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全球通史(上)思维导图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上思维导图。文明改变了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对人类的平等来说是一种倒退,但也到来的了巨大的收益和成就。促进了生产力、使知识不断累积。将来会怎样取决于将知识用于破坏还是建设。
编辑于2021-02-19 13:58:33全球通史(上)
一、史前人类
人类——食物采集者
旧石器时代(打制法)、男女平等
人类——食物生产者
新石器时代(磨制法)、食物大半或全部来自栽培植物和蓄养动物男女平等
二、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 (公元500年之前)
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 (BC3500-BC1000)
古代文明的起源:最早——两河流域:苏美尔(BC3500)
古代文明的传播:埃及文明(BC3000)印度文明(BC2500) 中国文明(BC3000)中美洲和秘鲁文明(BC500)
古代文明的类型
共性
社会关系的新的不平等
纳贡关系为基础
性别关系的新的不平等
男尊女卑
独特性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城市类型
埃及文明:帝国文明
克里特——米诺斯文明:海洋文明
印度河文明:宗教色彩和高度的计划性
中国商朝:独特、唯一(地理上比较封闭)
游牧民族获得权力:闪米特部落民(中东)、印欧人(俄国南部和欧洲东南部)、 蒙古——突厥各族(中国)
游牧民族摧毁古代文明:①BC1700-BC1500:青铜武器,驾马车 ②BC1200-BC1100:骑马,铁制武器
古代文明使欧亚大陆趋于整体化 (BC1000-AD500)
整体化的根源:技术进步——铁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商业联结:物质性联结:货物+身怀绝技、携带植物的人
文化联结:希腊文化、基督教(欧洲)、大乘佛教(亚洲)
希腊——罗马文明
形成(BC800——BC500)斯巴达(军营生活)、雅典(民主化)
古典时期(BC500——BC336)伯里克利时期雅典的黄金时代,助力打败波斯帝国
古典时期的文明:希腊宗教(没有共同的宗教教义) 希腊艺术:神庙(帕台农神庙)、雕刻 哲学思辨:泰勒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新的文学类型——历史:希罗多德、修昔底德
希腊化时代(BC336-BC31)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将古典希腊文化普及到中东
早期共和国(至BC264)罗马人击败马其顿、希腊,统一半岛
战争改变制度,使民主化夭折
后期共和国(BC265-BC27)罗马向帝国转变:吞并马其顿、希腊、小亚细亚的帕加马、比西尼亚、西里西亚、叙利亚、埃及。最后的胜利者:尤利乌斯·凯撒
早期帝国:(BC27—AD284)屋大维——“奥古斯都”“大元帅”中央集权制度
后期帝国(AD284-476):分区治理:东——皇帝戴克里(又生存了1000年),西——君士坦丁(先灭亡,经济不发达)
印度文明
雅利安人的影响:入侵,被印度化,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变化——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伊朗人的祖先
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贱民)
改革与反改革:婆罗门的强征勒索导致宗教改革,佛教的诞生
孔雀帝国:旃陀罗笈多·孔雀建国,他的孙子阿育王征服印度东部,阿育王对任何教派的杰出人士都予以帮助
侵略者、商人和传教士:孔雀帝国溃灭带来500年的混乱,侵略促进贸易发展,印度佛教和婆罗门教传播到周围国家
笈多古典时代:始于AD320,贸易繁荣,安全,梵语获得成功,天文学家阿耶波多,“0”的理论、十进制,印度数字(阿拉伯人传播)
中国文明
