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当良知沉睡:辩认你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书笔记
杀人犯、连环杀手、大规模杀戮狂人身上明显的暴力特征和巨大的社会危害性,让我们很容易辨认出他们是反社会人格者。但我们通常分辨不出身边真实存在的大量"非暴力型反社会人格者"。他们通常不会公然违法,所以法律拿他们没什么办法。他们以普通人的面目隐藏在你周围,随时可能伸出魔爪,毁掉你的生活! 作者是哈佛医学院的精神病专家,专门为受过心理创伤的人提供治疗。25年来,她治疗过数以百计的成年人,他们大多数都遭遇了反社会人格者的控制或心理摧残。这些施恶的人可能是陌生人,但更多的是受害者的父母、长辈或兄弟姐妹。
编辑于2021-02-27 14:46:26当良知沉睡: 辩认你身边的 反社会人格者
连环杀人犯 杀死老人的保姆 荼毒生命的恐怖组织 疯狂屠杀犹太人的希特勒 为金钱而结婚、不关心孩子的男人 心怀怨恨、给邻居找麻烦的老妇人 性侵女同事、犯欺诈罪的公司总裁 通过欺骗病人来打击同事的心理医生 这两群人之间有什么联系?答案:他们都是反社会人格者! 杀人犯、连环杀手、大规模杀戮狂人身上明显的暴力特征和巨大的社会危害性,让我们很容易辨认出他们是反社会人格者。但我们通常意识不到、也分辨不出身边真实存在的大量"非暴力型反社会人格者"。他们通常不会公然违法,所以法律拿他们没什么办法。他们以普通人的面目隐藏在你周围,随时可能伸出魔爪,毁掉你的生活! 作者是哈佛医学院的精神病专家,专门为受过心理创伤的人提供治疗。25年来,她治疗过数以百计的成年人,他们大多数都遭遇了反社会人格者的控制或心理摧残。这些施恶的人可能是陌生人,但更多的是受害者的父母、长辈或兄弟姐妹。 本书取材于作者多年的咨询实践,通过多个不同类型反社会人格者的真实案例,深度剖析其三大特征:魅力十足、追求刺激、无同情心。更重要的是,本书要告诉善良的人如何辨认反社会人格者,以及如何自我保护,防止被操纵与伤害。 有无良知是正常人和反社会人格者之间的区分标准,本书也重点探讨了良知在"正常"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指出两个令人欣慰的事实: 缺乏良知的反社会人格者往往走向自我毁灭; 提升道德和良知,才能让生活更加幸福。
1. 第七感
“我们做的许多看似很有良知的事情,背后的驱动力都是一些其他因素,如恐惧、社会压力、自尊,甚至仅仅是习惯而已。” 深以为然,有的“好人”,并不是真正的德行上的“好”,而是出于其他方面的考量 “ 良知是我们感受到的东西。换言之,良知既非行为也非认知,它主要存在于“感情”领域,更为人熟知的说法叫“情感”。 ” “ 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讲,良知是一种基于情感依附的义务感。这种情感依附的对象可能是另一个生物(包括但不仅限于人),也可能是一群人,有时甚至可能是全人类。如果脱离了对某人或某物的情感联系,良知就不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良知与我们称之为“爱”的那种情感密切相关。这种关联赋予真正的良知一种韧性,让良知对有良知的人产生惊人的支配力,或许还赋予良知一种能够让人困惑和沮丧的性质。 ” “ 一个关于良知的故事就是关于生物之间情感联系的故事,我们下意识就能辨别出它的真谛,并会对此报以微笑。 ” “ “本我”包含性冲动在内的所有与生俱来的本能,以及各种生物性的欲望。因此“本我”通常都会与文明社会的要求彼此冲突。而“自我”则是心智的理性和有意识的一面。“自我”能够合乎逻辑地思考、制订计划以及记忆,正因为“自我”具备这些能力,所以“自我”可以直接与社会形成互动,并且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帮助比较原始的“本我”把事情做好。“超我”是儿童在理解父母或社会所加诸的外部规则之时,在“自我”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心智发展过程中,“超我”最终会成为一股独立力量,单方面评判或引导儿童的行为和想法。“超我”是一种命令式的、能给人造成愧疚感的内在声音,这个声音甚至会在你独处一室之时对你说“不行”。 ” 任何一个过强或过弱,都会导致心理失衡
