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生理学-休克
病理生理学-休克的思维导图,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创伤、感染等强烈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组织灌流量严重不足所导致的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各器官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损伤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编辑于2023-10-27 15:05:37病理生理学--心功能不全,其中心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有: 1. 防治原发病、消除诱因; 2. 调整神经-体液系统失衡和改善心肌重构:如使用 β-受体阻断剂、RAAS 抑制剂; 3. 改善心脏泵血功能:调整心脏负荷、改善心肌舒缩功能、心脏再同步治疗。
病理生理学心功能不全(cardiac insufficiency)思维导图,在适当的静脉回流情况下,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使心室泵血量和(或)充盈功能低下,以至于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
病理生理学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因子/血小板被激活→微循环中形成广泛微血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病理生理学--心功能不全,其中心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有: 1. 防治原发病、消除诱因; 2. 调整神经-体液系统失衡和改善心肌重构:如使用 β-受体阻断剂、RAAS 抑制剂; 3. 改善心脏泵血功能:调整心脏负荷、改善心肌舒缩功能、心脏再同步治疗。
病理生理学心功能不全(cardiac insufficiency)思维导图,在适当的静脉回流情况下,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使心室泵血量和(或)充盈功能低下,以至于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
病理生理学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因子/血小板被激活→微循环中形成广泛微血栓。
休克
分期
休克早期/休克代偿期/缺血性缺氧期
1. 微循环变化的特点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组织呈缺血缺氧状态
全身小血管(特别是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持续性收缩→前阻力>后阻力→真毛细血管关闭、血液通过直捷通路和开放的动-静脉吻合支回流→组织灌流量明显↓
2. 微循环变化的机制
(1)交感神经兴奋:直接兴奋/减压反射间接兴奋→大量儿茶酚胺释放入血→α 受体效应(皮肤、内脏、肾脏小血管收缩)、β 受体效应(微循环动-静脉短路开放)
(2)缩血管体液因子释放:AngⅡ、ADH、TXA2、内皮素(ET)、LT
3. 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
(1)有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①自身输血、自身输液②→回心血量↑;②CO↑→心率↑、心肌收缩力↑、回心血量↑;③TPR↑
(2)有利于血液重分布→保证心脑血供
4. 主要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但神志尚清、脉压差明显↓
(血压↓其实不明显,故比血压↓更具早期诊断意义)
休克进展期/可逆性休克失代偿期/淤血性缺氧期
1. 微循环变化的特点
灌而少流、灌大于流、组织呈淤血缺氧状态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性↓甚至扩张→大量血液涌入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虽扩张但流出阻力↑→前阻力<后阻力→毛细血管开放↑、血液淤滞于微循环中
2. 微循环变化的机制
(1)微血管扩张的机制(尽管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仍持续性兴奋)
①酸中毒:乳酸大量堆积→代谢性酸中毒→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敏感性↓
②扩血管物质生成↑:组胺、腺苷、缓激肽、NO
(2)血液淤滞的机制
①白细胞黏附于微静脉→流出道阻力↑
②毛细血管通透性↑→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液粘度↑
3. 失代偿及恶性循环的产生(对机体的影响)
(1)回心血量↓、恶性循环形成
①微循环血管床大量开放、血液淤滞→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回心血量↓→CO↓、BP↓→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更为兴奋→血液灌流量进一步↓、组织缺氧更趋严重;