过渡时期:东周(BC771-BC256)封建主混战,社会经济变革,政治变革,封建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制
哲学家和经典:孔子(学说在公元前2世纪被宣布成为官方教义和信仰)道家、法家
秦帝国:BC221,中央集权,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促进经济发展,缺乏能干的继承人
汉帝国:汉武帝,扩展疆界到中亚。发明制度:通过全国竞争性考试选拔文职人员,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科学工业大发展:水力磨、马肩轭、铸铁技术、造纸术、陶器上釉术。 文学:司马迁《史记》
帝国的衰落:后裔子孙软弱无能,财政困难,AD220,农民起义、军阀政变、游牧部落侵袭使汉朝退出历史舞台,进入混乱局面。
古典文明的终结 (衰落的原因,西方崛起的原因)
古典文明的衰落:基本原因:生产技术停滞不前,生产率低下。捐税提高、贫困增加、城乡暴动、蛮族入侵。
根本原因:统治集团只知道剥削现有的财富, 不知道创造新财富。奴隶制不尊重劳动,阻止技术创新
蛮族的入侵(3-6世纪):突厥—蒙古人(匈奴)入侵汉朝、印度笈多王朝、伊朗萨珊王朝。中国出现魏蜀吴三国,晋朝南北分裂,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并没有被满足改变,反而同化蛮族。5世纪,东支匈奴入侵印度,西支匈奴挺进欧洲。印度文明没有根本性变化。
日耳曼人和匈奴人在西方:西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匈奴人发起对罗马的进攻,首领去世,匈奴人消失。随后日耳曼部落入侵罗马。
日耳曼部落:汪尔达人占领北非、罗马城 勃艮(gen)第人占领罗讷河流域,法兰克人扎根高卢北部 盎格鲁—撒克逊人、朱特人侵占英格兰
蛮族对西方的不断入侵:蒙古游牧部落以匈牙利平原为基地,发起袭击。南方穆斯林政府克里特岛和西西里岛,东方中亚马扎尔人侵袭匈牙利周围各国,北欧人袭击不列颠群岛和欧洲西海岸。
西方的巨大例外:印度南方和中国南方免遭侵略,拜占庭和波斯击退入侵,中国和印度北方遭受侵略却幸存下来,唯独西方古典文明被砸的粉碎无法复原。但这为技术革命扫清了道路。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文明改变了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对人类的平等来说是一种倒退,但也到来的了巨大的收益和成就。促进了生产力、使知识不断累积。将来会怎样取决于将知识用于破坏还是建设。
四、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
非洲
地理环境:非洲并没有与世界的其余地区隔绝,早期阶段就建立了高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组织。
农业和铁器:1.铁器:许多地区在公元前就掌握了冶铁知识,铁器使农业扩展到非洲的森林地带,使种族成分收到影响,采用农业和冶铁技术并从中得益的是黑种人。 2.农业:用大面积采集的整套工具和粮食作物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8000年前。
伊斯兰教:穆斯林阿拉伯人在AD7世纪侵占北非。影响非洲人的生活外表(姓名、服饰、建筑风格等),促进农业和技术进步,促进非洲和欧亚大陆的贸易,促进苏丹的文化生活(《古兰经》学校,各大学),加强了苏丹各王国政治上的团结。
贸易与苏丹诸帝国:最早与撒哈拉沙漠的贸易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是加纳帝国(约AD400-1200年),后让位于马里帝国(AD1200-1500),最后一个是桑海帝国(AD1350-1600年)。这些帝国都与贸易为基础,桑海帝国开始拥有职业军队。伊斯兰教在这些帝国中还是一种城市信仰,乡下人保持传统的信仰。
王国与诸侯国:15世纪时,另一种贸易模式供养了内地的莫诺莫塔帕帝国和基卢瓦城邦。后遭到葡萄牙入侵者的掠夺。
结论:在欧洲扩张之前,非洲不是与世隔绝的,在1500年前的几个世纪中,非洲大陆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1500年以后,它衰落了。
美洲和澳大利亚
