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语言学概论
汉语言本科《语言学概论》全书高频考点整理。分支内容包括:语言和语言学、语言的物质载体、语言的建筑材料、语言的结构规范、语言的表达内容、语言的运用等。
编辑于2021-02-20 10:14:16语言学概论
语言和语言学
认识人类语言
语言的性质和类型
只有人类才有语言
语言的特点
内容更多
用处更大
交际功能
标志功能(民族标志、国家标志)
记忆功能
思维功能
认知功能
能够创造
人与人沟通的其他手段是语言的辅助形式和转换形式
语言的分类
“历史演变”角度:“谱系分类”(亲属关系)
层级:语系——语族——语言——方言——次方言(土语)
语系
印欧语系
印度语族
伊朗语族
日耳曼语族
英语、荷兰语、德语
汉藏语系
“共时演变”角度:“形态分类”(结构类型)
形态语(综合性语言)
屈折语:词本身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德语、俄语)
黏着语:词的形态变化表现为在词的前后附加词缀(维吾尔族、日语)
孤立语(分析性语言)
汉语
语言的表现形式
语言和言语
语言:说话时使用的工具符号
言语:包括语言动作和言语作品
语言决定言语
本体和外围
本体:语言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语音、语汇、语法、语义、语用)
外围:跟语言相联系的系统外部和各种现象
语言与思维
语言与文学
语言与化学
语言与其他科学技术
口语和书面语
口语:用嘴巴说出来的话(第一性)
书面语:口语基础上产生,经过加工、提炼、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第二性)
语言符号和语言结构
语言的符号特性
能指和所指
能指:语言符号中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声音
所指:语言符号中由特定声音表示的意义
约定和任意
约定:认为的某种规定或共同认可的某些习惯
任意:用什么符号表示什么意义是不需要道理的
不变和可变
不变:语言符号的变化非常缓慢
可变:历史长河中,语言符号在无时无刻或快或慢的变化
语言的结构特性
线性和离散
线性:语言符号结构必须按照时间顺序成一条线的样子排列
离散:语言符号结构可以分解还原成原来的一个一个的符号
层次和层级
层次:语言符合千变万化的排列组合形成的规则和制约,是构成语言结构的核心条件
层级:小单位之间的联系
组合和聚合
组合:语言符号排列规则,句子中哪种成分在前,哪种成分在后的问题所反映的结构特性
聚合:语言符号归类规则,什么成分能替换出现在某个位置上的问题所反映的结构特性
研究语言的科学
语言学的科学分类
语音学:以语言的语音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语义学:以语言的意义为研究对象
语法学:以语言中音义结合的符号的相互关系和组合规则为研究对象
语汇学:以语言的词语和词语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语用学:以各种语境条件和意义的变化,或者说以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的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文字学:以文字及其发展变化为研究对象
方言学:以方言为研究对象
语言学的研究取向
语言的本体研究:语音、语汇、语法、语义、语用
语言的外围研究
语言与心理学研究(思维功能)
语言与社会研究(关系社会)
语言学的应用研究(实际应用)
共时研究:语言的现状研究,可以是某一时期的语言状况,如先秦汉语、古拉丁语、更重要的是现代语言的状况,如现代汉语、现代英语
历时研究:语言的历史研究,主要研究语言的发展演变规律,比如汉语史研究、方言研究、文字研究
语言学的古代传统
从哲学思考的角度研究语言——荀子《正名篇》
从语文的学习角度研究语言
“小学”
音韵学
文字学
训诂学
《梵语语法》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语言学成果之一
从历史比较的角度研究语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19世纪英国学者琼斯
语言研究的现代思潮
结构语言学
索绪尔(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
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符号系统
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
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
布龙菲尔德:北美结构主义语言学
直接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离心结构、向心结构
生成语言学
乔姆斯基(美国):转换生成语法
研究目标:“普遍语法”
核心内容:“句法自治”
理论系统:“原则与参数”
功能语言学
语言的物质载体——语音
语音概说
概念:人的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并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
属性
物理属性
音高: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声波的频率
音强: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声波的振幅
音长:声音的长短,声音存在的总时间
音质:也叫音色,即声音的本质和特色,是不同声音能够相互区别的最基本的特征
生理属性(发音器官)
动力源:肺
发音体:声带
作用
形成乐音(元音和浊辅音)的声源
决定语音的音高
共鸣器:声腔
组成:喉腔、咽腔、鼻腔、口腔
分类
主动发音器官:嘴唇、舌头、软腭、小舌、下颚
被动发音器官:牙齿、牙龈、硬腭
社会属性(本质)
语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本质属性
约定性:音义(语音和意义)结合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约定的
系统性:各种语言和方言都有自己的语音系统
变现形式(语音单位)
音流:相当于“复句”或“句组”
音段:相当于“句子”
节拍群:相当于“词组”
轻重音节:节拍群的轻重之分
音节:①相当于汉语的“字”或语法上的“语素” ②说话时可自然分解和听话时可自然感知的最小语音单位,也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
音素:最小的语音单位,元音和辅音
记录方式
直音法
包括:譬况发、读若法、直音法、纽四声法
优点:用同音字给汉字注音,一看就懂,注音准确
缺点:必须为每个汉字找到一个简单易识的同音字
反切法
用两个汉字拼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有点:不仅解决了“直音法”在汉字注音上的困难和问题,而且对于辨别声母、却别韵母、编写韵书、规定作诗押韵的办法,多有许多用处
缺点:要掌握反切上字和被切字是同声母的关系,反切下字和被切字是同韵母和同声调关系,比较困难
注音字母
