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语文
高中语文主观题答题技巧分享!知识点涉及赏析故事情节、小说形象、环境描述、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等等。
编辑于2021-02-10 10:11:47语文主观题
小说
赏析故事情节
概括情节
一,情节构成
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情节结构安排
摇摆式(有一定波折最后还会回到正轨)
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蒙太奇式(通过几个镜头的衔接,造成一种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
对话式(通过几个对话在有限的篇幅中折射出丰富的思想)
独白式(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便于抒发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
抑扬式(使情节多变,造成鲜明对比,可以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三,情节概括方法
①[结构连贯法] 厘清小说结构层次按小说发展顺序叙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②[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每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了一个情节。
③[线索连贯法]抓住线索,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各个阶段的内容
④[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动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
四,答题模板
(1)主人公在……的时候,……的地点,做了……的事
(2)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
小说的主要情节为有:①……,②……,③……,④……
分析线索
线索目的
目的是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中的人物事物串联在一起,使作品结构完整严谨
线索分类
单线式结构
只有一条线索的作品
双线式结构
主次线
一条主导重要作用,另一条次要作用。 [平行的,同时说明来突出主旨]
明暗线
明线故事情节从正面展开,暗线间接的呈现出来贯穿全文 [侧面的,有连接点]
多线式结构
三条以上的线索互相交叉,盘根错节构成的一种结构。
寻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
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线索作用
情节上:使结构清晰,一波三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集中紧凑完整。
主题上: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
人物上:人物形象也刻画的更丰满更突出更鲜明
情节作用
两个角度
内容角度
环境上: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加典型性。
人物上:塑造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主题上: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的主题,突出了……的主题,丰富了……的主题
对读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结构角度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
标题的作用
1.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
2.以物象为题,往往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揭示主题隐含多重含义,寄托作者情感等作用。
3.以形象特征为题,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开头的作用
一般开头
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做铺垫③交代故事发展的时间,地点。
设疑开头
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②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
写景开头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
中间情节的作用
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照应前文或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转折
结尾的作用
出人意料式的结局
①结构安排上看产生震慑人心的力量,震慑读者心灵②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伏笔相照应,觉得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令人感伤的结局
①主题上看,更能深化主题②表现人物性格上看更能塑造人物性格③结尾令人感动,回味无穷。
能欢喜的结局
①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③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留下空白的结局
留下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情节手法
叙述手法
叙述人称(视角)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受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但它会使小说感到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情感。
第二人称
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不受到叙述者的见闻和感受的约束,相对自由,可以深入内心,将人物内心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可以展现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叙述方式
分为①顺叙,②倒叙, ③插叙④补叙,⑤平叙
[插叙]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出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②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升华文章主题。
[补叙]①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 ②若无补叙则会影响故事完整性
安排技巧
①悬念②扬抑③照应④伏笔 ⑤对比⑥衬托⑦铺垫⑧突转
[伏笔]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推动情节发展。
答题模板
①情节的构成方式。
②叙述角度。(就是视角)
③安排技巧。
④叙述方式。
⑤语言风格。
小说形象
人物形象答题技巧
思考角度
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
分清描写抓关键词
指定语段人物心理或形象概括分析。
第一步:分清描写抓关键词
第二步: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
第三步:深入文本,换位思考。
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上:推断价值取向,性格特点,内心状态。
描写上:找出小说描写人物的句子,对这些直接描述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的语段进行提取和整合进而概括出人物的性格
析关系: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之间的关系。
找评语:借助作者或他人对相关人物的介绍或评价来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答题模板
综合评价:……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分点评价:特点+具体分析
形象作用
主要人物。
①丰富人物性格。
②揭示小说主题。
次要人物
陪衬人物。
线索人物。
①陪衬主要人物。 ②贯穿全文是线索人物。 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揭示凸显主旨。
事物形象
①衬托环境,渲染氛围。
②成为线索,结构严谨。
③比喻象征,富含深意。
④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正面描写。
①肖像描写。
②语言描写。
③动作描写。
④心理描写。
⑤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
①借助次要人物陪衬烘托。
②借助物象陪衬烘托。
③借助环境陪衬烘托。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概括。
自然环境。
从景物的形,声,色角度对这类据此总结出共同特点。
社会环境。
①对描写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活动场所的句子分析特点。
②对于描写人物的人际关系中的句子分析特点。
③对描写人物的生活,工作状态和心境中的句子分析特点。
④对描写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的句子中分析特点。
环境描写的手法。
1.描写技巧角度。
①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细描(精雕细琢,浓墨重彩。)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2.从修辞角度。
