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从生产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的。它主要包括重商主义思想、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相互需求伦等。
这是一篇关于货币金融学的思维导图,包含金融机构的经济学分析、 银行业与金融机构的管理、理解利率、 利率行为等。
这是一篇关于国际贸易ALL的思维导图,国际贸易也称为通商,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因此也可称之为进出口贸易。
新贸易理论的思维导图,汇总了新生产要素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偏好相似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知识理论,可用于复习记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费用结算流程
租赁费仓储费结算
E其它费用
F1开票注意事项
F2结算费用特别注意事项
洛嘉基地文件存档管理类目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重商主义思想
共性观点
1.国家财富等同于金银货币量
2.经济利益来自流通领域,而非生产领域,物质资产的生产过程不会创造经济利益
3.国内贸易不会创造财富,对外贸易是积累财富的唯一途径
4.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
5.增加财富的最佳方法是保持贸易顺差
早期重商主义措施
1.主张多卖少买甚至只卖不买
2.采取行政手段,直接控制货币流动,禁止金银输出
3.反对原材料出口
晚期重商主义主张
1.关注贸易差额,从“货币平衡论”到“贸易平衡论”,认为保持对外贸易顺差是国家致富之道
2.贸易顺差有个体和总体之分,一国不必强求保持对所有贸易伙伴国的顺差,只要总体上的顺差即可
3.反对政府限制货币输出
4.并非所有的进口都有害
5.为了保证出口商品的畅销,必须降低商品价格并提高产品质量
实践后果
1.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
2.为“三角贸易”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3.刺激西欧国家技术进步
4.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
5.寻租现象泛滥,加剧社会的不公正性
局限性
1.方法论不够科学
2.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注定了研究结论不够深刻
3.一些具体观点有待商榷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提出
亚当斯密
《国富论》
概要
第一个论证国际贸易是“正和游戏”而非“零和游戏”,资源开展贸易的两个国家都可以从中获益
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志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
主要观点
国家应该参与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的来源
固有的自然禀赋
后天获得的有利条件
国际贸易的利益包含静态利益和动态利益
评价
理论意义
动摇了重商主义的理论根基
论证了国际贸易并非零和博弈
从劳动分工的生产领域强调按绝对优势参与国际贸易是对国际贸易理论的重大贡献
肯定了劳动对价值的形成作用,劳动价值论的雏形
错误地认为,交换是人类的固有本能,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
适用范围有限
仅从供给角度论证,没有供需结合分析相对价格,不能说明贸易利益分配问题
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李嘉图模型的基本假设
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L)
两种产品:小麦(Qw)、布(Qc)
两个国家
生产要素可充分流动
充分就业,完全竞争,规模收益不变
不考虑运费
没有关税等贸易壁垒
贸易基础
生产基础的相对差别
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相对生产成本的差异->机会成本的差异->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的度量
相对劳动生产率
相对劳动成本
机会成本
生产和贸易的格局
各个国家应专业生产并出口那些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理论核心:“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集中生产和出口“比较优势”产品,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最大利益
贸易效应概要
对价格: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对价格上升
生产分工:一国专门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福利:各国福利都改善
李嘉图模型简评
实践影响
为英国工业资本主义争取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对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理论贡献
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没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凭借比较优势参加国际分工
仅仅关注静态比较优势,忽视了对动态比较优势的研究
不能解释贸易利益在国际和国内的分配问题
比较优势强调贸易国平等互利,不存在价值转移和国际剥削,与现实不符
没有深入研究比较优势的来源
诸多严格的假设偏离显示经济世界
第四节 相互需求论
从需求角度阐释了国际贸易的利益范围和利益分配问题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政治经济学原理》
相互需求的主要观点
互惠贸易的范围
国际交换比例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
贸易利益分配
利益分配取决于国际交换比例
越接近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越不利;反之,越有利
相互需求法则
相互需求,一方供给是对方需求
互惠贸易范围内,两国商品交换比例是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强度决定的
贸易均衡:商品交换比例=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之比
优势
明确提出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这两个概念
明确提出相互需求法则
明确说明贸易条件的决定和贸易利益大小的决定
偏离了劳动价值论
相互需求论的前提是物物交换下供需相等
均衡的贸易条件究竟在哪一点没有给出可操作性的办法
只能应用于经济规模相当,双方需求对国际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两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