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思维导图,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病是疾病发展的全过程,证是疾病某一阶段病理概括,症是症状和体征的统称。
编辑于2023-10-29 15:04:30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辨证论治
病:疾病发展的全过程
证:疾病某一阶段病理概括
症:症状和体征的统称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的概念
精,来源于“水地说”
气,来源于“云气说”
精气学说的内容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
阴阳的概念
阴阳的含义-阴阳对立而统一
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交感互藏
阴阳的消长
阴阳的转化
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
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阴阳偏盛-治疗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治疗虚则补之
五行学说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生发、条达
火曰炎上-温热、上升
土爰稼穑-生化、受纳
金曰从革-肃降、收敛
水曰润下-滋润、闭藏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母子关系
五行相克-木土水火金-所胜和所不胜
五行相乘-木土水火金-倍克
五行相侮-木金火水土-反克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依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
滋水涵木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
益火补土法
依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
抑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藏象学说
五脏
正常生理特点:化生而贮藏精气
六腑
正常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
正常生理特点: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
病理意义
“脏病多虚”,“腑病多实”
五脏
心
生理机能:心主血脉、心主藏神
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气下降
“心者,君主之官”,“心者,生之本”
肺
生理机能:肺主气司呼吸、肺主行水、肺朝百脉,主治节
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
“肺者,相傅之官”,“肺者,气之本”
脾
生理机能:脾主运化、脾主统血
生理特性:脾气上升、喜燥恶湿、脾为孤脏
脾被称之为“后天之本”
肝
生理机能: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气升发
“肝者,将军之官”
肾
生理机能: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肾主水、主纳气
生理特性:主蛰守位、肾气上升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水火之宅”
六腑
胆
生理机能:贮藏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生理称谓:“中精之腑”,“中正之官”
胃
生理机能:主受纳水谷、主腐熟水谷
生理称谓:“太仓”,“水谷之海”
小肠
生理机能: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生理称谓:“受盛之官”
大肠
生理机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生理称谓:“传导之官”
膀胱
生理机能:汇聚水液、贮尿和排尿
生理称谓:“州都之官”
三焦
生理机能:通行诸气、运行津液
生理称谓:“孤府”,“决渎之官”
奇恒之腑
脑
生理功能
主宰生命活动
主司感觉活动
主司精神活动
女子胞
生理功能
主持月经
孕育胎儿
与经脉的关系
冲脉和任脉联系最紧密
与脏腑的关系
女子胞与心、肝、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精、气
精
精的功能
繁衍生命
濡养作用
化血作用
化气作用
化神作用
精的分类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气
人体之气的生成
肾为生气之根
脾胃为生气之源
肺为生气之主
人体之气的功能
推动与调控作用
温煦与凉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中介作用
人体之气的分类
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
血、津液、神
津液
质地清晰,流动性大:津
质地稠厚,流动性小:液
津液的输布
肺气宣降以行水
脾气转输布散津液
肾气蒸腾水液
功能
滋润濡养
化生血液
血
心、脾、肺、肾:与血生成相关的脏腑
心、肝、脾、肺:与血运行相关的脏腑
功能
濡养作用
化神作用
神
五神:神、魂、魄、意、志
情志:喜、怒、忧、思、悲、恐、惊
思维:意、志、思、虑、智
经络
十二经脉
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交接规律
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相接
异名的手足阴经在胸腹内脏交接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的末端衔接
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胞焦胆肝藏
奇经八脉
组成:冲、任、督、带、阴阳维脉、阴阳跷脉
循行特点:冲、任、督脉均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
基本功能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脉之海”
跷脉: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
体质
体质的构成
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
体质的特点
先天遗传性
差异多样性
群类趋同性
相对稳定性
动态可变性
连续可测性
形神一体性
后天可调性
体质学说的应用
决定体质差异的根本是精气的多少与优劣
病因
六淫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
风为百病之长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易扰神伤津耗气
暑多夹湿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黏滞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炎上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邪易致疮痈
疠气
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
传染性强
症状相似,一气一病
七情内伤
致病特点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思则气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好发于心、肝、肾三脏
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劳逸失度
劳力过度:伤气
劳神过度:耗伤心血,损伤脾气
房劳过度:伤肾
过度安逸:“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痰饮
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病理产物,也可作为致病因素
瘀血
症状特点
疼痛
肿块
出血
口唇紫暗
舌有瘀斑、瘀点;脉多见涩、细代
发病
发病的基本原理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基础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影响发病的因素
环境
体质
精神状态
发病类型
感邪即发
徐发
伏而后发
继发
合病
复发
病机
邪正盛衰
邪正变化
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
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
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
疾病转归
邪正相持:迁延状态
正虚邪恋:留下后遗症
阴阳失调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阴阳格拒
阳盛格阴:真热假寒
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阴阳亡失
精、气、血失常
气机失调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闭
气脱
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不足:一系列干燥枯涩特征的病理状态
内生五邪
风气内动
热极生风
肝阳化风
阴虚风动
血虚生风
寒从内生
湿浊内生
津伤化燥
火热内生
防治原则
预防
未病先防:调摄精神、加强锻炼、调养身体
既病传变:早期诊治、阻断疾病的传变途径
正治与反治
正治:逆其证候性质而致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反治:顺从病情的外在假象而治
热因热用
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治标与治本
缓则治本
急则治标
标本兼治
调整阴阳
损其有余
补其不足
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养生与寿夭
养生的原则
顺应自然
形神兼养
调养脾肾
因人而异
养生的方法
适应自然,避其邪气
调养精神,内养真气
饮食有节,谨和五味
劳逸结合,不可过劳
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适当调补
生命的寿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