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第十章:防治原则
此章节近几年考研考题中均会考察1~2题,颜色高亮于框架标注的知识点为历年真题考点与考点预测。
编辑于2021-02-05 18:42:15防治原则
预防
未病先防
1.提高机体抗邪能力
顺应自然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养性调神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护肾保精
形体锻炼
调摄饮食
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顺调肾,炼食针
2.防止病邪侵害
避其邪气
①顺应四时
②避疫毒
③防外伤虫兽
④防止污染
药物预防——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板蓝根、大青叶预防流感等
既病防变
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疾病初期就进行诊治。“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
2.防止传变
⑴阻截病传途径
⑵先安未受邪之地
治疗肝病时常配伍调理脾胃的药物,使脾旺不受邪
《难经.七十七难》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
《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温热病伤及胃阴后,在甘寒养胃方药中加入咸寒滋肾之品
治则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治病求本→治则→治法(治疗八法一具体治法一具体措施)
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
基本治则: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标治本、调整精气血津液及三因制宜
精英治标三扶正
治则核心:以平为期
治病求本
1. 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治疗观里的体现
2. 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是辨证论治的原则
3. 位于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
治法
治疗大法 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具体治法——针对某证候确立的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镇肝息风、健脾利湿
治疗措施—— 具体技术、方式与途径。
治则
治则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治病求本→治则→治法(治疗八法一具体治法一具体措施)
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
基本治则: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标治本、调整精气血津液及三因制宜
治则核心:以平为期
治法
治疗大法 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具体治法——针对某证候确立的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镇肝息风、健脾利湿
治疗措施—— 具体技术、方式与途径。
治病求本
1. 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在治疗观里的体现
2. 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
3. 位于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
正治反治
概述: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本质、现象之间的从逆关系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正治
1.含义:釆用与病证性质相反的方药的治疗原则(方药与病证相反)(逆治)
2.适用范围:疾病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如热证见热象,寒证见寒象(最常用)
寒者热之—— 寒性病用温热药(以热治寒),如表寒用辛温解表
热者寒之——热性病用寒凉药(以寒治热),如里热根据病证采取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
虚则补之——虚病用补药(以补治虚),如阳虚温阳,气虚益气等
实则泻之——实病用攻邪药(以攻治实) ,如食滞用消食导滞药
反治
1.含义: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治疗原则(方药与假象性质相同)(从治)
2.范围:疾病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符合的病证(但用药是与本质一致)
3.还有一种“反佐”法,前人著作将其列入“反治”范畴,但实际上是制方、服药的具体方法
分类
热因热用——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用温热药治疗四肢厥冷、下利稀薄、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舌淡苔白(真寒),同时见身热口渴面赤脉大(假热)
寒因寒用——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用寒凉药治疗,口渴喜冷饮、烦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真热),同时见手足厥冷,脉沉伏(假寒)
塞因塞用——补药治闭塞不通病,体虚出现闭塞的真虚假实证(以补开塞)
用补益药治疗经虚血少之便秘
脾虚胀满,时胀时减,不拒按,纳呆,舌淡脉虚,并无水湿、食滞之象,治以健脾益气
通因通用 ——通利药治通泄病,实邪内阻出现通泻真实假虚
食积腹痛,泻下不畅——消导泻下
热结旁流——清热泻下(热者寒之,通因通用,实则泻之)
瘀血所致的崩漏——活血祛瘀
湿热蕴结之痢疾
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采用的治法属于——热者寒之、通因通用(利湿药物)
阴阳制约为依据的治法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治标治本
标本关系: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
本:事物的主要矛盾
标:事物的次要矛盾
急则治标
病情严重或者急重症状
标病严重,可能危及生命或疾病治疗,当先治其标
缓则治本——慢性疾病或急性疾病的恢复期,标病不急,病势缓和或病程较长,必须针对病因病机,针对疾病根本治疗。
标本兼治
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
如邪热里结,阴液受伤,见身热、腹满硬痛、大便燥结、口干渴、舌燥苔焦,当泻下与滋阴同用
虚人感冒,反复外感,当益气解表
表证未解,里证又现,当表里双解
扶正祛邪
运用原则
1. 攻补应用合理,扶正用于虚证,攻邪用于实证
2. 辨清先后主次:应根据虚实的主次与缓急决定