良知是什么
良知发展史
良知与超我
2. 冰人:反社会人格者
反社会人格者想要的:“ 控制他人,也就是要赢,这比其他任何成就(或其他任何人)都更令他们着迷。” 控制、支配他人,让他人心惊胆战,从中获得愉快,并拒绝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反社会人格者的目标是人类,而不是地球或物质世界里的任何东西。反社会人格者希望和别人一起玩游戏。他们对于挑战无生命的东西并没多大兴趣。” 他们常感到空虚甚至空洞,他们嫉妒也想摧毁有良知的人的某些特性。他们想让他人和自己一起玩“支配”游戏,并会用“天下乌鸦一般黑”来为自己行为辩护,并认为他人不作恶是“虚伪”。
超级斯基普
一场游戏
反社会型人格的特征
游戏
赢
操纵他人
没有良知
没有共情
毫无悔意
反社会人格者知道自己具有反社会人格吗
3. 当良知沉睡时
“即便对一个正常人来说,他的良知也不会总是维持在同一水平。良知之所以变化无常,一个最简单的原因是它深居在一个不可靠的、由需求驱动的凡胎俗体之内。当我们精疲力竭、生病或受伤的时候,包括良知在内的所有情感功能都有可能临时妥协。” 人的良知不是一成不变的,“好人”也有作恶时,“坏人”也有行善时 “有两件事可以让持续的、清醒的良知在我们眼中变得很英勇:一件是身体受到侵袭,另一件是心理上遭遇巨大的恐惧。如果一个人在重病或重伤的情况下,或者在恐惧之中依然能够忠于他情感依附的对象,我们就会认为这个人勇气可嘉。 一般只有在巨大的痛苦和恐惧之下,良知的呐喊才会更加掷地有声。 ” 这大概也是很多影视作品中为了渲染某人的“伟大”,故意给之制造出许多艰难的环境 影响“良知”的因素 1.精力下降、疾病、受伤 2.激素:性欲 3.生物性因素,比如精神分裂症 “ 而一旦其他的某个群体被我们贬低为畜生,我们就可能对这个群体胡作非为,尤其是在某个权威一声令下的时候。此时良知不再是必需品,因为良知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而不是人与畜生的关系之上。我们的良知依然存在,甚至还可能非常严苛,但它只用于我们的同胞、朋友以及孩子,而不是用在“你们”身上。 ” 通过各种合理不合理的下定义,把某一群体不断贬低,与自己区分开来,然后噬无忌惮地践踏对方。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性研究重现了那么多相同的结果,他由此得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有相当一部分人会按照别人的要求行事,只要他们认为这个命令来自一个合法的权威,就不会去管 要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而且他们也不会受到良知的约束。”这个论断曾困扰过也激励过很多研究人性的学生。米尔格拉姆认为,权威之所以能够让一个人的良知沉睡,主要是因为服从权威的人做出了“想法调整”(adjustment of thought),即认为自己不必为自身行为负责。在他的心里,自己不再是一个必须为自身行为负起道德责任的人,他把一切责任与主动权都交给那个外部权威的代理人。这种“想法调整”能够让仁慈的领袖更加容易地建立秩序、进行管理,但同样的心理机制也会无数次迎来自私的、恶意的甚至反社会的“权威”。 ” 感想: 乌合之众,把自我“去智化”,把恶行“合理化” “权威让良知变得迟钝的程度受到我们对权威合法性认识的影响。如果下指令的人被视为低人一等的附庸,或是跟自己平起平坐的人,那么这个“想法调整”或许永远都不会发生。” 分社会人格分类 1.垂涎型: 会玷污和毁坏别人身上那些令自己妒火中烧的特质,乐趣在于掠夺、伤害他人,惩罚他人。他们难以被抓到,也难以被发现。
道德排他
皇帝的新装
当良知划定界限
服从占六分,良知占四分
影响“良知”的因素
1.精力下降、疾病、受伤
2.激素:性欲
3.生物性因素,比如精神分裂症
4. 世界上最好心的人
烟雾弹
反社会人格与犯罪
5. 良知为什么是半盲的