《汉语拼音方案》:优点
①符号数量少,基本符号只有26个拉丁字母
②采用国际通行的拉丁字母,书写方便,便于国际交流
③字母的记音方式音位化与音素化结合,既俭省又灵活
国际音标
符号和音素严格对应,即一音一符,不会含混
音标数量多,有许多附加符号做补充,能够精确记录世界上各种语言的语音
符号多在拉丁字母基础上制定,简单清晰,易学易用
通行范围广
元辅音和声韵调
元辅音分析
元音
特点:①发音时,气流畅通无阻; ②都是乐音,发音时声带必须振动
分类(依据口腔形状)
舌面元音:a、o、e
舌尖元音:z、c、s、zh、ch、sh
卷舌元音:er
元音音质
舌面位置前后:指发音时舌头前伸还是后缩(u:后缩;ü:前伸)
舌面位置高低:指发音时舌面位置抬高还是降低(i:舌位高;a:舌位低)
嘴唇形状的圆展:指发音时嘴唇拢圆还是展平(i:展平;ü:拢圆)
标准元音
前低不圆唇:a
后半高圆唇:o
后半高不圆唇:e
前高不圆唇:i
后高圆唇:u
前高圆唇:ü
一低二半三高
辅音
关键发音条件:声腔某个部位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形成阻碍->保持阻碍->克服阻碍
分类
依据发音部位
双唇音:b、p、m
唇齿音:f
舌尖中音:d、t、n、l
舌面后音:g、k、h、ng
舌面前音:j、q、x
舌尖前音:z、c、s
舌尖后音:zh、ch、sh、r
依据发音方法
塞音(爆发音、破裂音):b、p、d、t、g、k
擦音(摩擦音):f、h、sh、s、x
塞擦音:j、q、zh、ch、z、c
鼻音:m、n、ng
边音:l
半元音:i、u、ü、j、w
依据声带活动方式
清辅音
浊辅音:m、n、l、r、ng
依据发音时气流状况
送气音:p、t、k、q、c、ch
不送气音:b、d、g、j、z、zh
声韵调分析
声母:音节开头的辅音(21个)(没有声母的称为零声母)
韵母
含义:音节中出现在声母后面的部分
分类
韵头:韵腹前面的音素
韵腹:音节中一定包含韵腹,即重读部分(标有音调的音素)
韵尾:韵腹后面的音素
开尾韵母(没有韵尾的韵母)
元音尾韵母
鼻音尾韵母
四呼分类
开口呼:韵母不是 i、u、ü 开头的
齐齿呼:韵母是 i 开头的
合口呼:韵母是 u 开头的
撮口呼:韵母是 ü 开头的
声调
由相对音高决定
调值:声调高低升降变化的实际情况——五度标调法(1-5)
调类:字音按照不同调值分类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音节结构
开音节
①开尾韵母(没有韵尾的韵母)
②元音尾韵母
闭音节
鼻音尾韵母
音位和音位变体
音位:最小的具有辨义功能的语音单位:ɑ[a]、o[o ]、e[e]都是音位
音位变体:被综合符号所代表的实际音质不同的音素——例子:高(gao)、该(gai )、巴(ba)三个音节对应的 三个音素[ɑ]、[a]、[A] 就是音位ɑ[a]的音位变体。
归纳音位原则
对立原则:如果两个音素出现在完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并且可以区别语音形式的意义, 那么这个两个音素之间就具有“对立关系”,具有对立关系的音素要归为不同的音位
如:z[ts] 和 zh[ts]
互补原则:如果两个音素从不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这两个音素之间就具有 “互补关系”;可归为同一个音位,作为一个音位的不同变体。
例子:三者互补
[a]: ai、an
[ɑ]: ao、ang
[A]: ia、ua
语音近似原则:有互补关系且语音近似的音素,归入同一个音位
音位的区别特征: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
语流音变和韵律节奏
语流音变
音节与音节、音素与音素、声调与声调之间相互影响、发生语音的变化
儿化
普通话中特殊的语流音变,发音时在韵母末尾加上一个卷舌的动作,一般在书面就写成“儿”
作用
区别意义。如:头、头儿
区别词性。如:捆、捆儿
表细小轻松及亲善喜爱的感情色彩。如:小鸡儿、小鱼儿
变音
一个音节受到语流前后音节的影响而其内部因素发生某种变化
同化:语流中本来不同的两个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影响而彼此变得相同或相近。如:电报
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影响而彼此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如:慢慢儿
弱化:语流中有些音在发音上变弱。如:爸爸、桌子
脱落:语流中语速较快,有的音消失
变调
上声变调
上声+上声:油水、美景、土改
一、不”变调
一:本调[55](统一、第一)、去声调[51](一天、一年)、阳平调[35](一万、一样)
不:本调[51]、变调[35](不变、不要)
韵律节奏
停延:说话时语流中的停顿和延续
轻重:说话时语流中彼此相连的各个音节的轻重不完全相等
升降
高调:全句各音节高度呈升高趋势的调子(疑问、反问、惊讶)
低调:全句各音节高度呈降低趋势的调子(称述、祈使、感叹)
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汇
语汇概说
定义:一种语言中词语的总和,包括“词”和“语”
词: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语:由词构成的固定词组或熟语
特点
任意性、理据性
任意性:语言形成之初,一个词发什么音表什么义,往往都是任意的
语汇得以产生的途径
理据性:音义联系有一定的理据性
同源词:相同音义来源的一组词语
汉语:半——判(判别)、片(片段)
英语:shade(阴影)、shadow(影子)
复合词: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语
语汇不断丰富的手段
普遍性、民族性
普遍性:只要是客观事物中有的概念,就一定会有某个相应的词语来表达它(白天、黑夜、太阳、月亮)
使各种语言的语汇能表达大量共同的概念
民族性:某个民族对事物的独特认识(汉语:玉皇大帝;英语:god)
使不同语言的语汇体现出某些独特的认识
活跃性、稳定性
活跃性:旧词语不断消失,新词语不断出现
使语汇的个体元素不断增加和更替
稳定性:受到社会约定和语汇系统的严格制约 很多词语一旦形成就基本固定不变,不能再随意改变
使语汇的基本成分和整体系统保持了固定和平衡,保证了社会交际的正常运行
词语的构造
语素
定义
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判断是不是同一个语素,就看表示的是不是同一个意思
类型
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能否成词)
成词语素:一个语素可以和另一个语素组合成词(书”,“书包”,“图书”)
不成词语素:只是一个语素,不能单独在句子中使用(子、民)
自由语素和不自由(黏着)语素(能否单用)
自由语素:既可以单独成词,又可以和其他语素组成新词(书(书包)、灯(台灯))
不自由语素:不能单独成词,或者只能用作虚词(也,又)
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位置变化)
定位语素:在词结构或者词组结构中位置固定,总是前置或者总是后置(- 子、老-)
不定位语素:在词结构或者词组结构中位置不固定(民:人民、民众)
实义语素和虚义语素(意义与否)
实意语素:有实在语汇意义的语素
虚义语素:不具有实在的语汇意义的语素,或者说语素本身不直接负载意义(的、吗)
词的构造形式