11世纪,维京人偶然发现北美洲,但没成功留下来。15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带来了势不可挡的入侵。
陆地和人民:南北美洲向欧洲移民彻底开放,气候比非洲更有吸引力。人类在30000年以前就已经生活在美洲大陆。印第安人可以归类为蒙古种人。
文化:迁居美洲大陆的移民几乎没带来文化,因为他们来自不发达地区(西伯利亚东北部)。美洲印第安人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2000种不同的语言,100多种植物,但这些文明被西班牙人所制服,没留下东西。
文明:4世纪-10世纪玛雅文明(爱好艺术,富有知识)。阿兹特克文明:粗野好战,“浮动园地”增加耕地面积。印加文明(秘鲁高原):属于克丘亚种族,印加帝国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极权主义国家之一。
历史上的美洲印第安人:南北美洲与世隔绝,美洲诸文明彼此也基本隔绝,且缺乏团结。美洲印第安人远远落后于欧亚人。以致西班牙冒险者推翻或根除这三大文明。其他原因:宗教的抑制,落后的战争观念,无法抵御欧洲人带来的疾病。贡献:培育了如今成为全世界饮食支柱的多种植物:玉米、马铃薯、大豆等。
澳大利亚:最与世隔绝,古代生物和人文类型保存下来,18世纪末,英国移民来到时,仍处于旧石器阶段。大约50000年前有土著居民。人数极少,在欧洲人到来时共约30万。
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
12世纪,历史潮流开始转变,西方正在发挥内在活力,明朝的中国开始与世隔绝,奥斯曼土耳其人伤心地放弃海洋,西方人的技术优势在几个世纪中稳步增长,近代是以西方人的海上侵略拉开序幕的,欧洲人使各大陆发生直接交往,从而结束了欧亚大陆阶段,开始了全球性阶段。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历史上的种族):当今世界诸不发达民族的“落后”都与基因无关,决定人类不同发展水平的关键使各民族之间的可接近性。
三、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 (AD500——AD1500)
中世纪文明使欧亚大陆实现整体化
造船业和航海业的发展, 使欧亚大陆的统一成为可能
商业联结:穆斯林通过印度和锡兰,到达苏门答腊和中国广州,12世纪末前,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占据优势。宋朝和元朝期间,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中国在海上贸易优势到达顶峰。后来远航中止,留下权力真空区,日本人骚扰中国沿海和穆斯林恢复海上优势。
技术联结:葡萄牙和西班牙船舶设计师结合阿拉伯人的三角帆船和地中海横帆帆船,制造出三桅船。中国发明传播世界::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造纸术、船尾舵、马蹬、胸戴挽具,菊花,山茶花、杜鹃花、茶香玫瑰、柑橘等。
宗教联结:最重要的宗教变革——伊斯兰教的出现。伊斯兰教传遍中东、向东传到东亚、向西到比利牛斯山脉,再到印度、东南亚和非洲,引起基督教世界的统治者感到惊恐,教皇派出传教团到蒙古大汗朝廷试图说服可汗皈依基督教,参加十字军东征,但没能成功。
扩展中的视野:贸易和航海者使东西方相互了解,马可波罗于1275年到达忽必烈的朝廷,为忽必烈服务了17年,他写的《世界见闻录》使西方人对世界的了解范围扩大了一倍。
伊斯兰教的兴起
伊斯兰教文明是前犹太教文明、 波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和希腊——罗马文明的独特综合体
穆罕穆德:生于569年,40岁时经历了精神极度紧张的时期,他开始相信上帝选他为先知,要求信徒履行“五功”。他说服人们皈依教义,622年他移居麦地那,这一年为纪元元年。伊斯兰教既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社会法规和政治制度,为个人和公众生活提供明确的指导。
征服时期:穆罕穆德死后,部落酋长认为他们对穆罕穆德的服从已结束,便开始自由行动,这种“撤离”被称为“变节”。为了让贝都因人忠于麦地那,阿拉伯人发动对外袭击,进攻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到750年伊斯兰教统治了从比利牛斯山到信德,从摩洛哥到中亚的广大地区。
