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七年级下历史思维导图(2025新教材)
吐血整理 265个主题,根据2025年新教材超全面整理,历史不好的同学们赶紧拿去背起来!干货满满,非常实用,现在不收藏,还在等什么呢。
编辑于2025-02-15 17:19:34七年级下历史思维导图(2025新教材)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1. 隋的统一
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大兴(今陕西西安),杨坚即隋文帝。
隋灭陈,统一全国:589年,隋军南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
隋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 大运河的开通
开凿背景与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大运河的路线与作用: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2700多公里,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大运河的影响:促进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
3. 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的起源: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科举制的发展: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科举制的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4. 隋朝的灭亡
隋炀帝的暴政:隋炀帝大兴土木,开凿大运河,三次征辽,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导致民不聊生。
隋末农民起义:611年,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隋朝统治摇摇欲坠。
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1. 唐朝的建立
李渊起兵:隋末农民起义爆发,李渊趁机起兵,南下关中。
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即唐高祖。
李世民继位: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继位为唐太宗。
2. “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实行开明政策,注重民生。
政治改革: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察官员政绩。
经济发展:减轻百姓负担,鼓励农业生产,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文化教育:重视教育,扩大国子监规模,吸引周边各国派遣留学生。
3. 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魏征的谏言:魏征多次进谏,唐太宗虚心纳谏,成为明君典范。
房玄龄、杜如晦的辅佐: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成为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社会安定:贞观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第3课 开元盛世
1. 唐玄宗的即位与改革
唐玄宗即位:685年,李隆基即位,改元“开元”。
政治改革:抑制权贵,整顿吏治,裁减冗员,任用贤能。
2. 经济繁荣
农业生产:垦田面积扩大,推广曲辕犁、筒车等先进生产工具,提高粮食产量。
手工业发展:纺织业、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水平提高,产品远销海外。
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扬州等城市成为商业中心,市场繁荣,商品种类丰富。
3. 文化昌盛
文学艺术:唐诗繁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辈出,书法、绘画艺术达到新高度。
科技发展:天文学、医学、数学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4. 社会安定
社会治安良好:盗贼减少,道路安全,人民生活安定。
人口增长:人口数量显著增加,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 安禄山的崛起
安禄山的背景:安禄山是粟特族人,因战功显赫,被唐玄宗重用。
安禄山的野心:安禄山逐渐掌握军权,野心膨胀,图谋叛乱。
2. 安史之乱的爆发
叛乱爆发: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叛军南下:叛军迅速攻占洛阳、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
3. 唐朝的反击
郭子仪平叛:郭子仪率军反击,收复长安、洛阳,平定叛乱。
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权力削弱,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4. 唐朝的衰亡
社会经济破坏:安史之乱导致北方经济严重破坏,社会矛盾激化。
农民起义:875年,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唐朝统治进一步动摇。
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1. 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隋朝对突厥的政策:隋文帝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削弱突厥势力。
隋朝与吐谷浑的关系:隋朝与吐谷浑保持友好关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2.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文成公主入藏:641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唐蕃会盟:821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刻立会盟碑,标志着唐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3. 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
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唐太宗击败东突厥,设立安西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唐朝与回纥的关系:唐朝与回纥保持友好关系,回纥出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
唐朝与靺鞨的关系: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立渤海都督府,加强对靺鞨的统治。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1. 遣隋使与遣唐使
日本派遣遣隋使:隋朝时期,日本多次派遣使节来华学习,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遣唐使的影响: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大规模遣唐使,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科技,对日本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2. 唐朝与新罗的交流
新罗派遣留学生:新罗派遣大量留学生来唐朝学习,吸收唐朝的先进文化。
新罗的汉化:新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深受唐朝影响,推动了朝鲜半岛的封建化进程。
3. 唐朝与天竺的交流
玄奘西行:玄奘前往天竺取经,带回大量佛经,促进中印文化交流。
鉴真东渡: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 科技成就
天文学:僧一行制定《大衍历》,组织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学:孙思邈著《千金方》,总结唐以前的医学成就。
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广泛应用,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2. 文化成就
文学:唐诗繁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作品传世。
书法: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作品影响深远。
绘画:阎立本、吴道子等画家作品展现了唐朝的艺术水平。
3. 宗教发展
佛教:佛教在唐朝达到鼎盛,寺庙林立,佛经翻译和传播广泛。
道教:道教在唐朝也得到发展,与佛教相互影响。
4. 社会生活
城市生活:长安、洛阳等城市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节日习俗: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在唐朝已经形成,反映了社会的繁荣与开放。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1.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北宋的统一战争:北宋陆续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统一全国。
2.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加强皇权。
文官制度:任用文官治理地方,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3. 王安石变法
变法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财政困难。
变法内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旨在富国强兵。
