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思维导图,希望能给你们一些帮助。
编辑于2021-02-13 11:33:5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先秦时期
夏
公共权力
王位世袭
商
内外服制度
垄断神权
周
分封制
目的:巩固统治
对象:同姓亲族,异姓诸侯
方式:层层分封,授土授民
影响
积极
加强臣属关系,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统治效果
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利于稳定政治秩序
扩大西周统治范围
消极
诸侯具有较大独立性,拥有世袭统治权,易形成割据争霸的局面,周王的权威亦受到削弱
宗法制
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完全稳定。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
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
确立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
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大宗小宗有相对性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影响
保障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和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争纷,强化王权,家国一体,巩固统治。
礼乐制
作用: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有利工具
秦
背景:大一统
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解体,礼崩乐坏
经济基础: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发展
理论基础:战国时期法家学说建立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三公(公天下)
丞相:处理全国政务,百官之首,位高权重
太尉:处理军务,虚有其位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位低权重
关系:相互配合,相互牵制
九卿(家天下)
九卿是皇家家务官又是政府事务官
郡县制
原因
吸取分封制带来的割据教训
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
内容
废分封,设郡县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影响
标志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变革
避免地方出现分裂割据局面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是我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军功授爵制
影响: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监察制
御史大夫
汉
内外朝制度
中朝:重用亲信(汉武帝时期)
外朝:三公
郡国并行制(汉初)
初期有利于巩固统治,后期易导致分裂
军功授爵制(汉初)
影响: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汉景帝集权措施
削藩,削夺诸侯国封地(七国之乱)
武力平叛
收归王国官吏任免权
影响: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全被收归中央
汉武帝集权措施
实行推恩令(主父偃)
设置刺史,中央特派监察地方
酬金夺爵,剥夺列侯爵位
影响:封国名存实亡,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局面
察举制,征辟制(汉武帝设立)
背景:军功授爵制不适合和平年代
选官标准:贤德、才能、学识、声望
影响
利:一定程度上满足官僚队伍的需要,人才辈出
弊: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易形成小集团,制度不完善
监察制度
中央:御史府(御史大夫)
地方:十三州刺史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后期成为世家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标准:门第
监察制
中央御史台
隋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隋文帝:设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进士
原因:九品中正制不适应政治和社会需要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选官标准:才华
唐
三省六部制
内容
中书省(起草)
尚书省(执行)
兵户刑礼吏
门下省(审核)
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分工明确,牵制督查,保证君权独尊
实质
加强君主专制,专制皇权的相对民主性
影响
(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分割相权,避免权臣专权,利于加强皇权,利于政治清明,减少政治腐败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
①中央管理由丞相总揽到三省为工
②介部长官只是政府的政务官,不为皇室的家务官,理顺了皇家和政府的关系
(3)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该制度
设置节度使
影响:政权更迭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科举制
唐朝完善
特点
定期举行考试,自上而下
应考者不论出生
才华作为标准
影响
利
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人士提供了参政机会,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统治社会基础
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形成乡村士绅阶层
推动封建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培养读书尚文的良好风气
世界考试制度开始
弊
束缚知识分子思想
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科学进步
监察制
御史台
谏议制
门下省
宋
二府三司三衙
二府
中书门下(行政)
枢密院(调兵)
三司(财政)
度支
户部
盐铁
三衙禁军(统兵)
三省六部制
无实权
钱、权、兵
军权
解除高级将领领兵权,任地方节度使
选地方壮兵入禁军
弊端:周边守卫弱,与周边少数民族打败仗
行政权
目的:保证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辖
州郡直属中央
废除节度使行政权,文官担任州郡长官(知州)
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
财政权
目的:消除地方作乱的物质基础
设转运使
特点
采用和平方式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重文轻武
分化事权,互相牵制
影响
利:加强中央集权,利于国家统一
弊:冗兵,冗官,冗费 积贫积弱
科举制
重文轻武
选官过冗过滥
监察制
御史台(中央)
通判(地方)
谏议制
谏院
元
一省制
中书省与六部
相权反弹
行省制
原因
历史原因:吸取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
现实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
民族原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意义
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开端,影响深远
内容
设立省、路、府、州县
晋、冀、鲁由中书省直接管辖(腹里)
设立宣慰司管理西藏少数民族地区
科举制
监察制
御史台(中央)
行御史台(地方)
明
废丞相(明太祖)
直接原因:吸取元朝贵臣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根本原因:加强皇权保证权力高度集中
影响: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彻底解决,皇权胜利,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设内阁(明成祖)
原因:废丞相后皇帝事务繁多
作用:内阁可参与商讨协助处理政务,但只对皇帝负责,不能制约皇权,实际上是加强君主专制,提高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行省制
科举制
八股取士、僵化
特点
形式内容限定
观点束缚
极端思想限制
影响
严重束缚读书人的思想,扼杀人的创造性,阻碍社会进步,成为维护极端君主专制的工具
监察制
都察院(监察地方官员)
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
按察使司(监察地方)
清
设内阁六部
处理日常事物
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威胁皇权
设军机处
设立原因
处理西北紧急军事事务
加强皇权根本原因
职能演变:处理军务—内政外交、军国大计重大案件
特点:完全听命于皇帝,保密性强,形式快捷
影响:简化处理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专职皇权到达巅峰
行省制
科举制
八股取士、僵化
特点
形式内容限定
观点束缚
极端思想限制
影响
严重束缚读书人的思想,扼杀人的创造性,阻碍社会进步,成为维护极端君主专制的工具
监察制
都察院(监察地方官员)
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
按察使司(监察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