②自身输液、自身输血停止→回心血量↓↓;
③毛细血管通透性↑→血液粘滞
(2)心脑血液灌流量↓
平均动脉压进行性↓(<50mmHg)→自身调节作用丧失
4. 主要临床表现
①血压进行性↓→脉搏细速、静脉塌陷;②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灌流不足→心搏无力、淡漠甚至昏迷;
③肾血流量↓→少尿甚至无尿;④皮肤发凉加重、发绀、可出现花斑
休克难治期/DIC 期/不可逆性失代偿期/微循环衰竭期
1. 微循环变化的特点
不灌不流
微血管发生麻痹性扩张、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血栓形成→血流停止、可出现毛细血管无复流现象
2. 微循环变化的机制
(1)微血管麻痹性扩张
①酸中毒→H+竞争性抑制 Ca2+与肌钙蛋白的结合;
②iNOS 激活→NO↑→cGMP↑→Ca2+↓
③血管平滑肌细胞上 KATP 开放→膜超极化→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受抑制→Ca2+内流↓
(2)DIC 的形成
①凝血系统的激活
a.严重缺氧/酸中毒/内毒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大量释放→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b.内皮细胞受损→暴露内皮下胶原→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c.RBC 大量破坏→释放 ADP→促进血小板聚集
②应激反应→促凝物质↑
③TXA2-PGI2 平衡失调:内皮细胞受损→PGI2 生成↓;血小板激活→TXA2生成↑
④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血流减慢、血液浓缩、血粘度↑→血液高凝状态
⑤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
3. 严重后果
①微血栓形成→血管阻塞、器官梗死;
②出血;③微血管通透性↑
4. 主要临床表现
(1)循环衰竭:顽固性进行性低血压(升压药无效)、脉搏细弱而频速、CVP 降低、浅表静脉塌陷(静脉输液困难)
(2)并发 DIC
(3)毛细血管无复流现象:大量输血补液→血压回升,但是有时仍不能恢复毛细血管血流
(4)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衰竭
细胞变化(细胞分子机制)
各器官功能障碍的共同基础
1. 细胞膜损伤:通透性↓、膜磷脂微环境改变、cAMP↓致使信号转导障碍
2. 线粒体损伤:是休克时最先发生变化的细胞器;可启动细胞凋亡
3. 溶酶体损伤:释放相关溶酶体酶→细胞自溶、损伤细胞器、促进 DIC 发生、产生心肌抑制因子(myocardial depressant factor, MDF)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病因学防治
(二)发病学防治
1. 改善微循环——治疗休克的中心环节
(1)扩充血容量(补液原则)
①微循环缺血期要及时、尽早补液;
②微循环瘀滞期“需多少,补多少”;
③必须正确估计补液的总量→有条件的可用 PAWP(监测休克输液的最佳指标)和 CVP 来做监测指标、Hct 控制在 35%~40%
(2)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3)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2. 防治细胞损伤:稳膜、清除自由基、补充能量
3. 拮抗炎症介质的有害作用
5. 其它:如代谢支持疗法、改善氧供
4. 防治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
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
代谢障碍
物质代谢障碍
(1)特点:氧耗减少、糖酵解加强、脂肪和蛋白分解增加/合成减少(脓毒性自身分解代谢)
(2)临床表现:(早期)一过性的高血糖和糖尿、血中游离脂肪酸和酮体增多、血清尿素氮水平增高、尿氮排泄增多→负氮平衡
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1)缺氧导致糖酵解↑+肝功能↓导致乳酸不能转变为葡萄糖+肾功能↓导致乳酸不能排出体外→乳酸↑→AG 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心肌收缩力↓、血管壁平滑肌对儿茶酚胺敏感性↓→CO↓、BP↓
(2)呼吸加深加快→呼吸性碱中毒①(早期)→呼吸性酸中毒(晚期休克肺)
(3)高钾血症
器官功能障碍
(一)肺功能障碍(休克肺)(最常见)
1. 休克早期:低碳酸血症、呼吸性碱中毒
2. 休克晚期: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困难——ARDS/休克肺(见《肺功能不全》)
3. 肺容易受损的原因:①肺是全身血液的滤过器;②血中活化的中性粒细胞与肺小血管的内皮细胞黏附;③肺内富含巨噬细胞,可产生 TNF 等促炎介质
4. 机制:①肺小血管内 DIC 形成;②呼吸膜受损→肺水肿、透明膜形成;③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泡萎陷
