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学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根据《生理学》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整理而成,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该导图纤细阐述了慢性病的预防、控制与管理
内容丰富,描述详细
严格按照课本归纳,内容详细,重点突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西游记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17种头脑风暴法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如何令自己更快乐
头脑风暴法四个原则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思维导图
能量代谢和体温
机体的物质代谢包括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利用。
能量代谢
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
来源
ATP,磷酸肌酸CP等,来源于食物中的化学能。
糖的氧化50%-70%
有氧氧化
当机体摄入O2的速度暂时不及骨骼肌代谢所需的实际耗氧量,通常将这部分亏欠的O2量称为氧债。此时动用葡萄糖无氧氧化和磷酸肌酸分子中的高能键的能量。
脂肪
储存和供给能量
供给能量是其次要功能,
利用
50%以上直接转化为热能。其余部分则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于ATP中,大多数情况下最终也是转化为热能,在体表散发,少部分通过呼出气、排泄物等被带出体外。
能量平衡
测定
能量代谢率
机体在单位时间内的能量消耗量
代表机体的能量代谢水平
方法
直接测热法
间接测热法
食物的热价
生物热价
体内氧化释放的能量——记概念
物理热价
体外燃烧释放的能量——记概念
事物的氧热价
某种事物氧化时消耗1LO2所产生的热量。产热量=氧热价*耗氧量
呼吸商 糖尿病偏低接近0.71 长期饥饿接近与0.80
CO2产生量(ml)与O2消耗量(ml)之比
由糖和脂肪氧化时的呼吸商称为非蛋白呼吸商
糖
1.00
0.71
0.80
混合
0.85
影响因素
肌肉活动影响最显著
环境温度——20-30摄氏度
精神活动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最强
下丘脑对摄食行为的调控
激素对能量代谢过程的调节
基础代谢BMR=20.20✘耗氧量/体表面积
基础代谢率人体在清醒时的最低能量代谢水平
机体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消耗量
清醒,静卧
2H以上无剧烈运动
无精神紧张
食后12-14H
室温20-25℃
正常值在±15%以内,超过±20%则说明可能有病理性变化。
能量代谢率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
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体温:体表温度
表层部分的温度,一般低于体核温度,各部位之间温差也比较大,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体核温度
相对稳定
直肠36.9-37.9
口腔36.7-37.7
腋下36.0-37.4
平均体温
临床说法
生理性波动
日节律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生物节律控制中心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体温最低-1-6 点 体温最 高-13-18
性别的影响
成年女性的体温平均高于男性0.3℃,排卵日体温最低。-孕激素
年龄的影响
运动的影响
脑组织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
产热与散热
产热
主要产热器官
肝脏 - 安静
骨骼肌 - 运动
产热形式
战栗产热
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非战栗产热(寒冷环境,机体主要的增加热量的方式)
即代谢性产热,是一种通过提高组织代谢率(主要是褐色脂肪组织)来增加产热的形式。
调节
神经调节
寒冷刺激兴奋下丘脑后部的战栗中枢,最终刺激释放甲状腺激素。
也可通过交感神经兴奋刺激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体液调节
甲状腺激素促进产热
散热
方式
辐射散热
有效面积
传导散热
导热度,例如穿衣脱衣。
对流散热
风速
蒸发散热
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成为机体唯一有效的散热形式
不感蒸发
出汗
温热性出汗
由温热性刺激引起的机体出汗,其中枢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交感胆碱能
精神性出汗
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
交感肾上腺素能
汗液从等渗经醛固酮的作用重吸收Na和Cl,最终变为低渗汗液。
皮肤血流量对散热的影响
汗腺出汗
体温调节
自主性
主要是通过反馈控制系统实现对体温的调节。
温度感受器
外周温度感受器
冷感受器较多
皮肤、黏膜和内脏
中枢温度感受器
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最多部位以及决定调定点的部位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热敏神经元居多,导致体温下降
-脑干网状结构和下丘脑弓状核,冷敏神经元较多,导致体温上升
体温调节中枢
位于下丘脑;PO/AH区-整合作用的中心部位
可以受温度影响
受致热源,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一些肽类物质诱发调节反应。
体温调定点学说
行为性
特殊
热习服
冷习服
浮动主题
下丘脑视上核-抗利尿激素 下丘脑室旁核-缩宫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