变法影响:变法取得一定成效,但因触动大地主利益,最终失败。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 辽朝的建立与发展
契丹族的崛起:契丹族在北方崛起,建立辽朝。
辽朝的政治制度:模仿中原王朝,设立官制,发展经济。
2. 西夏的建立
党项族的崛起:党项族在西北崛起,建立西夏。
西夏的政治制度:模仿中原王朝,设立官制,发展经济。
3. 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和战并存:辽、西夏与北宋既有战争,也有和议。
经济文化交流:辽、西夏与北宋在经济文化上有广泛交流。
第10课 金与南宋对峙
1. 金朝的建立
女真族的崛起:女真族在东北崛起,建立金朝。
金朝的崛起:金朝迅速崛起,灭辽,与北宋对峙。
2. 南宋的建立
北宋的灭亡:金朝攻陷北宋都城开封,北宋灭亡。
南宋的建立:赵构在南方建立南宋,定都临安。
3. 金与南宋的对峙
战争与和议:金与南宋多次战争,最终达成和议。
南宋的偏安:南宋偏安江南,与金朝对峙。
第11课 元朝的统一
1. 蒙古政权的建立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蒙古的扩张:蒙古军队西征,建立庞大帝国。
2. 元朝的建立
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
元朝的统一: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3. 元朝的统治
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机构,加强中央集权。
民族政策:实行民族分化政策,设立四等人制。
4. 元朝的民族融合
民族交融:各族人民在元朝统治下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文化交流:元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文化发展。
第12课 宋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1. 农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先进生产工具,提高粮食产量。
经济作物种植: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2. 手工业的兴盛
纺织业: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产品远销海外。
陶瓷业:瓷器制作技术提高,青花瓷成为代表。
造船业:造船技术先进,海上贸易发达。
3. 商业的繁荣
城市商业:长安、洛阳、杭州等城市成为商业中心。
对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对外贸易繁荣。
4. 货币经济
纸币的出现:北宋时期出现交子,元朝时期纸币广泛使用。
货币制度:货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1.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海上贸易:宋元时期海上贸易发达,贸易范围扩大。
贸易商品: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远销海外。
2. 中外文化交流
文化输出: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文化输入:外来文化传入中国,促进文化交流。
3. 著名航海家
郑和下西洋: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中外交流。
马可·波罗: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
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 科技成就
活字印刷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文化传播。
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促进航海发展。
火药:火药的发明和应用,改变战争方式。
2. 文化成就
文学:宋词、元曲繁荣,代表作品众多。
艺术: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发展。
历史地理:《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编纂。
3. 思想发展
理学:朱熹等理学家发展理学,影响深远。
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传播。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1. 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起兵: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起兵,建立明朝。
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
2. 明太祖加强皇权
废除丞相:废除丞相制度,加强皇权。
设立锦衣卫:设立锦衣卫,加强特务统治。
3. 明朝的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推广先进生产工具,提高粮食产量。
手工业:纺织业、陶瓷业等手工业发展。
商业:城市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 郑和下西洋
背景与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中外交流。
航海过程: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影响: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明朝影响力。
2. 戚继光抗倭
倭寇侵扰:元末明初,倭寇侵扰东南沿海。
戚继光抗倭:戚继光率军抗倭,保卫沿海安全。
3. 葡萄牙占据澳门
葡萄牙入侵: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进行贸易活动。
澳门的管理:明朝对澳门进行管理,限制葡萄牙活动。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1. 明朝的衰落
政治腐败: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宦官专权。
农民起义:李自成、张献忠领导农民起义,推翻明朝。
2. 清朝的建立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 清朝对边疆的统治
台湾的统一: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台湾府,加强统治。
西藏的管理: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加强管理。
新疆的治理:平定准噶尔叛乱,设伊犁将军,加强统治。
2. 清朝的对外关系
中俄关系: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边界。
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
3. 清朝的文化政策
文字狱: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制造文字狱。
文化专制:推行文化专制政策,限制思想自由。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 军机处的设立
军机处的职能:处理军政大事,加强皇权。
军机处的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
文字狱的兴起: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制造文字狱。
文化专制政策:推行文化专制政策,限制思想自由。
3. 社会矛盾的加剧
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紧张,社会矛盾加剧。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 农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先进生产工具,提高粮食产量。
经济作物种植: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2. 手工业的兴盛
纺织业: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产品远销海外。
陶瓷业:瓷器制作技术提高,青花瓷成为代表。
造船业:造船技术先进,海上贸易发达。
3. 商业的繁荣
城市商业:北京、南京、苏州等城市成为商业中心。
对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对外贸易繁荣。
4. 人口的增长
人口增长的原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人口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带来资源紧张问题。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 科技成就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药物学成就,影响深远。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总结农业科学成就,影响深远。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手工业技术,影响深远。
2. 文化成就
文学: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艺术:绘画、书法、戏曲等艺术形式发展。
思想:王守仁的心学,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3. 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习俗。
节日文化: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影响。
第22课 活动课 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承
1. 传统节日的起源
春节:农历新年,庆祝丰收,祈求新年吉祥。
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
端午节: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团圆。
2. 传统节日的传承
节日习俗的传承:传统节日习俗的延续与演变。
节日文化的意义: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