从阿拉伯王国到伊斯兰教帝国:在被政府地区,非阿拉伯穆斯林越来越多,他们要求于阿拉伯人平等,但未得到承认,因此发生十年内乱,后阿拨斯王国建立,阿拉伯军人由皇家常备军(主要有波斯人组成)代替,哈里发成为专制君主。
伊斯兰教文明:阿拨斯王朝的首都在巴格达,那里资源富饶,工业、经济丰富。《一千零一夜》描写地是一位有文化素养地统治者,阿拨斯王朝对宗教事务比较宽容,在科学领域保存和发展原有的东西,保存了很多希腊著作。阿拉伯语对其他穆斯林民族的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伊斯兰教成为世界第二大宗教。
哈里发统治的衰落:哈伦·赖世德之后,王朝衰落,原因:帝国疆域过于广阔,极度奢侈导致开支问题,内部穆斯林不和、蛮族(十字军、突厥人和蒙古人)入侵。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入侵
突厥人的入侵(1000-1200):伊斯兰阿里发王朝日渐衰弱,突厥人苏丹成为伊斯兰教帝国的统治者,后突厥人在小亚细亚战胜拜占庭皇帝。其他突厥人进军印度,捣毁神庙,改变异教徒的信仰,造成印度社会冲突(平等和种姓制度的冲突),导致印度半岛分裂为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还有突厥人攻占德里,破坏佛教寺院,以致佛教在其发源地再没有恢复。
成吉思汗的征服:精通部落政治、生活就是战斗演习,大型混合弓杀伤力强、从事间谍活动和心理战的能手、1205-1209征服西夏、1215占领北京、1216-1221占领东北、朝鲜、喀拉汗国、花剌子模。1227年去世。
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继位(1229-1241),灭亡南宋,成吉思汗孙子拔都进攻欧洲,占领莫斯科。继续西侵,进入波兰和匈牙利、控制从亚得里亚海到日本海的欧亚大陆地区。忽必烈迁都北京,侵略印度和缅甸,进攻爪哇和日本、占领巴格达,但埃及马木留克军队在巴勒斯坦大败蒙古人。蒙古帝国迅速瓦解。
蒙古帝国的衰落:原因:①采用了比他们更先进的属国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失去了自己的身份②王朝内部的斗争
突厥人的复兴:蒙古人人数少,突厥人崭露头角,帖睦儿帝国,奥斯曼帝国
突厥人和蒙古人侵略的意义(1000-1500年):①欧亚大陆出现了新的力量对比,伊斯兰教是主要的、决定性的力量。印度半岛分为两部分,穆斯林政治集团在东南亚影响巨大,伊斯兰教在非洲迅速发展。②促进了欧亚大陆相互得益的交流,中国发明的传播、欧洲的贸易和外交影响。经院学派的胜利,让伊斯兰教社会相信寻求上帝比了解自然更为重要,因此,穆斯林世界的智力发展与创新停止了。
传统的拜占庭文明
拜占庭的出现: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地处欧亚两洲之间的显要位置。为拜占庭首都1000年,BC7世纪时希腊城邦殖民城市,AD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将此城建为新罗马。8世纪拜占庭帝国疆域缩小,但更加和谐一致。
拜占庭的黄金时期:9世纪初——11世纪初。经济牢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增长,文化稳定、和谐。发动征服战争,疆域稍有扩大,同西方和穆斯林适度和平共处。
拜占庭的衰落:①1261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拉丁人占领君士坦丁堡②严重的经济失调削弱了帝国③外来侵略 亚历克塞一世挽救了拜占庭帝国,给威尼斯人商业特权,换取支持,却造成商人东侵。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改变解放耶路撒冷,转而进攻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的灭亡:最后一个阶段(1261-1453君士坦丁·巴列奥被突厥人杀死)经济破产、宗教纠纷。
拜占庭的遗产:①保护西方自由发展自己的文明②促进经济和贸易的发展③挽救了古代文化艺术珍品④对东斯拉夫人来说是宗教和文明的源泉。俄罗斯发展了独特的俄罗斯——拜占庭风格。弗拉基米尔大公在988年采纳东正教。
