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2、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美中
3、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4、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学实在易·问证诗》
5、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在身考——〔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6、见病医病,医家大忌!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7、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8、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9、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10、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11、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12、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
13、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14、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15、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16、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清〕唐容川《血证论》
17、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18、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19、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
20、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21、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清〕宝辉《医医小草》
22、“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咳论》
23、“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灵枢;营卫生会篇》
24、热在上焦,咽乾口糜;热在中焦,心烦口渴;热在下焦,便秘溺赤。
——〔明〕李榳《医学入门》
25、热在上焦,咽乾口糜;热在中焦,心烦口渴;热在下焦,便秘溺赤。
——〔明〕李榳《医学入门》
26、卫虚则外寒而栗,营虚则内热而咳;营虚则咳伤肺而唾腥;卫虚则寒入脾而吐涎沫。
——〔清〕程杏轩《医述》
27、逢节发病,必非议补之时。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28、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29、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30、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