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批判性思维
做到实事求是的第一步,洞悉世间智慧的方便法门。李天命、王阳明、李宗吾,各种心理学、哲学大拿都非常推崇的思考方式。批判性思维是最值得,也是应该最先学习的思维方式,它是人可以改变一生的基础。
编辑于2021-03-02 20:15:23批判性思维
定义
批判意味着理解与评判,而不是辩论与反驳,批判是建设性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破坏性的
批判性思维重在自我批判,所以批判性思维是自我规范,自我指导,自我检测和自我校正的思考
原则
批判的对象:选用理解的宽容原则,以合理性最大限度地理解所批判的对象,避免误解、曲解、一知半解
批判的标准
摒弃立场标准要,容易产生争议,各执己见
选用中立标准,以无争议的,或者绝大多数人认同的准则作为批判的标准如逻辑、科学、法律、道德等
批判的目标
基于宽容原则和中立原则所得出的判断,要比以其它方式所得出的判断,其质量要高得多
思维的层次
第一层自然思维:自然思考,洞察力与偏见,事实与错觉等
第二层反省思维:对第一层思考的分析、评估、验审等反思性思考活动
任何一家之言都是片面的深刻,不深刻不足以成一家之言
价值
人生价值
自己所确信的真理也有错觉、偏见、妄念、陈规陋习甚至迷信。
我们确信的整理是一个鱼龙混杂的信念系统,但他确实支配着我们的行动,因而需要简化、校正、更新和优化
面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决断而进行的言之有据的反省思维
寻求自我改变的工具,它的本质是审验和评估,通过审评进而优化我们的信念系统,提高生活工作质量
社会价值
如果普遍应用在社会中,将遍及社会中的所有风俗,它是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
教育价值
真正有益于合格市民的教育
特别是本科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熟练和公正的评估证据的质量,检测错误,篡改,伪装和偏见的能力对个人成功很重要
总结
是清除错觉、识破欺骗,破除迷信,澄清误解,做出好的判断,迈向成功人生的工具是教育的使命,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理性民主社会的工具
批判性精神与理性的美德
批判性精神
具有独立思考,反思质疑和开放兼容精神的人,才能成为更好的批判性思考者。批判精神是客服懒惰和模仿、盲从和冲动、超越自我、精通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条件。精神在一种持久的追求中才能得以显现出来,持久地追求独立思考、反思质疑和开放兼容的精神,需要有勇气和毅力,需要勤奋、诚实、执着、谦逊、公正等理性的美德做保障。
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在发现、探寻、拒绝一种观念充分发挥理性的自主,是批判性思维的最低要求
不在于提出什么样的主张,而是在于是否对找到证据,并对证据做到推敲、审验和评估
并非是标新立异,独立存在于知识体系之外
反思质疑的思考
反思是对思考的再思考,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
质疑是对观念的真理性和行动方案的合理性持有疑问,并非情感性的怀疑
并非重复思考,可以用换位思考等方式,但前提是对换位的“位置”有深入的认知
开放兼容的精神
开放就是拓宽视野,突破局限,多维度去思考,尽量减少视野盲点
摆脱自我中心式的“我的更好”,突破立场、利益、好恶的束缚
兼容是一种思维境界,优于宽容,宽容是一元,兼容是多元价值观下的海纳百川
是精通批判性思维的最高境界
理性的美德
理性的谦逊
虚室生白、虚己容物。虚心的态度加上开放兼容的精神就是理性的谦逊
哪怕是自己成功积累起来的核心观念,任然存在错误
虚心意味着放弃捍卫自己信念的态度
理性的执着
贪欲导致浮躁,心急导致武断。专心的态度加独立思考的精神就是理性的执着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要专心致志
还需要忍受疑难的困惑,不辞辛劳地探究
理性的公正
平和的心态加反思质疑的精神就是理性的公正
对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一视同仁,减少受自己利益、立场和好恶的影响,保持平和
自私的思考会引导我们为当前的信念进行辩护,为谋求私利寻找理由,造成强词夺理
批判性思维的品质和技能
思维品质
清晰性
思考问题的调理和层次要清楚
运用概念和断言表达思想时,概念和断言的意义要清楚
相关性
围绕具体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对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回答
切记避免将不相关的问题牵扯出来
一致性
在清晰和相关的前提下,存在一致或不一致的问题
不一致的问题是荒谬的,是没法回答的,不一致的行为是有害的
思维技能
评估论证好坏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维最核心的思维技能
评估论证好坏的两个核心标准:一是理由真实,二是推理符合逻辑规则
评估论证的方法是围绕论证的三个要素:主张,理由和推理提出批判性问题
图尔明模型
  