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直接成词:由一个语素直接形成单纯词
变性成词:语素转变词性形成另一类词(清楚(形容词——动词)、端正(形容词——动词))
变形成词
定义:把原本合成词中的不成词语素变为成词语素再形成词的现象
两种形式
逆序成词:把原本只有合成词形式的词,反向截取其中一个语素再形成单纯词(牛(牛顿)、焦(焦耳)、帕(帕斯卡))
简缩成词:把合成词或词组简缩定型为一个语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单纯词(radar(雷达)、scuba(水肺))
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组合构成的词
复合构词(复合词)
词根语素+ 词根语素(举例:象牙、道路)
按语素组合关系分类
并列式复合词:在意义上前后两个语素地位平等(攻击、动静)
偏正式复合词:在意义上前一个语素修饰限定后一个语素(黑板、象牙)
前修饰后
陈述式复合词:在意义上前后两个语素分别表示被说明的对象和说明的情况(心疼、内疚)
主语+谓语
支配式复合词:在意义上前后两个语素分别表示动作行为和动作行为所支配的对象(司机、开幕、悦耳)
动词+名词
补充式复合词:在语义上前后两个语素分别表示动作的行为和相关结果或趋势(揭穿、推广)
动词+副词
偏义复合词:复合词的词义不等于语素义的组合
语义素比较模糊(奚落、麻利、斯文)
一部分语义素脱落(人物、窗户、舟楫、国家)
附加构词(派生词):词根语素+词缀语素
词根:实义成词语素、实义不成词语素
词缀:不成词、不自由、定位、虚义语素
词缀位置分类
前缀式派生词:第——五、啊——猫
后缀式派生词:桌——子、甜——头
中缀式派生词:古里古怪、糊里糊涂
重叠构词(重叠词)
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构成新词
分类
名词性重叠词:妈妈、星星
副词性重叠词:刚刚、往往、常常
多重重叠词:高高兴兴、平平安安
语的构造特点
结构的固定性
不能颠倒原有成分、不能替换原有成分、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七上八下”不能变换为“七下八上”)
意义的整体性
不能根据组成成分分析语的意义,否则即使解释后的意思能够成立也不再是语的本义
特点
往往有特殊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需要了解其文献典故和历史事件
如:三顾茅庐、秦晋之好、太公钓鱼
自身的特殊性
区别于一般词组的特殊形式
惯用语:三字格(眼中钉、背黑锅)
成语:四字格(夜长梦多)
歇后语:省略后一分句的复句形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词语的分类
词的分类
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多音节词:根据音节数量(水、桌子、半导体)
单纯词和合成词:根据语素数量(风、面包)
基本词和一般词:根据词的来源特点和地位作用
基本词
千百年前就产生、一直应用到现代、并成为构成新词的基础词
稳固性:千百年前就产生(天、地)
普遍性:常见的事物现象和人际交往最需要的基本概念(水、火)
构词能力强:除代词和虚词,大部分基本词都是构成新词的核心语素(山,构成“山岗、山河、山峰”)
非基本词(一般词);根据来源划分
古语词:古代就已经产生,现在偶尔还在使用的词(历史词:皇帝、公主;文言词:吾、俸禄)
新造词:过去没有而新创造出来的词(苏区、土改、电脑、高铁)
方言词:某一地域方言中使用的词语
外来词:也叫借词、从外族语言中翻译或借用的词语
常用词和非常用词:根据词的使用频率
通用词和非通用词:根据词的使用范围
通用词:全社会普遍使用的词语
非通用词(专用词):某些领域或只是一部分人使用的词语,包括科技术语和行业术语
同音词和同形词:根据词之间的音(读音)形(拼法或写法)关系
同音不同形:一、医、衣
同形不同音:把握、刀把
同音同形:阳光、吃光
语的分类
专有名词:用复杂词组形式表达的事物名称,比如国名、地名、书名、机构、组织
惯用语:表达习惯性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领头羊、墙头草、老油条、马后炮)
成语:汉语特有、使用最普遍的熟语形式
谚语:在民间流传的一些比较通俗的语句(众人拾柴火焰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歇后语:汉语特有的一种短小风趣、生动形象的语句,由两部分组成,一般只说上半句儿略去下半句(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外甥打灯笼(照旧))
简缩词语(北大(北京大学)、一本(第一批大学本科录取))
语言的结构规则——语法
语法概说
语法:组词造句的规则
语法规则
含义:本质上是说本民族人的头脑中潜在的一种直觉知识
性质和特点
抽象性:概括的规则
递归性: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句子= 主语+谓语,谓语= 动词+宾语)
系统性:有解释力的规则(有道理、有根据、从这句可推导下一句)
稳定性:有效的规则(变化少、缓慢、有效)
语法和其他语言现象的关系
语法和语音:字词发音、音节轻重、停顿、句调等
语法和语汇:词语的意义不同(长2米:长度2米、长出来2米)
语法和修辞:词语选用、修辞运用、句调调整等
语法和语境:词特定的场所、对华人和上下文等
语法和逻辑:成分之间的搭配关系制约(把、被字句)
语法现象和语法研究
范围和目的
历时和共时
历时语法研究:从语法发展变化的角度纵向地和动态地研究语法
共时语法研究: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
教学和信息
教学语法研究:结果面对的是人
信息语法研究:结果服务的是机器
普遍和个别
普遍语法研究:对人类语言的语法共性的研究
个别语法研究:对个别语言语法的研究
角度和现象
词法和句法
词法:也称“形态学”,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则,比如:词类、构词、形态、人称等
句法:又称“造句法”,主要说明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比如语序、虚词、结构等。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组合规则:按照顺序,从词到句
聚合规则:可替换的一类
核心语法和外围语法
核心语法:又称“小语法”,句法规则(内部)。比如主谓结构、动宾结构
外围语法:又叫“大语法”,语法和词汇,意义,声音之间的统一
语法单位
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
语素组:多个语素组成的有意义的未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构词
词: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语言单位
词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造句
句子: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气的句调(句号、问号)的语言单位