“ 正面,因此我们不会对一个自称医生的人有太多怀疑。这个道理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在其他领域拥有角色和头衔的人,比如领导阶层、商界、有组织的宗教领域、教育界或双亲关系中(合法或非法)。在教会执事、市政委员、高中校长或斯基普之流的商界奇才周围,很少有人会去仔细审视这些无良者的行为。我们之所以相信这类人做出的承诺,是因为我们认定这类人拥有这些角色本身所应具备的正直和诚实。类似的情况还有,我们几乎从来都不会对邻居们的育儿方式提出质疑,即便我们担心他们的孩子遭受了虐待,我们思维也绕不过“他可是孩子的父亲啊”这个最基本的逻辑。 此外,当一个人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仁爱、创造力、洞察力时,我们的注意力就会从他的实际作为上转移出来。比如,我们不会质疑那些宣称自己爱护动 物的人,我们会对那些自称艺术家或知识分子的人网开一面,部分原因在于我们会把背离常规的行为归结为我们普通人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的怪癖。一般而言,我们对这类人群的看法带有模式性的情绪,但这也给了善于模仿这类人的反社会人格者可乘之机。”:这就给了恶人可趁之机 “ 在某个组织或某个群体里,一个反社会人格者在他最终原形毕露之前早就被人怀疑过了,这种情况并 不罕见,只是每个质疑者都会孤零零地保持缄默,都有种“被置于煤气灯下”的感觉,因此就会把自己那听上去很疯狂的秘密藏于心底。 ” 反社会者的伪装是如此巧妙,以至于在受害者揭露反社会者的面纱时,常常伴随着对自己认知的怀疑,这也降低了揭露者话语的可信度。 “ 反社会人格者,即没有“建立在对他人情感依附基础之上的义务感”的人,其典型特征是会把自己的一生耗费在人际游戏上,耗费在“赢”上,耗费在为了控制而控制上。而我们其他有良知的人,从抽象意义上也许能够理解这种动机促成的诡计,但在现实生活中亲眼见到却通常无法“看清”这些事情的全貌,因为这些事情的轮廓对我们来说实在太陌生了。许多没有良知的人仅仅是为了玩这个游戏,便可以做出堪比毁灭自我的行为。 ” “ 好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他们几乎从来都无法完全确定自己是对的。好人会经常质问自己、反思自己,而且会把自己的决定和行动置于“根植于对他人情感依附基础之上的义务感”的严格监督之下。良知会一直怀疑自我,很少会承认有绝对确定的事情,即便承认,我们也会觉得“确定性”是靠不住的,就好像“确定性”会哄骗我们对某人做出非正义的惩罚,或者做出其他一些没有良知的事情。就算“确定性”是合法的,我们也不会说它是百分之百的确定,而是说“超越了合理的怀疑”。 ” 反社会者没有良知,几乎没有共情 “ 什么反社会人格者喜欢装可怜。这个理由就像我们的鼻子一样显而易见,但不借助镜子的话又难以看见。这个理由就是,好人会放过一个可怜的谋杀犯,因此,如果反社会人格者想要继续他们的游戏,不管什么游戏,都该不断地装可怜。 ” 得到人们的同情,利用他人的同情心继续行恶。
反社会人格者的招数
煤气灯下
如何不让良知被蒙蔽
6. 如何辨识残酷无情的人
“ 反社会人格者有时会表现出短暂而强烈的热情,如嗜好、计划、跟人交往,但不会做出承诺,也不会有后续发展。这些兴趣貌似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且没有任何理由。 ”
可怜的洛克
表现
短暂的热情
不会做出承诺
也不会有后续发展
来得快去得也快
各种作恶却不停装可怜,想让所有人都觉得对不起他
骗取同情,并利用他人的同情作恶
7. 无罪感的病因:反社会人格是如何炼成的
反社会人格者的大脑皮层对情感刺激的处理异于常人。 但很有可能是遗传性的神经发育差异导致的,而抚养方式、文化因素可能会稍微减轻或严重恶化这种异常。 形成原因:遗传、抚养方式、等导致“情感依附障碍”、社会文化
抚养方式
文化影响
冷血杀手
8. 反社会人格者就在你身边
良知约束对那些毫无罪恶感的人有什么作用
尾声
9. 良知的起源
海因茨困境
性别与文化
连接全球的纽带
10. 伯尼的选择:为什么拥有良知会更好
赢的失利面
仅仅是无聊而已吗
“良知过剩”
11. 土拨鼠日
“多琳·利特菲尔德就是人格理论学家西奥多·米伦称为……”,许多人曾尝试对反社会人格者分门别类,其中最有趣的要数西奥多·米伦所做的分类。米伦将精神病态划分为10种亚型:垂涎型、无原则型、虚伪型、冒险型、爆炸型、磨料型、恶意型、暴虐型、恶毒型。他指出:“10这个数字很特别……可以在更粗糙或更精细的水平上提出分类。”
12. 良知最纯粹的形式:科学赞成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