传统的儒家文明
中国稳定的根源:靠道义的作用 治国而不是靠物质力量;挑选贤能的人为 国家效力;人民有权废黜7道德败坏的君主。科举制度。
隋朝和唐朝:隋朝(581-618)重修部分长城,开挖大运河,扩张疆土,农民赋税过重而造反。唐朝:扩张疆域,实行“均田制”,削弱大家族势力,通过考试选拔精干的官僚队伍。这种行政管理有效、稳定,但扼杀了创造力。佛教在唐初达到顶峰,但中国化了。后来佛教被极大的削弱。
宋朝的黄金时期:宋朝未收复东北和西北,受到游牧民族的入侵。北宋灭亡,只留南宋(1127-1279),文化繁荣,科學技術得到進展,商業革命,海港首次成爲中國同外界聯係的主要媒介。最早使用紙幣。
元朝蒙古人的統治(1279-1368):雇傭外國人任職,和中國人抗衡,忽必烈遷都北京,鉄穆爾之後的大汗軟弱無能,朝廷内爆發鬥爭,平民起義。
明朝的民族優越感與回縮:唐朝后的混亂時期,“理學”一種儒家玄學復興(到19世纪末都是帝国官方正统的观念),主要人物:朱熹,將佛教、道教與儒教學説結合在一起,有助于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压制了独创性和新观念。明朝政府率先控制和约束商人阶层。
中国文明在日本:在越南、朝鲜和日本中,日本是最不依赖中国而自立的国家。地理位置相对与世隔绝,645年大化改新,以唐朝为模式,改变成中央集权国家。但贵族和天皇双重政府体制在中国没有先例。借用汉字,借鉴儒家学说,但都进行了调整。
日本的封建制度:12世纪时中央集权体制被封建制度破坏,出现大地主(大名),16世纪初大地主获得通知日本的霸权。
日本的回缩与孤立:12世纪,开始渡海到朝鲜和中国,为贸易和海上掠夺做准备,经济发展削弱封建制度,后西方强国的入侵使德川幕府采取锁国政策,2个世纪的闭关自守,社会制度变得陈腐和僵化。
子主题
革命的西方文明
西方的多元化:社会组成部分包括:不受皇帝支配的独立的教会;代替皇权的封建君主和封建领主;分别开垦荒地的自治的采邑;有效行事的新兴的商人阶层。
地理背景:处于大陆西段,免遭侵略,有利的自然资源,先进技术。
技术的进步:原因:体力劳动获得了尊重,基督教的人道主义理论,原始农业方面的基本发明:”三田“轮作制,重型轮式犁,新的挽具促进马力发展,水车和风车。
发展中的经济:1400年后,经济复苏。新的采矿法,更大面积的开垦和耕种。商业发展,市民自信和独立。城市联合组成联盟,商人取得政治权力。支持商人利益和海外冒险事业。
新的君主国的崛起:9世纪-11世纪,教皇和皇帝是合作的,13世纪时教皇至高无上的时期结束了,诸君主将王国福利看的比教皇的愿望更为重要,君主与新兴商人阶层的非正式联盟,后自治地方发展成为新的君主国,15世纪时,已出现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
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11世纪教会学校——早期大学——12世纪第一批大学出现(培养教士)——意大利文艺复兴(1350-1600),商人家族是最主要的资助者,使得文艺复兴具有现世主义和人道主义。文艺复兴运动更有注意欧洲进行海外扩张。
西欧的扩张主义:10世纪——14世纪,欧洲开始全线进攻,各十字军击退穆斯林。重要原因:①基督教的普救说、②改变异教徒的热情、③十字军的好战精神、④造船方面的进步、航海技术的进步、商业经营方面的新技术⑤商人所拥有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中国商人所没有的)。
西方文明中的女性:两种制度决定:①天主教会:理论上两性平等,实际上含糊不定,女修道院主要是向有钱的妇女开放的。②封建制度:男性具有支配权,女贵族生活漫无目的,不幸就是充当政治和经济联盟的工具,村镇妇女与丈夫从事每一种农活,家庭地位稍高。总:享受不到平等的权力。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受到阻滞的领先。BC3500-BC1000:中东起了发达文明中心的作用,但后来中东落后了,中国、印度、欧洲在古典时期起了先锋作用。500-1500:西方不发达,中国高度发展,但这使得西方乐于并急于学习去适应世界。使得西方成为代表全球最高度发达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