句组:有多个句组组合而成,表达相互关联的比较复杂的意义,书面上表现为一组句子,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的语言单位
表达
同级的量变关系也叫组成关系, 不同级的质变关系也叫形成关系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关系
语法形式: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语法意义: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
二者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一种形式对应一种意义
一种形式对应多种意义
多种形式对应一种意义
语法形式的手段
词法手段:通过词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词形变化:通过词的形态变化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附加:在词的前面、中间或后面加上词缀。(book- books)
屈折: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化。(foot- feet)
异根:换用不同的词根构成相同意义的词。(go - went)
零形式: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book)
轻重音:通过词的某一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一定意义的形式。(东西)
重叠:通过词中的某个语素重复使用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表复数或逐个:人/人人,个/个个
表短时或尝试:想/想想,体验/体验体验
表程度增加:雪白雪白
句法(分析性)手段:通过结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虚词:没有语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词
辅助词:指多多少少与另一个词的变化还有些关系的虚词,或者说只要有别的词就同时出现的词(的)
功能词:指不由别的词决定而决定别的词的关系和意义的一种词(吗、呀、吧、呢)
语类选择:语言中各种结构都是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语法关系构成的(一类词)
语序:通过句法结构中词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语类选择是讲词的类别 语序是讲词的顺序
句调: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重音、停顿等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语法意义的范畴
词法范畴: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
体词属性范畴:由名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
性:俄语、德语中名词有阴性、中性、阳性之分
数:英语中的单复数
格:代词的主格、宾格(he- him- his)
有定和无定
谓词属性范畴:由动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
时:时态,一般可分为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
体:体态,一般有进行体、完成体、未完成体
态:主要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把,被)
人称:动词与主语名词一致关系的一组特征。(如:英语中第三人称单数)
句法范畴:由结构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
类别范畴:由语类和语类选择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如:名词类表示人或物;动词+ 名词,表示支配和被支配)
关系范畴:通过虚词和语序表示语法结构关系的语法意义。(学生家长——学生和家长,学生的家长)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词
聚合:词类
形态标准:根据词形变化确定分类
(动词:体时态;名词:性数格)
意义标准:根据词的意义确定词类
分布标准:根据词的位置确定词类
名词可以做主语宾语,能在数量词,介词后面, 不能受“不、很”等修饰,不能做状语或补语等。 所有这些位置加起来,就是名词的聚合位置, 叫名词的分布
划分词类的结果
共同词类和特殊词类
大类和小类
典型词类和跨类词类
组合:词组
简单词组的组合关系
基本词组(语序)
主谓词组:两个词组之间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名词+ 动词)
动宾词组:陈述(动词+ 名词)
偏正词组:前面修饰后面(一般可加“的”)
两种类型:体词(中心词)+定语(修饰语);谓词(中心词)+状语(修饰语)
动补词组:动词+ 补充说明
联合词组:词性相近或相反
兼语词组: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兼做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的主语(宾语兼做主语)。如:老师鼓励我考大学
连动词组(动词+ 动词)。如:我要学习
特殊词组(虚词)
介词词组(在、用)
数量词组
“的”字词组(我的、他买的,洗干净了的)
聚合分类
体词性词组和谓词性词组
体词性词组:整体相当于名词
谓词性词组:整体相当于动词
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
向心词组:整个词的功能相当于词组的中心语功能。如:高级教师、微型汽车
离心词组:整个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如:吃的、看的
复杂词组的组合关系
层次分析法(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把复杂词组逐层切分,一直切分到词为止
原则
成结构:任何时候切分的两边都必须能互相组合成词组结构
有意义:任何时候切分的两边都不但要有意义,而且必须是本来词组中词语的搭配意义
句子
聚合:句类
句型类:句子的基本结构分类。根据主谓词组的形式给句子进行结构的分类
完全主谓句:由主谓词组形成的句子(我吃饭了)
不完全主谓句:省略主语,能够补充主语(下雨了)
非主谓句:不需要依赖语境和上下文就能表达完整意思;不需要补充主语。(进来、禁止吸烟)
句式类:句子的变换形式分类。通过主谓结构中句法成分的位置变化或删略、添加等形式构造的。例如:被动句、把字句等
功能类: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分类
陈述句:陈述一个事实。如:今天星期一
疑问句:提出一个问题。
一般疑问句(吗)
特指疑问句(谁、什么、怎么、哪)
祈使句:表达一种意志(请求、命令、商量)。如:请认真学习
感叹句:抒发感情。如:你长得真的太好看了!