数据(D):事实、证据
断言(C):被证明的论证、主张、观点
保证(W):连接证据和结论的普遍规律,也就是大前提,有时被省略成假设
支撑(B):保障大前提,进一步陈述理由,表明规则是真的
辩驳(R):对已知反例的考虑
限定(Q):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反例,对结论的范围和强度进行限制
批判性阅读和技术
批判性阅读的阶段
第一阶段理解阶段
目的:理解
立场:和作者对话
任务:发掘论证
理解方法
了解作者、出版和背景信息
文章中中心议题、结论或主张是什么
支持结论的理由和前提是什么
关键性概念和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分析论证结构,由前提到结论的推理是什么
第二阶段批判阶段
目的:评估
立场:自主思考
任务:拷问论证
批判方法
理由是真的吗,与结论相关吗
推理符合逻辑吗
从理由到结论需要某种假设吗,假设合理吗
是否存在与结论相关的反例
需要限定或解释论证中的某些概念或词语吗
批判性写作的方法与实践
任务
陈述选题(议题、问题、论题)
表明主张(立场、观点、建议)
提供理由(事实、数据、原理、原则)
反驳(对反例进行反驳)
要求
清晰准确地陈述议题、主张和理由
对所持主张的说明、澄清、论证要紧扣主题,还要反驳相反主张
理由确凿,事例具有说服力
谋篇布局由严谨的逻辑顺序,推论合乎逻辑
语言简洁流畅,符合语法规范
方法(图尔明模式)
清晰表述主题和问题,能吸引读者注意,表述基本主张或结论,表明适用范围
提供证据支持论证
提供保证表明证据可以支持结论
提供支撑保证的事实和理由,根据实践和理论说明保证的合理性
回答反驳或反例
概括论证和结论的要点,指出论证的意义,使读者印象深刻
转移论题和弱归纳谬误

转移论题

熏鲱
通过转移读者听者注意力,进而推出一个与己转变的议题相关的结论来完成论证
稻草人
为使论证易于驳倒,先歪曲对手的论证,或捏造一个假想敌嫁祸于读者,然后再驳斥上诉内容
以错制错
他人所犯的错,不会是你的错变得合理或合法,错误行为之间不能相互抵消
轻率概括与滥用数据
过度概括
归纳概括中所基于的样本没有代表性,或高估小样本的概括范围或强度
样本没有代表性
没有足够的样本数量或不满足随机抽样的准则,典型的就是孤证
滥用数据
数据不可比
忽略总体性质的差异对两个统计数据进行比较,试图确立某一结论
精确度谬误
忽略统计数值的误差而得出精确的结论
伪造数据
刻意编造虚假的数据用于论证
弱类比和假因果

以时间先后为因果
只根据时间上的前后相继就断定两个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单因的谬误
一个结果由多种原因引起时,论证者只选择其中一个作为该结果产生原因的解释,就像是原因唯一
滑坡的谬误
论证中,结论依靠一些靠不住连锁反应链,而反应链没有充足理由必然出现
含糊、虚假和关联性谬误
含糊不清
含糊
概念或词语、断言或语句的含义模糊不清、含混笼统

歧义
依靠一个概念或词语在两种不同意义上明显或含蓄地使用
混淆概念
把不同概念当成同一概念来使用,是一种不正当论证的诡辩手法

理由虚假
绝对化
对概括性陈述进行无条件断定是错误的,因为特别容易导致反例的产生
非黑即白
在还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只局限于两个极端的选择进行推论
遮盖论据
论证中有意无意地忽略那些可能减弱原论证甚至推翻原论证的情况
关联性谬误
 
诉诸人身
将论证者的人格、处境等特征与他的断言、观点、理由等混为一谈
诉诸同情
试图通过玩弄人的同情心和愧疚感来支持结论或主张
诉诸恐惧
通过对听者或读者施加心理或身体伤害的威胁,迫使对方支持论证
诉诸不胜任权威
引用的权威在支持时可能因为专业不一,心存偏见等而无信用
诉诸众人认可
利用人渴望被认可的社会属性,迫使对方采纳和支持某种信念或建议
前提与假设
定义
论证中未表达的前提就是假设
前提是表达出来的,假设是被省略的前提,以及前提得以成立的深层根据
假设的分类
预设:判定一个陈述真假的必要条件
填空者:经常被省略掉的内容
支撑假设:使前提成立的深层依据
挖掘论证的假设,标志着一个人的理解功力
 
理由和原因
论证
概念
给出支持主张的理由
好论证的特点
理由真实
推理符合逻辑
区分
给出支持主张的理由叫论证
给出事物产生的原因叫因果解释
论证和解释都可以用“因为”,“所以”进行连接,所以很容易混淆
区分论证与解释的标志词
理由的专属词有:根据**、基于**、理由是**
主张的专属词有:得出**、推断**、证明是**
原因的专属词:归因于**
结果的专属词:导致**
区分方法一
用“证明”替换“因为、所以”,说得通就是论证,说不通就是解释
用“导致”替换“因为、所以”,说得通就是解释,说不通就是论证
区分方法二
上下文语境指示A需要证明,而B不需要,则A因为B型的语段表达的是论证
上下文语境指示A至少与B具有同样的真实性或可信性,则A因为B型语段表达的可能是解释
因果解释与因果论证
因果解释本身不是论证,它指示一种因果陈述或者因果主张
因果解释的提出隐含着推理和论证,而且因果解释需要检验和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