李皮特: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
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思想道德素质
知识素质
能力素质
身心素质
班主任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
内容
学生个人
群体关系
学习和生活环境
主要方法
观察法
谈话法
调查法
分析书面材料法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建立学生档案
进行个别教育工作
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协调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操行评定
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课外活动
概念和意义
1.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获取新知识
2.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发展特长
3.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4.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主要内容
学科活动
科技活动
文学艺术活动
体育活动
社会活动
课外阅读活动
主题活动
组织形式
群众性活动
小组活动
个别活动
特点
参加的自愿性
活动的自主性
组织的灵活性
活动的实践性
内容的广泛性
管理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3.活动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富有吸引力
4.要注意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5.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6.课外活动要因地、因校制宜
教师心理
教师的角色心理
职业角色
传道者
授业、解惑者
示范者
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父母与朋友
学习者和研究者
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学校的管理者
教师角色意识和职业角色的形成
角色意识是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
形成阶段
角色认知阶段
角色认同阶段
角色信念阶段
教师劳动特点
1.复杂性和创造性
2.长期性和间接性
3.主体性和示范性
4.连续性和广延性
5.个体性和群体性
教师威信
分类
权力威信
信服威信
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
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主观因素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教师威信的维护与发展
1.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
2.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
3.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
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教师的心理特征
认知特征
认知结构
本体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
文化知识
教学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
基础
教学操作能力
集中体现
教学监控能力
关键
人格特征
职业信念
教学效能感
教学归因
职业性格
行为特征
教学行为
期望行为
教师的成长心理
福勒教师成长阶段
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情景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成长途径
基于学习与研究中的专业发展
基于教学实践的专业发展
基于教学反思的专业发展
基于自我发展的专业发展
基于信息化环境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职业压力及其应对策略
教师职业压力的表现
职业压力的来源
职业压力的应对策略
实际行动法
缓解方法
职业倦怠及其应对策略
1.职业倦怠的特征
情绪耗竭
去人性化
个人成就感低
2.职业倦怠成因
社会因素
职业因素
工作环境
个人因素
3.应对策略
强化社会支持系统
调整优化心理状态
作者:L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