简繁类:句子的单句和复句分类。一个句子包括的结构是否比较多,表达的意思是否比较复杂。如:起床了,吃饭了,去考试了
组合:句组
句组和话语
句组:相当于复句,语法的最大单位
篇章和篇章结构
篇章:多个复句和复句的组合形式
句群
语段
篇章
篇章结构:一种分析是从内部发现句子的衔接关系,另一种分析是从外部找出句子的衔接形式
会话和会话结构
会话:两个以上的人共同说一段话
会话特点
基本单位不同,会话的基本单位是“话轮”
衔接形式不同,会话的衔接形式叫“话轮转换”
调节手段不同
语言的表达内容——语义
语义概说
什么是语义
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语汇意义:实词和固定短语所表达的意义
语法意义:虚词、语序、形态、句调等所表达的意义
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
言内之意:一般的、稳定的意义
言外之意:个别的、临时的意义。在特定环境下表达出来的意义。
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
理性意义:意思
非理性意义:带有感情、态度及语体风格,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是语义的连带要素
语义的性质
概括性: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使一类事物区别于其他类事物的特征,同时舍弃同类事物之间的各种差别。(笔:区别于墨,但又包括各种笔)
模糊性: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土豪:到底多有钱呢?)
民族性:不同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及分类也存在差异,因而不同语言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中国的龙是一种吉祥的动物,而西方的dragon是一种危害人间的怪物)
语义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
语汇意义:词义问题
语段意义:句义问题
词语的意义
语义的构成要素
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
理性意义:人们对客观世界事物的反映,且是概括性的反映,有深有浅
非理性意义: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因而又叫做词义的附加色彩
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如:成果、后果、结果
语体色彩:最基本的有书面语和口语。如:商榷、合计;母亲、妈妈
形象色彩:对事物视觉、听觉形象等的联想。如:雪白、想喷喷
语素义
单纯词:词义= 语素义。如:书
合成词
词义= 语素义+语素义。 如:皮包
词义由语素义推导而来。 如:忘记、国家
义项:共同的、一般的、稳定的意义,不包括个别的、具体的、临时的意义。(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
义素
含义:由义项分解出来的词义的区别特征。不与语音形式相关联
基本方法:对比法
分析步骤
确定对比的范围:父亲、母亲、祖父、祖母
比较词义的异同
共同义素:长辈
区别义素:男性、女性;隔代、亲生
整理与描写:+ /- 是否具有该义素
语义的聚合关系
单义词和多义词
单义词:只有一个义项。如:狗、羊
多义词:包含互相联系的几个义项。如:兵
本义:最初的那个意义,有文献证明(兵器、武器)
基本义:最主要、最常用的意义(士兵)
同义词和反义词
同义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等义词:绝对同义词,意义完全相同。如:埋汰= 肮脏
近义词:相对同义词,意义不完全相同但具有同义关系的词
理性意义不同:成立——建立
非理性意义不同
感情色彩:果断——武断
语体色彩:诚恳——诚挚
形象色彩:水泥——洋灰
反义词:意义相反的两个词(以理性意义为基础)
绝对反义词:具有矛盾关系的词。如:正、反
相对反义词:具有反对关系的词。如:黑、白(还有其他颜色);快、慢(还有其他状态)
语义场
由一组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词语构成的集合
上位词:范围大的词。如:汽车
下位词:范围小的词。如:卡车、轿车、跑车
明代《永乐大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综合性百科词典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属于语文词典
《辞源》属于语文词典
语文词典:收集解释语言词语的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英汉词典》
历史语文词典:收集古代词语,说明词语发展来源的词典。《辞源》
描写词典:重点在于工作时的描写性解释,详细说明词语现在最经常的意义与用法
句子的意义
句子的种类
句子的语汇意义:词语本身的意思;词语搭配在一起的意义
句子的关系意义(词语在组合时形成的结构关系)
语法关系意义
主谓——陈述
动宾——支配
偏正——修饰
并列——联合
语义关系意义
施事方:主语——主动做事情的人
受事方:宾语——被动的东西
句子的语气意义: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
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意义
语调、虚词、语气副词等形式表达
句子的语义结构
论元结构:谓词(动词/形容词)与名词性成分(论元)构成的结构
几个名词就是几元
简单论元结构:一个谓词和若干个论元名词构成的论元结构
复合论元结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论元结构组合在一起的复合式论元结构(多个谓词)
降级论元结构:谓词结构做宾语或主语(小明希望小丽早点毕业;你道歉也没用)
从属论元结构:修饰成分(定状补)
语义指向:句子中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或哪些成分发生语义关系
例:“我吃饱了饭——我吃了饭,我饱了”,饱指向的是我 “我吃光了饭——我吃了饭,我光了”,光指向的是饭
语义特征:语义角色特征
施事(如:老王走了)
受事(如:吃苹果)
材料(如:刷油漆)
工具(如:捆绳子、吃火锅)
结果(如:盖房子)
处所(如:住宿舍、吃食堂)
凭借(如:吃利息)
谓词和论元之间的语义关系可以把论元分为不同类型,这些类型就叫语义角色
句子中的歧义
歧义的特性
歧义不等于模糊
歧义不等于笼统
歧义在理解上有难易程度的区别
产生歧义的原因
口头歧义
书面歧义
语汇歧义
同音同形(如:方便的时候)
多义词(如:菜不热了)
组合歧义
语法结构歧义
结构层次(如:两个学校的校长)
结构关系(如:学生家长都来了)
层级:句子——词组——词——字 层次:主语 谓语 宾语
语义结构歧义
施事/受事:反对的是少数人;鸡不吃了
消除歧义的办法
利用特定的语言环境。如:学习文件——我们今天下午学习文件
采用停顿、轻重音等语音手段。如:我想起来了
采用替换、添加和变换等语法手段。如:鸡不吃了——鸡不吃食了
语言的运用——语用
语用概说
语用:语言运用,指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性质
情境性(火:火热;燃烧)
社会性:在生活中交际聊天
规约性:遵守御用的规范,进行有效沟通
语境和语句的意义
语境的类型
言内语境:即上下文语境,言语内部的上下文语境
言外语境:即交际语境,与话语外部的非语言要素相关的语境