3. 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单独运用
扶正:虚证或真虚假实证,多用于慢性病、疾病后期恢复期、素体虚弱之人
祛邪:实证或真实假虚证,多用于外感病初期、极盛期,或出现病理产物,正气尚可的情况下
同时运用
扶正兼祛邪—— 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如肾阳虚水饮,当温补肾阳为主,兼利水湿
祛邪兼扶正——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暑热伤津气,当清解暑热为主,兼益气生津
先后运用
先扶正后祛邪 (先补后攻)—— 正虚邪实而不耐受攻伐
虫积患者,正气太弱,不宜先驱虫,当先健脾扶正,恢复正气,再驱虫消积
先祛邪后扶正 (先攻后补)
1. 邪盛为主,扶正反会助邪
2. 正虚不甚,邪势方张,正气尚能耐受
瘀血所致崩漏,当活血化瘀后补血扶正
调整阴阳
原则:损其有余,补其不足
解表攻里、越上引下、升清降浊、寒热温清、虚实补泻,以及调和营卫、调理气血等治疗方法,均属于调理阴阳范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损其有余
1.泻其阳盛
实热证(阳胜则热)——治热以寒(热者寒之)
实热+阴虚(阳胜则阴病)——清热+滋阴
2.损其阴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 ——治寒以热(寒者热之)
实寒+阳虚(阴胜则阳病)——散寒+温阳
阴阳偏盛的治疗
实则泻之,因时制宜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兼顾不足(扶阳或益阴)
补其不足
(直接补)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虚热证(阴虚不制阳)——滋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虚寒证(阳虚不制阴)——扶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间接补)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阴阳偏衰的虚热或虚寒证
补阳时适当补阴(阴中求阳)
补阴时适当补阳(阳中求阴)
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阴阳并补
阴阳两虚——阴阳并补法,分主次应用
回阳救阴
阴阳亡失
亡阳:回阳固脱
亡阴:救阴固脱
分清真假 (反治)
阴阳格拒
真热假寒——热因热用
真寒假热——寒因寒用
阴阳偏衰治疗原则
阳病治阴
滋阴抑阳,滋阴治疗虚热证——阳病指阴虚导致的阳气相对偏亢,“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阴病治阳
补阳抑阴,温阳治疗虚寒证——阴病指阳虚导致的阴气相对偏盛,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阴中求阳
温阳药中加滋阴药帮助补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阳中求阴
滋阴药中加温阳药帮助补阴,如治肾阴虚之虚热用知柏地黄丸加少量肉桂——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虚则补之(总治则)
调理脏腑
运用五行学说指导调理五脏
补母泻子
补母: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泻子:多应用针灸疗法,肝实泻心,心实泻胃
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培土制水、泻肝清肺(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根据脏腑关系调理
脏病治腑——心火上炎时,通利小肠
腑病治脏——腑气不通时,宣降肺气
脏腑同治——脾胃病当脾胃同治
虚则补脏——膀胱气化失常,小便频数采用补肾固涩法
实则泻腑——阳明热结釆用承气汤荡涤胃肠实热;肝胆湿热则清泻肠道,渗利小便
根据脏腑的特性进行调理
调理脏腑气机
肺气宣发肃降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脾气下陷用益气升提,胃气上逆用降逆和胃
顺应脏腑喜恶特性
心恶热,治宜清心泻火、清暑安神
肝喜条达恶抑郁,治宜疏肝行气
脾喜燥恶湿,当甘温燥湿
胃喜润恶燥,当甘寒生津或者清热润燥
调理气血
调理气血的原则——“有余泻之,不足补之”
气虚可导致血虚,或气血两虚,当补气为主,兼顾补血
气虚或气滞导致血瘀之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当补气行血或理气活血化瘀
气血逆乱,宜降气和血
气虚不能摄血,则应补气摄血
血虚气亦虚,血脱气随之脱,故血脱当益气,急当补气固脱
治气
气虚宜补——多补肺、脾、肾三脏
调理气机——气滞(行气)、气逆(降气)、气闭(开窍通闭)、气陷(益气举陷)、气脱(固脱)
理血
血虚宜补——①调理脾胃;②调补心肺;③补肾益精
调理血运
调畅血行、散除瘀血、止血
瘀血:活血化瘀+补气、理气、温经、清热
出血:祛瘀止血、温经止血、滋阴止血、益气摄血、收涩止血、凉血止血
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
季节
1 .用寒远寒(气候寒冷,慎用寒药)、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盛夏慎用温热药)
2.暑邪多夹湿,注意清暑化湿;佐用芳香化浊或淡渗利湿之品
3 .燥多在秋,注意滋养濡润,慎用苦燥
月令
针灸及妇科月经病治疗考虑每月的月相盈亏圆缺变化规律——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昼夜
阴虚午后潮热,湿温身热不扬午后加重,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
服药时间,针灸“子午流注针法”
因地制宜
西北之人,疏通重剂;东南之人,疏通轻剂;西北感冒风寒居多,用麻桂羌;东南感冒风热多,用桑菊薄
条文
《素问-五常政大论》:“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
《素问-五常政大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西北方天气寒冷,其病多外寒而里热,应散其外寒而凉其里热
东南方天气温热,因阳气外泄,故生内寒,所以应收敛其外泄的阳气,而温其内寒
《素问•异法方宜论》:“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因人制宜
年龄
小儿年幼,宜用药轻短,忌投峻攻,少用补益药
青壮年偏攻邪泻实,量重
老年人用药宜顾护正气,补虚或攻补兼施
性别
妇女月经期妊娠期慎用或禁用峻下逐水、破血、重坠、开窍、滑利、走窜及有毒药
带下以祛湿为主
产后诸疾是否恶露不尽或气血亏虚釆取适宜治法,产后慎用通泄走窜之品
男子精室疾患或性功能障碍,在调肾基础上调治
体质
阳盛或阴虚之体,慎用温热
阴盛或阳虚之体,慎用寒凉
体质强攻伐重、体质弱当补,虚实夹杂攻伐轻
标本,有其相对性和阴阳一样。 本,事物的主要矛盾 标,事物的次要矛盾 医生 患者 正气 邪气 病因 症状 旧病 新病 原发 继发 脏腑的精气病 肌肤的经络病 病在上 病在下 都是对应的就是,所以标本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哦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