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第一到六章核心观点简单提炼知识,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编辑于2023-10-28 19:12:19《乡土中国》
1.乡土本色
与“土”的关系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
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
。“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
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 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关系
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困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象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流动
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象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
2.文字下乡
“愚”问题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
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 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
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
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
第一是我们无需用蚱蜢来加菜,(云南乡下蚱蜢是下饭的,味道很近于苏州的虾干)第二是我的孩子并没有机会练习。
这些技能的掌握程度与练习机会、需求、区域差异有关
文字的用处
面对面的群体
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
熟人社会
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 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文字的历史来源: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
现在的情况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
特殊语言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他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
3.再论文字下乡
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 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
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也代之隔。
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 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学习必须打破今昔之隔
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
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错认了人。
文化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有人说,语言造成了人,那是极对的。圣经上也有上帝说了什么,什么就有了,“说”是“有”的开始。这在物质宇宙中尽管可以不对,在文化中是对的。没有象征作系也就没有概念,人的经验也就不能或不易在时间里累积,如要生活也不能超过禽兽。
“词”与“文”的关系
但是词却不一定要文。文是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符号,就是字。词不一定是刻出来或写出来的符号,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 “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
4.差序格局
与西洋比较
团体格局
我说西洋社会组织象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
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
差序格局
定义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 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
对定义的解释
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象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象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保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样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自我主义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相对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利益时,也是这样的
本质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由社会结构引起的变化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它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解读“团体格局“
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
神对每个个人是公道的,是一视同仁的,是爱的;如果代理者违反了这些“不证自明的真理”,代理者就失去了代理的资格。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中于是发生了权利的观念。人对人得互相尊重权利,团体功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于是发生了宪法。
宪法观念是和西洋公务观念相配合的。国家可以要求人民的服务,但是国家 也得保证不侵害人民的权利,在公道和爱护的范围内行使权力
差序格局
从它们的差别上看去,很多地方是刚刚相反的。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
子主题
6.家族
称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作“小 家族”
界限
西洋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这一点我在上面已经说明有严格的团体界限
中国
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
补充:构成这个我所谓社团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
结构
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
氏族性
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象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
家与族的关系
家必需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
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私”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