语境和语句的意义
言内语境的作用
言外语境的作用
语境和词语所指
指示词语和指示意义
指示词语:词语的所指问题
特点:随语境变换而变化、以说话人为中心确定的
词语类别:人称代词、时间名词、地点名词。如(你们休息一会儿,十分钟后再到这儿集合)
一般名词的指称意义
指称:一般名词的所指问题
无指:概括一类。如:我喜欢吃苹果
有指:具体指一个。如:这个西瓜很好吃
任指:任何一个。如:借本书看
全指:所有的、全部的。如:我喜欢书
定指:确定的(这个、那个、我的)。如:客人来了
不定指:不确定(一个、几个)。如:来客人了
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
质量准则:说真话
数量准则:信息适量
相关准则:话题有关
方式准则:清楚明了
礼貌原则
得体和慷慨。如:这本书可以借我看一下吗
赞誉和谦逊。如:你的衣服真好看
一致和同情。如:是的,这个电影很好看
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
违反数量准则:信息过少或过多
违反真实准则:隐瞒真实信息,故意说错
违反相关准则:答非所问,另有所指
蕴含义和预设义
蕴含义:说出的话包含其中某个词语的上位词或整体词,分为“衍推义”和“隐含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预设义:在句子断言之外,包含某个背景信息。(能推导出一个预先设下的前提)(不管句子是肯定还是否定,预设义都为真)
言语行为
言有所为(施为句):以言行事(接下来要发生的事)
言有所述(叙述句):以言叙事(陈述事实)
言内、言外、言后
言内行为(述事行为)—— “说”的阶段
言外行为(行事行为)—— “做”的阶段
言后行为(成事行为)—— “成”的阶段
直接与间接的言语行为
直接言语行为:语气强硬
间接言语行为:语气委婉(商量、询问)
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
文字概说
文字的性质和作用
性质
在语音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书写(视觉)符号系统
是语言的语音符号的一种转换形式
是一种附属性的符号系统
作用
弥补了语音的时空局限
保存了人类的宝贵经验
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工具
文字使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文字和语言的关系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而不是语言本身
文字的特点和语言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绝对。
文字和书面语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书面语是用文字符号记录的语言形式,文字并不等同于书面语
文字的形式和类型
形式
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
字符:文字的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单位
单独字符:不能再分解为更小字符的字符(独体字)。如:水、火
复合字符:单纯字符+ 单纯字符/单纯字符+复合字符(合体字)。如:伙、炎、林、森
偏旁约等于一个字
字符分类
意符:与文字意义相连
声符:与文字语音相连
记号——与文字意义、语音无相连
如:“伙伴”,左边是意符,右边是声符,“一二三”是记号
类型
划分文字类型的标准
语音
音素(音位)文字:a、b、c、d
音节文字:niubi
语汇
语素文字:现代汉语——语素、词、短语、句子
词语文字:古代汉语——一个字——词
表意文字: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世界上已没有这种文字
表音文字: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也叫拼音文字。比如:日本的假名、阿拉伯文
意音文字: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字。比如汉字
文字的起源和演变
起源
最早来源于图画和契刻:中国的甲骨文、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
演变
象形符号演变为表意符号或兼表意音的字符
苏美尔——楔形文字
埃及圣书体——象形
甲骨文——隶变
表意字符演变为表音字符“字母”
腓尼基字母——最早的表音文字(辅音文字)
汉语拼音字母
发展的规律
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
自源文字: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古埃及圣书字、古代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
他源文字:在别的文字基础上创制的文字
源于楔形文字:腓尼基的辅音文字、印欧语的字母文字
源于汉字:喃字、谚文、假名
“三阶段说”和“两方向说”
三阶段说:象形文字/表意文字——音节文字(腓尼基)——音素(音位)文字(希腊文)
两方向说:表音、表意
文字和汉字改革
汉字的特点
汉字的演变
产生:图画契刻
演变
象形字:简化的事物图形。如:水、火、鱼
指事字:象形加符号。如:上、下
会意字:将两个或以上象形字或指事字拼在一起。如:休、明
形声字:一半符号表示意义,一半符号表示声音(韵腹相同)。如:桃、梅、松
假借字: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如:令:命令、县令
转注字(不考)
汉字的改革
定量:剔除没用或罕用的字
定形:汉字的写法要尽可能简化,汉字的字数要尽可能减少
定音:统一汉字的读音和采取给汉字标音的辅助手段
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语言的产生
起源问题
神授说(他源说):佛教、基督教
人创说(自源说):社会契约说(注意到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劳动叫喊说、手势说、感叹说、摹声说
关于语言产生条件和方式的假说
语言的发展
发展的表现
语音、语汇、语法、语义
发展的特点
渐变性: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又必须是相对稳定的
不平衡性
在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成分之间的发展演变的速度和方向不一致
语汇:新概念的出现、旧事物消失、人们观念的更新
语音:新词语的产生只能使用已有的语音形式
语法:每项语法都支配着这个类型的语言成分
在不同的地域之间的语言发展的速度和方向不一致(北方说“打不过他”,南方说“打他不过”)
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社会分化和语言分化
地域方言:社会不完全分化
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地区形成地域分支或变体, 是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和语言的发展演变共同作用的。
七大方言
北方方言
华北东北次方言(狭义的北方):京津冀豫鲁、黑吉辽、蒙东
西北次方言(西北官话):晋陕甘宁新、蒙西
西南次方言(西南官话):云贵川渝、湖北大部、湖南西北部、广西西北
江淮次方言(下江官话):安徽内长江两岸、江苏江北大部、九江、南京至镇江两岸沿江地区
