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建筑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 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 也包括各少数民族 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体系。本思维导图主要阐述了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赶快收藏学起来吧!
编辑于2019-05-26 06:30:19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建筑
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天然洞穴是当时用作居住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
巢居
地势低洼
发展为干栏式建筑
穴居
地势高亢
发展为木骨泥墙建筑
黄河流域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壁立不易倒塌,便于挖做洞穴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最早实例
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
居住区住房分为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生活的情况
平面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墙体多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在涂泥的做法
柱子与屋顶承重构件的链接推测为绑扎法
墙面、地面往往有细泥抹面或烧烤表面
使之陶化,以避潮湿
铺设木材、芦苇作为地面防水层
父系氏族社会龙山文化
开始有了家庭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连的套件式半穴居
室内外均有烧火面
煮食与烤火
窖穴设在外室
与仰韶时期设在室外不同
广泛在地面涂抹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受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原始社会祭坛与神庙的发现
他们为了表达对神的敬畏之心,开始创造出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线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
建筑不再仅仅是物质生活手段
同时也成为了社会思想观念的一种表征方式和物化形态
随着私有建筑和阶级对立的出现,城市也逐步孕育萌生
许多聚落在居住区周围都环以壕沟
奴隶社会时期建筑
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院落式建筑群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商
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青铜器工艺已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手工业专业化分工以很明显
毫
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商的殷都对居民点与墓葬区并无严格区划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城市规模与重要建筑物都严格按照等级制造
随着奴隶制的崩溃,这种建城制度也被打破
岐山凤雏遗址
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四合院实例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
制瓦技术由陶器制作发展而来
春秋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瓦”开始普遍使用
台榭出现
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作防卫
城堑有水称为池,无水成为隍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战国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春秋以前,城市仅作为奴隶主诸侯的统治据点而存在,手工业主要为奴隶主贵族服务,商业不发达,城市规模比较小
战国时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的高潮
建筑具备取暖、排水、冷藏、洗浴等设施
建筑技术巨大发展
铁质工具的应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
出现装修用的砖
秦
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统一货币、法令
集全国之力修驰道、筑长城、修建宫殿
秦都咸阳布局具有独创性,摒弃了传统城郭制度
汉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抬梁式与穿斗式已经形成
没有解决大空间建筑技术问题
斗拱普遍使用
形式不统一,结构作用明显
屋顶形式多样化
悬山顶、庑殿顶最为普遍
石板技术突飞猛进
三国、晋、南北朝
220年--589年
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慢,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主要为继承和运用汉代成就
佛教建筑发展
出现高层佛塔
佛塔是埋藏舍利,供佛徒绕塔礼拜而作,具有圣墓性质
与中国东汉已有多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
石窟寺
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窟洞型佛寺
石窟
塔院型
以塔为窟的中心,和初期佛寺以塔为中心是同一概念
佛殿型
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这类石窟比较普遍
僧院型
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这类石窟比较少
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时开始兴起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发展
贵族豪门追求奢华生活,以园林为游宴享乐之所
士大夫玄谈玩世,以寄情山水为高雅
西北少数民族大量移入中原,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习惯
家具加高
室内空间加高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隋至宋581年--1279年
隋
281年--618年
修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的供电和苑囿
大兴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开南北大运河、修长城
唐
618年--907年
建筑特点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朝首都长安城原是隋代规划兴建,但唐继承后又加以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荣的城市
《日知录》:“予见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为唐旧创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的手法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定型化
用材制度的出现,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便于控制木材用料,掌握施工质量,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称为“都料”
房屋建成后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
这一名称沿用到明朝
砖石技术进一步发展
佛塔采用砖石构筑者增多
砖塔外形开始模仿木建筑
反映对传统建筑式样的继承和对砖石材料的加工渐趋精致成熟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
在建筑物上没有存粹为了装饰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装饰要求的现象
琉璃瓦增多
但琉璃瓦较灰瓦和黑娃为少
五代
907年--960年
建筑上,主要继承唐代传统,很少新的创造,仅吴越、南唐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塔比唐朝有所发展
宋
960年--1279年
在政治和军事上是我国古代较为衰弱的朝代
但在经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都有发展
城市结构和布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里坊制与夜禁取消
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营造法式》规定,把“材”作为造物的尺度标准
《营造法式》是王安石推行政治改革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开支,保证工程质量
《营造法式》作者:李诫
建筑组合方面,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
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木架建筑采用各种华丽的彩画
“五彩遍装”、“碾玉装”、“单粉刷饰”
《营造法式》列出42种小木作制品
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河南开封祐国寺塔是我国最早的琉璃塔
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两座石塔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
园林兴盛
北宋、南宋时,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统治集团对人们横征暴敛,生活奢靡,建造了大量宫殿园林
辽
907年--1125年
辽代建筑吸取唐代北方传统做法,工匠也多来自汉族,因此较多的保留唐代建筑手法
山西应县佛公寺释迦塔,是我国唯一的木塔,是古代木构高层建筑的实例
金
1115年--1234年
建筑沿袭辽代传统,又受到宋朝建筑的影响
西夏
1032年--1227年
佛教盛行,建筑受宋影响,又受吐蕃影响,具有汉藏文化双重内涵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1279年--1911年
元
1279年--1368年
木架建筑方面,仍继承宋、金传统,但在规模与质量上都逊于两宋
加工粗糙、用料草率,构件简化
反映了社会经济凋零和木材短缺而不得不采用种种节约措施
不完全消极,因为两宋建筑趋向细密华丽,装饰繁多
元代简化措施节省了木材,还进一步加强了木架构本身的稳定性和整体性
明
1368年--1644年
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元代前木架建筑均已土墙为主,砖仅用于铺地、砌筑墙基等
明代大量应用空斗墙,节约了用砖量,推动了砖墙的普及
随着砖的发展,出现了全部用砖拱砌成的建筑物--无梁殿
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应用面更加广泛
早期琉璃瓦用粘土制坯,明代琉璃砖瓦采用白泥制坯
烧成后质地细密坚硬,强度高、不易吸水
广泛用于塔、门、照壁等建筑物
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
斗拱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
把封建“君权”抬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种极端严肃的布局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典型产物
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官式建筑装修、彩画、装饰日益定型化
定型化有利于成批建造,加速施工进度,但使建筑形象趋于单调
明代家具世界闻名
风水术达到极盛
清
1636年--1911年
园林达到了极盛
清代帝王苑囿规模之大、数量之巨,是任何朝代不能比拟的
苑囿实际上是宫廷所在地
藏传佛教兴盛
佛寺造型多样,打破了我国佛寺传统的、单一的程式化处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
住宅建筑百花齐放
清朝版图大,境内少数民族多,居住建筑类型特别丰富、遗物也最多
同一地区和民族的各阶级的不同经济地位,又使居住建筑产生明显的差别
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设计水平
清朝官式建筑在明代定型化的基础上,用官方规定的形式固定下来
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
水湿压弯法
对接与包镶法
引进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