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牙体牙髓-1.1龋病-龋病概述
龋病的临时表现是牙齿发生龋坏后的症状之一。龋病是一种细菌性疾病,可以激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
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必备,龋病-龋病诊断方法之一视诊:有无黑褐色改变+失去光泽的白严色斑点+有无腔洞形成。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1.龋病-龋病概述
定义
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基本变化: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
临床特征:牙体硬组织在色、形、质方面的改变
病因
牙菌斑
是由细菌、细菌产物,以及来自宿主的成分构成的一层薄的、致密性膜状物,它是细菌生长的微生物环境
牙菌斑就是龋病发病的最重要的因素
致龋细菌特性(致龋机制):
①对牙面有较强的黏附力,易形成菌斑,在菌斑中发挥作用;
②具有产酸性和耐酸性;
③具有合成细胞内多糖与细胞外多糖的能力
组成 由细菌和基质组成
形成过程
获得性膜的形成唾液蛋白
细菌的粘附和聚集
菌斑生物膜成熟
薄膜吸附→细菌聚集→菌斑形成→脱矿形成
糖+产酸菌→有机酸→脱矿
结构
菌斑牙界面(基底层):获得性膜
中间层 稠密层(球菌);菌斑体部(丛状、栅栏状)
菌斑表层(麦穗样)
致龋菌
1.链球菌属
变形链球菌
产酸性和耐酸性强
代谢蔗糖能力最强
窝沟龋最多见
血链球菌
最早在牙面定居的细菌之一
随龋病进展数量减少
轻链球菌
2.乳杆菌属
牙本质龋最多见
数量增加不是导致龋病开始的原因,而是龋病进展的结果
3.放线菌属 黏性放线菌促进变形链球菌定殖于根面,对根面菌斑形成及根面龋的发生可能有重要的协同作用。
饮食因素
1.碳水化合物
1.食糖量与龋病发病的关系:正相关关系
2.糖的种类 蔗糖致平滑面龋的能力最强,变形链球菌代谢蔗糖能力最强
3.致龋菌排序:蔗糖>葡糖糖>果糖>麦芽糖>乳糖>淀粉>山梨糖>木糖醇
4.进食频率:正相关
5.含糖食物的物理性状和摄入方式 精细的、粘稠的致龋力大
2.氟化物
1.全身作用
在发育期,形成稳定的氟化磷酸钙晶体,增强釉质抗酸溶解性
2.局部作用
1.降低釉质羟基磷灰石的溶解性、改善晶体结构以及促进脱钙矿物质的再矿化
2.对菌斑细菌中酶和致龋菌生长的抑制
3.解除釉质表面蛋白和(或)细菌的吸附、降低表面自由能
3.磷酸盐
宿主因素
1.牙
1.牙齿形态 后牙点隙裂沟为微生物和食物残渣易停留处,龋病好发部位
2.牙齿组成
AB6 颌面O>颊面B>近中D>舌面L
CD6 颌面O>近中M>腭面P>颊面B>远中D
3.牙列形态 恒 下6>上6>上下7>上下5>上1>上下4>下1>上下3
4.牙齿的理化特性、钙化程度、微量元素含量等因素
2.唾液
唾液的分泌量、成分的改变,缓冲能力的大小以及抗菌系统的变化都与龋病发生过程有着密切关系
3.机体全身状态
儿童时期全身营养不足,出现钙、磷、维生素、蛋白质的缺乏及代谢紊乱,可以严重的影响牙齿发育和矿化,从而增加对龋病的易感性,可显著的使龋病发病严重
龋病病因学说
1.化学细菌学说
2.蛋白溶解学说
3.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4.龋病病因的现代概念:四联因素
5.广义龋病生态假说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
1.定义
牙髓和牙本质在胚胎发生上练习紧密,对外界刺激的应答有互联效应,可将其视为一个生物整体
2.反应性牙本质
外界刺激较为温和时,受损部位对应的原发性成牙本质细胞新形成的牙本质
3.修复性牙本质
外界刺激较强烈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局部的成牙本质细胞出现较多坏死,此时,牙髓中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并迁移至受损伤所对应的髓腔壁,由其分泌产生的牙本质
4.骨样牙本质
第三期牙本质的形成速度过快,基质中可含有细胞,形成类似骨组织样的外观
1.龋病-龋病临床表现与分类
临床特点
1.色
1.色泽改变是临床上最早可注意到的龋的变化
2.龋损时间越长,病变区的颜色越深
3.白-黄-棕-褐-黑
2.形
1.实质性缺损 龋洞
2.龋洞是龋齿最显著的一个临床特征
3.平滑面龋:口大底小
4.点隙窝沟龋:口小底大
3.质
1.牙体组织硬度下降,质地松软(由硬到软)
2.龋洞内感染、软化龋坏组织,称为腐质或龋腐
4.进行性发展
5.感觉变化
龋的好发牙位及部位
1.好发牙齿
1.恒牙:下6>下7>上6>上7>4>5>8>上前牙>下前牙
2.乳牙:下Ⅴ>上Ⅴ>Ⅳ>上前牙>下前牙
2.好发牙面和部位
颌面>邻面>牙颈部根面>唇/颊面
3.好发年龄
1.3岁以前 前牙邻面(饮食)
2.3-5岁 乳磨牙窝沟龋
3.8岁 乳磨牙邻面龋(颌骨发育)
4.青少年 恒牙窝沟龋和上前牙邻面龋
5.中老年 根面龋
临床分类
1.侵入深度
1.浅龋
龋损在釉质或根面牙骨质层内,龋斑,早期龋
2.中龋
龋损的前沿位于牙本质的浅层,牙本质浅龋
3.深龋
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深层
2.解剖部位
1.点隙窝沟龋 合面好发,白垩色,墨浸状改变,正三角,口小底大,侧壁至洞底。
2.平滑面龋邻面好发,白垩色,黄褐色,倒三角,口大底小。
3.根面龋
4.线性釉质龋 一种非典型龋病损害,主要发生于上颌前牙唇面的新生线处,或更确切地说是新生代。
5.隐匿性龋好发于磨牙沟裂下方和邻面。
3.进展部位
1.慢性龋进展慢,龋坏组织染色深,呈黑褐色,较干硬,又称干性龋。
2.急性龋
1.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人
2.病变进展较快,病变组织颜色较浅,呈棕黑色,质地娇软而湿润,又叫做湿性龋
3.牙髓组织来不及产生修复性牙本质,容易产生牙髓病变。
3.静止龋
龋病发展到某一阶段时,由于病变环境发生变化,隐蔽部位变得开放,原有致病条件发生了改变,龋病不再继续进行,损害仍保持原状
发生在邻面早期龋,在拔牙后;磨牙(牙合)面洞边缘无基釉断裂开放
色:黄褐色;形:浅碟状;质:光滑坚硬
4.特殊原因
猛性龋
口腔短期内同时有多个牙齿、多个牙面,尤其是一般不发生龋的下颌前牙,发生龋,放疗后,口干
5.病变发生与既往牙体治疗关系
1.原发龋 在未经治疗的牙齿上发生的龋
2.继发龋
定义: 发生在已治疗过的牙齿,在旧的修复体周边或内部
a. 由于充填物边缘或窝洞周围牙体组破裂,形成菌斑滞留区
b. 修复材料与牙体组织不密合,留有小的缝隙
c. 因治疗时未将病变组织除尽,以后再发展而成
3.再发龋 同一牙齿未治疗过的牙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