客家方言
吴方言
赣方言
湘方言
闽方言
粤方言
亲属语言:社会完全分化
亲属:具有共同的来源
关系:语言之间的历史同源
社会方言
定义:一种语言或地域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会群体联系
原因:社群分化
包括:隐语、黑语、行话等
隐语(排他性):水头足无足(钱够不够)
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内部人懂得并使用的特殊用语
黑话:佛爷、胡子、一方
行话:各个行业
社会统一与语言统一
方言走向共同语的条件
方言走向共同语的方式
基础方言:作为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如:北方方言
民族标准语:一个民族共同语的明确规范。如:普通话
通用语:官话、通话、雅言
语言的接触和影响
语言的借用
原因:社会接触引起语言的接触;该语言借用了其他语言的成分
借词:也叫外来词,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沙发、拷贝、巧克力、咖啡、尼龙、雷达、吉普、扑克、逻辑、高尔夫)
意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电话机、银行、激光)
仿译词: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黑板、黑马、足球、蜜月、热狗)
语言的并存
也叫双语现象,是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一种社会现象(加拿大:英语和法语并存)
语言的转用
含义:指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也叫语言替换
过程:单语——双语——单语
原因
与民族融合密切相关
长期杂居局面的存在
取决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的优势
语言的混合
洋泾浜语
含义: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往时所使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国外称之为“皮琴语”。(非常good,这本book)
特点
功能上:只适用于口语、使用范围窄
语言系统上:夹杂着当地的语音,语音系统也经过当地语音的改造;词汇数量有限;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
发展:被历史淘汰;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母语,又称“克里奥耳语”
克里奥耳语(洋泾浜语发展的产物):又叫混合语,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语言的规划和规范
主要内容
语言规划的特点
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的一种人为干预,主要是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专门机构来实施的
语言规划同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关系密切、影响遍及千家万户
国家官话语言的确定
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和规范: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民族语言政策的具体内容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
树立正确的语言规范观
树立动态的语言规范观
排除例外:儿子z ei、太tui难
约定俗成:熟读shou/ shu、白色shai/ se
兼容并蓄
对待新兴语言现象的态度:汉外混用、网络文字
语言的获得与学习
语言和思维活动
什么是思维:动作+ 结果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起源和发生的先后问题:先有思维后有语言
范围和功能的对应问题(三种思维类型)
感性思维
广义:“记忆表象”+“想象表现”
狭义:五官感受世界
理性思维:也叫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活动过程
发散思维:不仅用感官,还能联想,有自己的情感意志
地位和作用的主导问题
语言决定思维:萨丕尔和沃尔夫的语言相关论
思维决定语言:维果茨基的认知早于语言
语言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语言可以帮助完成认知过程
语言可以存储认知成果
语言可以增强认知能力
语言获得的过程
什么是语言获得
语言获得和语言学习的内涵
语言获得:不完全是从别人那里学习“得到”的,而是人生来就具有的能力, 通过遗传机制和大脑内在作用。(先天的遗传基因)
语言学习:不完全是靠天赋或遗传得到,最终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学习才能掌握, 或者说还是需要后天的一些条件。(后天的努力学习)
语言获得和语言学习的联系
语言获得的过程
非自控阶段:婴儿出生后的6个月
咿呀学语阶段:6个月到1岁左右
0- 1岁:语言前阶段/准备阶段
单词句阶段:1岁到1岁半。以词带句
双词句阶段:1岁半到2岁。产生了最早的语法能力
简单句阶段:2岁到2岁半。电报句
复杂句阶段:5岁左右。和大人说话差不多
语言获得的条件
模仿说:机械模仿+ 选择模仿
强化说:模仿+ 强化刺激来形成语言习惯。代表:巴普洛夫——条件反射理论,不龙飞的,斯金纳
偏重于外部条件的解释
天赋说:以乔姆斯基提出的“大脑中存在的语言遗传机制”的假设为基础
认知说: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心理学
偏重于内部条件的解释
语言学习的类型
第一语言(母语):特点
注重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
注重培养各种语言能力
注重提高文化和文明素质
第二语言(外语)
特点
从基础语言知识学习入手
母语和第二语言市场交叉干扰
易受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如:中介语、语言迁移现象
中介语
第二语言学习者构建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系统, 它们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基本特征:可塑性、动态性、系统性
语言迁移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外语时,常常借助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 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现象
类型
正迁移:母语的语言规则和第二语言规则是一致的,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负迁移: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对第二语言产生消极影响
教学方法
翻译法:多讲解语法规则,允许用本族语说明外语现象,注重书面语的读写训练,重视不同语言的对比
听说法:不讲语法规则,不适用本族语教学,也不大进行语言对比,主要使用对话类教材,尽量模拟真是的语言环境
