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纲重点划分,重点标注。分支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编辑于2021-02-02 10:01:03马原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0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02 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03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04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05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06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07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节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08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09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目的: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根本方法)
10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部分 马_哲学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唯物论、辩证法)
第一节 物质世界及实践
11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2 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本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的活动
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作用: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人在自然、人化自然。 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3.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
13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生产的决定性环节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4 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世界的运动发展(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15 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2、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16 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和结果
因果联系的条件: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因果联系的特点:(1)前后相继:原因在先,结果在后。(2)彼此制约: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1.对立统一关系。2.对立的。3.统一的,相互依存;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相互作用。
意义:1.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2.正确把握因果关系,才能很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动。
2、必然性和偶然性
含义: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关系:1.对立统一关系;2.对立的;3.辩证统一的;意义:1.偶然性受必然性支配,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2.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3.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决不能忽视偶然性。要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做到有备无患,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3、可能性和现实性
含义: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关系:1.对立统一关系;2.区别和对立;3.统一的。意义:1.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不能从可能出发。2.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就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
4、内容和形式
含义:任何现实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关系:1.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2.对立的统一;3.相互作用的;意义:1.必须自觉的运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原理,根据内容需要,利用旧形式和创造新形势。2.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首先重视内容,反对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反对抹煞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5、本质和现象
含义: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体,都具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现象与本质一致的叫真相;现象和本质不一致的叫假象。关系:1.对立统一关系;2.相互区别、相互独立;3.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意义:1.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2.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7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规律含义: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客观性是指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18 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作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动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要求: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四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19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20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的本质)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21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务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丰富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实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22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23 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
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得以实现,所以,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世代更替中才能得到解决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24 真理及其属性
真理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属性: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2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6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
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统一:1.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2.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的指导下形成的。
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1.指导实践的功能;2再认识的功能;3.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第四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27 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认识世界的过程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是改造世界的过程
28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实事求是(核心),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目的)
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统一的:1.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2.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4.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观)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9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30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3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32 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33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前者对后者起主导作用;前者又有赖于后者矛盾的解决。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34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5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改革的实质: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
社会改革的作用:1.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2.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3.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提高精神文明水平的作用。
社会改革的普遍性:不仅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
社会改革的特殊性:1.社会主义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2.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地位,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3.可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范围内解决各种矛盾;只能暂缓矛盾,不能最终解决固有矛盾。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6 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的本质:1.劳动是人的本质。2.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人与社会的关系:1.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2.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3.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是一致的,基础都是实践。4.个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是一致的。
37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1.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8 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1.坚持历史主义原则。2.对他们作阶级分析。3.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4.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有缺点和错误,要做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第二部分 马_政治经济学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
39 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3、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4、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
5、商品的价值量
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40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1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2、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自发的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自发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42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43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剩余价值)
44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
45 资本积累
第三节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46 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47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48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49 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四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50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51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52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53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54 经济全球化
本质: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原因:科技革命进步;国际贸易自由度大大提高;国际资本流动大幅增加。
内容: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后果:积极方面,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带来巨大分工收益;推动世界生产力发展。消极方面,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忽视社会、生态同步发展;落后国家原有体制、价值文化受到冲击;经济依赖性增强,全球危机风险加大。
55 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
原因:1.生产力方面,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2.生产关系方面,在所有制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进行不断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3.上层建筑方面,进行了社会改良;对经济实行了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加强了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扶持。
实质:借鉴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某些改良,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都是阶段性部分质变的表现,客观上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胞胎孕育和生长“新的社会因素”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56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57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
58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第三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59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60 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61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62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63 从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64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65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66 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67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68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第七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69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70 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需分配
71 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的消失
72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
73 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74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75 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第二节 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76 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77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78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
第三节 在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79 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出路
80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