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教育史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乐记》
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乐记》,希望能带给大家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教育论著
《大学》
简介
出自《礼记》思孟学派所写论述大学教育的一篇论文,阐明“大学之道”,纲领,四书之首
内容
三纲领
明明德
天生的善性发扬光大,第一步
亲民
由己推人,治民也爱民
止于至善
每个人在不同身份做到尽善尽美
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
八条目
格物 致知
学习儒家经典,提高自身素质
格物 穷尽事物之理
致知 格物基础上的提高,旨在借着综合得到最后启迪
诚意 正心
人的意念和动机纯正
不受情绪左右,始终保持认识的中正
修身
人的品质的全面养成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
齐家成为家庭和家族的楷模,扩大化、深化,
齐家为中心环节
评价/特点
逻辑性和可行性
伦理性和人文性
四书,基本教科书;对先秦为学过程最为明确、概括和完整的表述,影响后世的为学、为人、为政
《中庸》
《礼记》 思孟学派 阐述哲学和修养问题 提出中庸之道
性与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性得以保存和发展需要依靠教育
中庸
最高的道德准则
“两端执其中” 和"中和"
在政治和道德实践,反对过激 恰当好处
自我完善两途径
自诚明,尊德性 挖掘内在天性,从而达到对外的体认
自明诚,道问学
向外求知从而达到完善自我、完善本性
学习过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学之
学、问、思、辩、行 五个先后相继的步骤
知识获得的过程的基本环节和顺序
评价
既世界观也方法论, 是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准则和方法
提出对后世更有影响力的为学顺序
有一定局限性,有保守性和缺乏锐气,影响民族性格
《学记》
《礼记》,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论著,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教育作用与目的
社会
“化民成俗”教化民众,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好风俗
个人
玉不琢,道德和智慧,从而维护国家利益与社会安定
体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制与学年
提出建立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建学的思想
后世影响
将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五级、九年
古代年级制的萌芽
视学与考试
天子参加开学典礼,定期视察学宫。体现国家重视
每隔一年考察一次,以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行为主,不同年级要求不同
整个考试制度体现了循序渐进、德智并重的特点
教育教学的原则
1预防性原则
禁于未发之yu
2及时施教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
按照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及时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
3循序渐进原则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按照知识本身的难度程度和逻辑结构施教
4观摩学习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
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5长善救失原则
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倾向,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诱导原则
君子之教,喻也
注重启发
7藏息相辅
正课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劳逸结合
教学方法
讲解法
问答法
练习法
尊师重教与教学相长
尊师重教
原因
教育为治术离不开好老师,因而要师严、尊师
为师、为长、为君是一个逻辑过程,为师是为君的一种素质、使命
没有教师教育的引导,人民不懂得相亲相爱
要求
学识是为师的条件
懂得教育成败原理
善于分析 达成学习目标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素质高低的基础上 进行有针对
懂得教学相长的自我提高规律
教学相长
本义非指教学相互促进,而是指教这一方 以教为学
后引申为教学过程重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有丰富的课程思想
目标,考核标准
有丰富的教学思想
教学原则
是对先秦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经验的完善总结
为中国后世教育传统奠定了基础
教育理论发展树立典范
《乐记》
《礼记》 论述乐教 音乐的起源和作用
乐的含义
音乐、绘画、雕刻、建筑等造型艺术,令人快乐的活动
乐的作用
以情感人,对人的情感和欲望加以引导和节制,安于本分
稳定社会,净化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