其他:规则法、视听法、交际法
语言与文学写作
文学写作中的词句锤炼
词语的锤炼
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
准确朴实、简洁有力、新鲜活泼、形象生动
词语锤炼的主要方法
精心挑选关键词语
恰当使用修饰词语
注意词语的巧妙配合
句式的选择
长句和短句
肯定句和否定句
陈述句和疑问句
长句和变句
文学写作中的修辞手法
修辞格
比喻
明喻:用“像、如,仿佛”等连词连接本体和喻体
暗喻:用“是、变成”等词语连接本体和喻体
借代:用本体的特征或本体的一部分来“做代表”
以部分代整体。如:学习不刻苦,不如卖红薯。建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
以特征代本体。如:谁收红包处理谁。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
以专称代通称。如:北京应该多建几个王府井
以具体代抽象。如:连一二三都数不清楚,还学人家做生意
比拟
拟人:把物当做人来描绘说明
拟物:把人或物当做另一物体来描绘说明(模仿一模一样)
夸张:故意夸大
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谐音、歇后语)。如:半两棉花(免谈)
其他修辞
岔断、倒置、转移、干涉、降格
文学写作中的语言形式
文学写作和语体
口语语体:像说话一样的文章语体(谈话体、演说体、讨论体)
书面语语体:规范性最高,抽象化程度最高,也是最正式的语体形式(宣传体(书面性最弱、综合性最强)、科学体(最典型)、应用体)
文学语体:以虚构事件和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作品类型
国外:抒情作品、叙事作品、戏剧作品
国内:诗歌、戏剧、散文、小说
语言形式的规则
语句的形式特色
对偶
正对:前后两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或相衬
反对:前后两句意义相反或相对
串对:前后两句意义相连,也叫“流水对”
排比:修辞手法,整句句式
叠用和反复
含义:在同一个语言片段中重复使用一些相同的词语甚至相同的句子
叠用:修辞手法
反复:整句句式
排比和反复的区别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 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韵文的语言规则
押韵:表现诗的和谐美,韵脚用字须是平声字且必须韵腹、韵尾相同。如:《静夜思》“光”、“霜”、乡”
平仄:表现诗的参差美;(平:古代为平声,现代为阴平、阳平。1、2声;仄:上、去、入(短声)3、4声)
对仗:表现诗的对称美;
语言与民族文化
语言就是一种文化
语言与文化的共性和差异
语言和文化的含义
语言和文化的异同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文化载体
文化是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的综合,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广义);单指精神方面或非物质的现象
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可以体现民族的精神
语言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可以反映民族的文化
民族文化有一定的推动力量,可能影响语言的形式
从语言现象透视民族文化
语言文字保存古代文化的遗迹
文字中的文化线索
可以看出古代生产方式的沿革。如:“逐”:狩猎,“渔”:渔猎
反映古代风俗制度的变化。如:“巫”和“舞”同源
反映古代审美意识的发展。如:“美”、“好”
词语中的文化信息
词语的来源可以发现民族文化的踪迹。如:货、资、购、财
词语的构造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特征。如:天地、日月、父子、君臣
词语的引申义可以看出民族文化的发展。如:钟:乐器——时间
特殊语言成分的文化含义
语言文字反映当代文化的变迁
吉祥话的文化心理
如:“福”倒着贴,“早生贵子”
称谓语的时代特征
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
细分
面称:娘子
旁称:内人
贬称:糟糠
自称:我、吾
谦称:鄙人
敬称:令尊、令堂
广告语的人文色彩
语言文字表现民族文化的互动
文字的兴替与民族文化的影响
方言的分化与民族文化的扩散
词语的借用与民族文化的交流
西域:葡萄、石榴、菠萝、狮子、骆驼、玻璃、琵琶
佛教:佛、菩萨、罗汉、阎罗、夜叉、魔、和尚、僧、尼、塔、刹那
蒙古语:胡同、站、蘑菇
从民族文化诠释语言特点
从民族文化诠释语言要素的特点
民族文化对语音的影响
民族文化对语汇的影响
民族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从民族文化诠释语言运用的特点
社会心理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和交际规范
物质生活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和词句选择
审美情趣对语言表达的影响和文学样式
了解即可
语言与科学技术
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学应用
语言学的应用以语言学理论研究为基础
语言学的应用推动语言学理论的研究
语言学应用和语言学理论相互密不可分
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语言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系
语言学与民族问题和国际政治研究直接相关
语言学在历史学和考古学中广泛应用
语言学和文学、文化学有血缘关系
语言学与哲学、逻辑学密不可分
语言学和自然科学的联系
语言学和信息科学的联系
语言学与生命科学的联系
语言能力研究和数学的联系
生命科学和人的语言能力
人的语言能力和人脑构造
人类语言能力和大脑构造有关
人拥有语言能力须有两个条件
发达的大脑(抽象思维能力)
灵活的发音器官(发音能力)
人脑语言能力的研究成果
大脑的单侧化现象
不平衡、不对称,分工不同
左半球:掌管语言
右半球:掌握与语言无关的直观动作的思维活动
小脑:负责控制人体运动平衡
脑桥:连接大脑左右半球
布洛卡失语症:基本不能说话,听得懂别人说话(哑巴)
维尔尼克失语症:能说一些词语,但在意义上没有联系,而且听不懂别人说的话
大脑具有语言遗传机制:乔姆斯基
语言能力知识,也叫“普遍语法”,遗传的知识(先天都有的)
语言运用知识,也叫“个别语法”,学习的(后天学习)
大脑的语言功能受临界期限制: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分区以及语言的遗传机制
信息科学和语言信息处理
语言学和计算机信息处理
哪些语言知识可以用于信息处理技术
哪些信息处理技术需要语言学知识
语言学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
文字信息处理
语音信息处理:语音实验、语音识别、语音合成
语料库与语料标注
语料库:按照一定条件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大规模语言材料
机器自动翻译:人机自动翻译四个阶层
语汇平面的翻译
句法平面的翻译
语义平面的翻译
语境平面的翻译
词句义境,从小大,从易到难
人机对话和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