借助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3.从写景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的(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
③写景角度——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
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
理解重要语句含义。
审题干明考向。
①对作者的叙述语言重在揣摩作者表达的意图。
②对作品中的人物的语言,一要品味语言本身的特点。 二要体会语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点。
抓角度,析内涵。
①抓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透析深层含义
②抓关键词(尤其是表修饰限制的词)分析内涵。
③抓语句关联的内容角度搜索相关信息。
答题模板。
手法+内容+效果。
品味语言艺术。
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
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 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
赏析语言的描写技巧。
如: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的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
赏析语言的风格特色。
幽默风趣,典雅庄重。清新明快,自然质朴,绚丽华美等特点。
(1)时代特色。
表现为某些词语只在某一定特定时代使用。
(2)地域特色。
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
(3)语体特色。
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前者充满生活气息,后者典雅庄重。
文本意蕴。
标题类探究。
标题的作用。
与情节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来组组织全文; 是否设置了悬念来吸引读者;是否对情节概括
与形象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 是否暗示了人物命运;是否对人物性格特点概括。
与环境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造了故事背景 渲染了环境气氛;是否有深层次的社会性含义。
与主体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是否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否对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艺术效果。
看标题本身是否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如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等 看标题是否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
散文
行文思路
结构安排
承接关系 递进关系
并列关系 对照关系
总分关系 相属关系
材料组织
组织方式
1.从时间上组织
2.从空间上组织
3.以物件为中心组织
4.以情感来组织
答题模板
①文章围绕了……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②写……写……写……全文总体上写……
线索
结构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文章富于变化,揭示主题
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
②表达某种情景状态
答题模板
线索是……
作用
结构上
内容上
段落
作用
开头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点明主旨,表达与主旨有关的情感
②开篇不点题的,引出下文 与下文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③开篇描写景物,结构上可能为铺垫,景物描写上为提供背景,营造氛围
④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篇抒情引起读者共鸣
中间
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前后呼应作用
③转换作用(全文内容 思想的转换 )
④为下文做铺垫 引起下文
结尾
①总结全文,点明题旨 深化主题 呼应开头
②委婉含蓄,发人深省
③暗示主题,强化作者感情
引用类 插入类
①丰富文章内容 引出下文
②引起读者兴趣
③内容上具有深化主题或给人的启迪作用
④委婉含蓄的论证了……的观点
反复出现的
①内容上突出主旨,强化感情
②结构上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的作用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主题
答题模板
内容上
写了强调了……抒发了……的感情,进一步写了……(作者意图)
结构上[同上文]
开头
中间
结尾
线索
思路
点明了……的写作思路 (时间 空间 景到情 事到理 实到虚)
表达上
①注意句段表达上的特点(如反问 比喻 设问 )
②形象的写出了(突出了 强调了)
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概括思想内容 (总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段意概括
提取词句法 找中心句 结论词 关键句
层意相加法 没有上述的那就划分层次 概括段意 各层层意相加
特定信息概括
特点概括
(1)人物形象特点
①从记叙的事件概括
②从描写中概括
③从抒情议论中概括
(2)物象特点
①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声音)和环境特点
②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
③塑造的意义 (象征手法 托物言志)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感 表达作者的向往于追求
主旨概括
①解读题目 题目基本包含中心思想
②分析首尾 首尾往往暗示揭示中心意思
③分析议论抒情语句 这些往往反应作者观点态度
④借助背景 了解时代背景 推断写作意图
⑤因文而异
写人叙事类 要对人物做出评价的语句或从人物身上体现人生的认识
写景状物类 借抒情,景 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哲理类主旨 往往是作者对人生社会 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答题模板
(1)概括文章内容(通过记叙了……塑造了……的形象)
(2)写作意图 (表达了……抒发了…… 情感)
分析形象及作用
概括分析形象特点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一,从记叙事件的角度[同小说形象概括]
二,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
三,从抒情议论的角度。
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论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分析时不可忽视。
概括分析物象的特点
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二,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
三,表明作者的某种情感或某种向往
分析物象作用
分析主体物象作用
线索作用
把材料组织在一起
象征作用
象征了某种意蕴,隐含主旨。
衬托作用
借物写人,衬托人物形象。
寄托作者情感
分析次要物象的作用
结构作用
开头,结尾,详略,主次的安排,行为线索的贯穿,伏笔,过渡情节的设置
主旨角度
升华升华主旨寄托作者情感
主体形象角度
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理解词句含意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
考察角度
① 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② 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高度概括力的
展现事物之间差距的
感情倾向非常强烈的
③ 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与文章核心内容有关 但又容易有偏差)
解题通法
解题技巧
(1)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和前后文
(2)联系文章的主题和作者情感态度
(3)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
(4)依据手法挖掘 如可以通过修辞,描写手法来展现作者的意图
答题模板
理解词语含义
手法+内容(词语意思)+效果(情感,形象,主旨)
就是词语采用……的手法,写出了……的内容,表达了……情感(特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
考察角度
理解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的含义
一,[含蓄句]具有某种深刻含义或凝聚了某种情感,具有某种的哲理或警示作用。
二,[行文思路句]包括对下文有总领作用的总领句,对上文有概括作用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三,[技巧句]使用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句子。
解题通法
解题技巧
观察句子内部
①看句中关键词
②看句中的表达特点是否运用某种技巧(如修辞技巧)
③看句子结构是单句还是复句
如果是复杂单句,要找出来句子主干和修饰这个的句子的词语的意思。
如果是复句,那就要明确每个句子间的关系,然后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观察句子外部
观察句子位置
总领句
过渡句
总结句
照应句
观察相邻句子
根据前后意思来判断它的特殊含义
观察句子所在的段落和文章主旨
结合段义文意主旨来分析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