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第一节心理学基础知识
教师资格证教学知识与能力之心理学基础知识笔记总结,给正在备考的各位同学参考,可以下载打印复习。
编辑于2021-01-30 16:14:14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概述
产生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现象的著作
冯特:“心理学之父”,1879年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研究对象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情绪情感:包括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
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仰和价值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核心)
认知
感觉
感觉的概念: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与感觉阈值
感受性:能力
感觉阈值:量
感觉的基本规律
感觉适应
嗅觉适应
温度觉适应
视觉适应
明适应
暗适应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
视觉后像
正后像
负后像
感觉的相互补偿
联觉
知觉
知觉的概念: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分类
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
诱发运动
自主运动
运动后效
社会知觉
首因效应(最初效应):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最近效应)
刻板效应(定型效应、刻板印象)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
投射效应:以己度人
错觉
知觉的一般特性
选择性:背景和对象的关系
理解性:知识和经验的关系
整体性: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恒常性:条件不变,知觉不变
注意
注意的概念: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
集中性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数量
影响因素
知觉对象的特点
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注意的稳定性:持续时间
影响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
人的主体状态
注意的分配:一心多用
影响因素
至少有一种是高度熟练的
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注意的转移:主动转移
影响因素
原来的紧张度和新活动的性质
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注意的分散:被动转移
注意的起伏
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注重演讲、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培养间接兴趣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记忆
记忆的概念
记忆的分类
信息保持时间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记忆内容
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
信息加工与储存方式
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
记忆的过程
识记
有无目的性
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
识记方法
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保持
再忍和回忆
遗忘
遗忘的概念和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记忆材料的重要性
识记的方法
时间因素
识记者的态度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遗忘的原因
痕迹衰退说:没有复习
干扰说:学习了新的知识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压抑动机说
提取失败说:没有线索
依据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
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
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将其系统化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
依据遗忘规律合理组织复习
及时复习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复习方式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掌握复习的量
思维
概念
主要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思维的过程
分析和综合
比较和分类
抽象和概括
具体化和系统化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思维的分类
思维的发展水平
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的逻辑性
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
思维的指向性
集中思维(求同思维、辐合思维)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思维)
思维的创新程度
常规性思维(再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思维过程的依据
经验思维
理论思维
问题解决
概念
问题解决的过程
发现问题
理解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式策略
启发式策略
手段-目的分析法
逆向工作法(逆推法)
爬山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知识经验与迁移
思维定式与功能固着
思维定式:用惯有思维解决问题
功能固着:只能看到固有功能,看不到其他
原型启发:仿生学
动机强度与情绪状态
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创造性培养
概念:又称创造力
创造性的特征
发散思维(核心)
流畅性:数量多
变通性:类型多
独特性(独创性):新颖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智力
个性
环境
知识
原有知识的激活和运用
知识经验的丰富性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基础
知识理解的深度和良好的组织性是培养创造性的重要条件
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想象
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
有意想象(随意想象)
再造想象
概念:根据词语或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关于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条件
丰富的表象储备
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记实物标志
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创造想象
概念: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条件
强烈的创造愿望
丰富的表象储备
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原型启发
积极地思维活动
灵感的作用
幻想
理想:积极
空想:消极
情绪与情感
情绪
心境:持续时间长,强度弱
激情:持续时间短,强度大
应激:意外,危险
情感
道德感:道德标准
理智感:发生在认知过程中
美感:审美标准
意志
意志的概念
意志过程中的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既想……又想……
双避冲突:既怕(不想)……又怕(不想)……
趋避冲突:既想……又怕……
多重趋避冲突:两个或两个以上既想……又怕
意志的品质
意志的自觉性(独立性):自觉支配自己的行动
意志的果断性:快速且有效
意志的坚韧性(坚持性):克服困难、百折不挠
意志的自制性(自制力):控制自己的言行
个性心理
需要
概念: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最基本)
安全需要:获得安全感
归属和爱的需要: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尊重的需要: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追求地位,让人看得起)
求知需要(认知和理解需要):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审美需要: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行为完美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追求自我价值
动机
概念
功能
激活功能(引发功能、激发功能)
指向功能(引导功能)
激励功能
能力
概念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联系
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
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区别
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
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限的,而能力的发展则又一定的限度
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能力的分类
能力的构造或能力的适应活动范围大小
一般能力(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
特殊能力:数学能力、文学能力、艺术表演能力、管理能力、绘画能力等
从事的活动创造性程度高低
模仿能力
创造能力
卡特尔
流体能力(流体智力):先天禀赋、先升后降,如记忆力
晶体能力(晶体智力):后天学习和经验、上升,如语言能力
能力的功能
认知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
操作能力:劳动能力、艺术表演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感染力、判断决策能力、调解纠纷能力、处理意外事故的能力
能力的构成要素
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
一般因素(G因素):主要因素
特殊因素(S因素):必需因素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内容
操作
产品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语言智力
逻辑-数学智力
视觉-空间智力
音乐智力
身体-运动智力
人际智力(人际交往智能)
自知智力(自我认识智能)
自然智力
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
智力成分亚理论(核心)
智力情境亚理论
智力经验亚理论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生物前提和物质条件
环境和教育
产前环境的影响
早起经验的作用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实践活动
个人的主观努力
人格
概念
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千人千面
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整合性: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功能性:性格决定命运
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程度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人格的共同特征
家庭教养方式
权威型
放纵型
民主型
学校教育因素
个人主观因素
气质(先天)
概念
气质类型
胆汁质:直率热情、暴躁易怒,易感情用事等
多血质:思维敏捷、适应力强、见异思迁等
黏液质:情绪平稳、自制力强、缺乏生气等
抑郁质:多愁善感,不善交际、优柔寡断等
性格(后天)
概念
类型
理智、情绪、情感哪个占优势
理智型
情绪型
意志型
心理活动指向外部世界还是内部世界
外向型
内向型
个体活动的独立程度
独立型
顺从型
性格的结构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对社会、集体、他人以及自己的态度
性格的意志特征:确定目标、达到目标
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活动方式
性格的理智特征:认知风格和特点
良好性格的培养
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与自我意识
自我调控系统的子系统
自我认识: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自我控制: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
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生理自我:1周岁到3周岁分清自己身体与外部,是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飞跃期
社会自我:3周岁到少年期,对自己的评价从他评转向自评
心理自我:青春期,自已会分化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是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期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