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
定义
由肾上腺皮质病变引起的醛固酮分泌增多,导致潴钠排钾、体液容量扩增、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受抑制,表现为高血压和低血钾。
病因分类
1、醛固酮瘤(Conn综合征)【多见】
多见,一侧腺瘤,直径1~2cm
病人血浆醛固酮浓度与血浆ACTH昼夜平行,对血浆肾素的变化无明显反应
机制:醛固酮瘤受ACTH的调控比RAAS系统的调控要强很多。
2、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多见】
双侧肾上腺球状带增生,相当一部分伴结节
对肾素有反应。
机制:特醛对血管紧张素II的敏感性增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使病人醛固酮分泌减少,高血压、低血钾改善。少部分结节增生的特醛对肾素没反应。
3、糖皮质激素可治性醛固酮增多症(GRA)
青少年起病,家族遗传多
肾上腺呈大、小结节样增生
血浆醛固酮浓度与ACTH的昼夜节律平行
机制
正常时,醛固酮合成酶基因肾上腺球状带表达,受血管紧张素II调控;11-β羟化酶在束状带表达,受ACTH调控。
在GRA中,11β-羟化酶基因和醛固酮和成酶基因融合,此基因产物具有醛固酮合成酶活性,在束状带表达,受ACTH 而不受血管紧张素II调控。
4、醛固酮癌【少见】
肿瘤体积大,直径>5cm,切面常现实出血、坏死,CT或超声常见钙化
机制:醛固酮癌分泌大量醛固酮、还有糖皮质激素、雄激素
5、异位醛固酮分泌性腺瘤或腺癌(极罕见)
发病机制
过量醛固酮 → 潴钠、排钾,细胞外液扩张,血容量增多,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加强 → 高血压、低血钾 → 碱中毒 → 碱中毒导致Ca2+下降,醛固酮还可促进尿镁排出,可出现肢端麻木和手足搐溺。
盐皮质激素的“脱逸”现象:在大量醛固酮的作用下,细胞外液扩张,引起体内排钠系统的反应,肾小管摆脱醛固酮的影响,重吸收钠减少,心钠肽分泌增多,从而使钠代谢达到平衡状态。
临床表现
1、高血压
2、神经肌肉功能障碍【血钾低】
①肌无力及周期性瘫痪
②肢端麻木,手足搐溺
3、心脏表现【血钾低】
心电图呈低血钾图形:T波低平
心律失常:室上速常见,最严重可见室颤
4、肾脏表现【血钾低】
①慢性失钾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呈空泡样变性,浓缩功能减退 → 多尿、夜尿多 → 口渴、多饮
②常易并发尿路感染
③尿蛋白增多,少数发生肾功能减退
5、其他【血钾低】
缺钾时胰岛素释放减少,作用减弱,可出现糖耐量减低
检查
初步检查,定性诊断
1、血、尿生化检查【首选】
①低血钾:一般2~3mmol/L,严重者更低
②碱血症
③尿钾高:低血钾时也有25mmol/24h以上
④高血钠(由于脱逸现象不会特别高)
2、醛固酮测定
醛固酮↑
3、肾素、血管紧张素II测定
基础值降低,有时在可测范围之下
血醛固酮水平增高而肾素、血管紧张素II 水平降低为原醛特征,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比值>30提示原醛可能,>50具有诊断意义。为原醛症最佳检出试验
4、尿液检查
①尿pH偏中性或碱性
②尿比重:可有低渗尿
③少数病人有蛋白尿,并有肾功能减退
进一步定位诊断
主要鉴别醛固酮瘤和特醛【因为这两个最多】
1、动态试验
正常人
卧床,8-12点,血浆醛固酮和血浆ACTH、皮质醇浓度下降一致
立位,8-12点,血浆醛固酮上升,因为站立时血浆醛固酮升高作用超过ACTH的影响。
特醛病人【高肾素敏感】
卧位时估计跟正常人区别不大
8-12点,立位时,血浆醛固酮上升明显,并超过正常人(因为站立后血浆肾素有轻度升高,而且此型对血管紧张素的敏感性增强)
醛固酮瘤病人
卧位,跟着血浆醛固酮和ACTH节律一致,下降
8-12点,立位,血浆醛固酮不上升反而下降,因为醛固酮瘤受ACTH的影响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大很多,所以ACTH↓,肾素↑也没用。
影像学检查【协助鉴别肾上腺瘤和增生】
肿瘤体积大,直径>5cm → 提示肾上腺癌
肾上腺B超
可检查出直径>1.3cm的醛固酮瘤
肾上腺CT、MRI
高分辨率CT:直径<5mm的肿瘤(太小也不行)
特醛:CT现实正常或双侧弥漫性增大(相当部分有结节)
醛固酮瘤:MRI对醛固酮瘤检出的敏感性比CT高,但特异性低。
治疗
醛固酮瘤
手术切除是根治方法
不能手术切除及特醛
首选:螺内酯
长期用螺内酯出现性功能下降——氨苯蝶啶、阿米洛利
钙拮抗剂(醛固酮合成需要钙的参与)
特醛病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GRA——糖皮质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