(二)肾功能障碍(休克肾)
1. 休克早期——急性功能性肾衰(可逆性):①交感神经(+)→肾血管收缩;②肾缺血→RASS(+)→AngⅡ→肾血管收缩;③ADS、ADH↑
2. 休克晚期——器质性肾功能衰竭(不可逆性)
(三)心功能障碍
1. 心源性休克伴有原发性心功能障碍;非心源性休克早期心力衰竭也不常见(代偿作用)
2. 非心源性休克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生心功能障碍的机制
①交感神经(+)→心肌收缩力↑→心肌氧耗↑→心肌收缩力↓;
②交感神经(+)→心率↑→舒张期时限↓→冠脉血流量↓;
③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症;
④活性因子(如炎症介质、MDF)使心肌收缩力↓;
⑤细菌毒素;
⑥心肌内 DIC 影响心肌的营养血流造成局灶性坏死
(四)脑功能障碍
1. 休克早期:无明显障碍(代偿作用)
2. 休克晚期:脑组织严重缺血、缺氧→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
(五)胃肠道功能障碍
1. 休克早期:应激性溃疡
2. 细菌移位(见后)
(六)肝功能障碍
1. 原因
①细菌移位时吸收入血的细菌、毒素首先作用于肝脏(可直接损伤)→Kupffer 细胞活化、分泌炎症介质损伤肝细胞;
②肝脏嘌呤氧化酶含量多,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
2. 肝功能障碍→乳酸代谢受阻→加速酸中毒
(七)免疫系统功能障碍
1. 休克早期:免疫系统被激活
2. 休克晚期:免疫系统被抑制
(八)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概述
定义
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创伤、感染等强烈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组织灌流量严重不足所导致的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各器官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损伤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病因
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失液性休克/虚脱
感染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Ⅰ型超敏反应
分类
轻重程度
轻度 全身血容量的 20%以下(成人<800ml) 处于休克的代偿期
中度 全身血容量的 20~40%(成人 800~1600ml) 及时治疗时可纠正
重度 全身血容量的 40%以上(成人>1600ml) 难治性休克,易出现 MODS
血流动力学特点
低排高阻型休克(低动力
特点
CO↓、心指数↓、总外周阻力(TPR)↑、CVP↓
临床表现
冷休克(cold shock):平均动脉压↓不明显、脉压差显著↓→尿量明显↓、
皮肤苍白湿冷、脉搏细速、神情淡漠
机制
①毒素直接损伤心肌
②严重感染→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缩血管物质↑
病因见于
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多数感染性休克
高排低阻型休克(高动力
特点
CO↑、心指数↑、TPR↓、CVP↑
临床表现
暖休克(warm shock):血压略低、脉压差↑、动脉血氧差明显↓、血流量↑→皮肤温暖干燥、脉快而有力
机制
①β 受体激活
② 扩 血管 物质 ↑、KATP(+)→外周血管扩张
病因见于
少数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
低排低阻型
特点
CO↓、心指数↓、TPR↓
临床表现
平均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均↓
机制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刺激心室壁牵张感受器→反射性抑制交感中枢
病因见于
各 类 休 克 晚 期(失代偿)
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
休克共同环节
血容量减少、血管床容积增大、心输出量急剧降低
低血容量性休克
机制:血容量急剧↓→静脉回流不足、CO↓、血压↓→压力感受器负反馈↓→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组织灌流量↓
临床表现(三低一高):CVP/CO/BP 低、TPR 高
举例:失血性休克、失液性休克、烧伤性休克
血源性休克(分布性)
机制:血管活性物质↑→小血管特别是腹腔内脏的小血管舒张、血管床容积↑→大量血液淤滞在舒张的小血管内→有效循环血量↓
举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
心源性休克
机制:心肌源性/非心肌源性(心外阻塞性)→心脏泵血功能衰竭→CO 急剧↓→有效循环血量↓
举例:大面积急性心梗、急性心包填塞、肺动脉高压
梗阻性休克
机制:血流通道受到阻塞
举例:限制性心肌病、张力性气胸、大面积肺栓塞、主动脉夹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