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宏观经济学
干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真的太多了,我将从“基础知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这两方面进行梳理,特别是对“国民经济收入理论”进行更加详细的概括。
编辑于2018-11-14 15:53:38期末复习必备!大学政治经济学相关内容归纳整理思维导图 。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总名称,广义地说,是研究一个社会生产、资本、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本思维导图包含货币、商品、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等章节。
金融学学习笔记思维导图,包含了基础知识以及金融体系两大模块,帮助您快速了解货币的含义与发展趋势。信用的概念以及形式等等重点内容,帮助读者记忆和学习。
干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真的太多了,我将从“基础知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这两方面进行梳理,特别是对“国民经济收入理论”进行更加详细的概括。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期末复习必备!大学政治经济学相关内容归纳整理思维导图 。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总名称,广义地说,是研究一个社会生产、资本、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本思维导图包含货币、商品、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等章节。
金融学学习笔记思维导图,包含了基础知识以及金融体系两大模块,帮助您快速了解货币的含义与发展趋势。信用的概念以及形式等等重点内容,帮助读者记忆和学习。
干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真的太多了,我将从“基础知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这两方面进行梳理,特别是对“国民经济收入理论”进行更加详细的概括。
宏经
基础知识
存量:一定时点上测算出的量值 流量:一定时期内测算出的量值 最根本的三个方面产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地位,一个国家所生产出的产品和劳务总量构成了最终预算上约束, 大量的产出才是一个国家富裕的源泉 货币:促成交易的实现 决定利率、汇率、通货膨胀 预期:推动宏观经济的自我实现,政府对预期进行管理, 是宏观经济政策(货币、财政政策)最重要的职能 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中心问题:资源的有效利用
特点
研究对象
国民经济总体:四大部门
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
基本框架
市场:金融市场、产品与服务市场、劳务市场 主体:家庭、企业、政府、外贸
与微经异同
加总法
国民收入
1.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自然资源 2.要素支付:支付给生产要素的报酬(工资、租金)
家庭:拥有生产要素,出售或出租它们给企业以换取收入购买并消费物品与劳务 企业:购买或租赁生产要素,用它们来生产物品与劳务出售物品与劳务
1.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自然资源 2.要素支付:支付给生产要素的报酬(工资、租金)
家庭:拥有生产要素,出售或出租它们给企业以换取收入购买并消费物品与劳务 企业:购买或租赁生产要素,用它们来生产物品与劳务出售物品与劳务
核算
定义和计量总产出或总收入
核心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
概念
1.衡量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也用于衡量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生产的总支出(对一整个经济体而言,收入等与支出) 2.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地区)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只包括现期生产的物品,不包括过去生产的物品 用市场价值来评价 最终物品:为终端使用者所准备 中间物品:生产其他物品的一种组成成份或要素 GDP只包括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中间物品的价值已经包含在最终物品的价值中 包括有形的物品和无形的劳务 GDP 衡量的生产价值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之内,不管是由本国的国民还是住在本国的外国人生产 一年或一个季度
核算方法
支出法
Y=C+I+G+(X-M)
消费C
消费C: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和劳务的总支出
投资I
投资I:对用于未来生产更多物品和劳务的物品的购买,一定时期新增加或更换到资本存量中的流量 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存货 折旧:资本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包括有形磨损、无形磨损 固定资产:新厂房、设备、商业用房、住宅 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已经生产出但未售出的价值的增减 总投资 =净投资+重置投资(折旧)=固定投资+存货投资
政府购买G
政府购买G:各级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政府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公债利息
净出口NX
净出口NX:出口-进口 X-M 出口:代表外国对国内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进口:是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中对外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收入法
Y=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1、要素提供者的收入: (1)雇员收入:为别人提供劳动。 (2)利息收入:资本所有者的利息收入 (3)租金收入:出租固定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 2、业主收入:自我雇佣的企业主的收入 3、企业经营者收入:公司税前利润 包括公司所得税、分配前的股息、未分配利润 4、间接税; (1)含义;由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与劳务时支付的税收。通过企业抬高产品价格来实现。体现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关系,而非生产者与政府的关系(本来税收是体现生产者与政府的关系的)。 (2)为何计入GDP:是消费者的购买支出,体现为市场价值。 5、企业转移支付 (1)含义:企业把自己的收入转移到社会或其他经济主体。如企业慈善捐款,消费者呆帐。 (2)为何计入GDP:构成国民收入。 6、折旧 (1)含义:资本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 (2)为何计入:损耗后,要靠投资来补偿,包含于总投资中。
增加值法
其他指标
国内生产净值NDP
NDP=C+In+G+(X-M)
In=Ig-折旧
NDP=GDP-折旧
国民收入NI
NI=工资+利息+地租+利润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
1、减间接税:间接税是消费者替企业交税,虽然属于市场价值而计入GDP,但不属于要素收入而不能计入NI 2、减去企业转移支付:企业转移支付的接受者(企业捐款接受者和赖帐者)未提供劳务,所以它不属于要素收入
个人收入PI
PI=NI-公司利润-社会保障金缴纳+政府与企业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股息
1、减公司利润:公司利润不可能完全成为个人收入。 2、减社会保险:社会保险金交纳给政府,未到达个人手中。 3、加转移支付:补助金、退休金、抚恤金等实实在在是个人收入;企业转移支付也是个人收入。 4、加利息调整: (1)消费者个人之间借贷关系产生的利息:由于甲的利息收入是乙的利息支出,二者互相抵消,不计入GDP;但它是债权人的个人收入,所以要计入。 (2)政府支付给居民的公债利息,构成个人收入。 5、加股息:是个人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DPI=C+S,C=DPI-S-居民支付的利息
DPI=PI-个人所得税
基本公式
总方针:支出=收入 储蓄投资恒等式
两部门
Y=C+I Y=C+S I=S
消费者、企业
I=S
三部门
Y=C+I+G Y=C+S+T I+G=S+T
政府
I+G=S+T
I=S+(T-G)
四部门
Y=C+I+G+(X-M) Y=C+S+T+Kr I+G+(X-M)=S+T+Kr I+(X-M-Kr)=S+(T-G)私人国内总投资+可支配的外国资产=私人储蓄+政府储蓄 I=S+(T-G)+(M-X+Kr)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储蓄
国外部门
I+G+(X-M)=S+T+Kr
区分GDP
影响因素:产量与价格变动
名义GDP
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它没有经过通货膨胀校正 不反映实际产出的变动
实际GDP
按基年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它经过通货膨胀校正
GDP折算指数
名义/实际
衡量通货膨胀率
经济福利衡量
人均真实 GDP是衡量普通人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 但GDP不是衡量经济福利的完美指标
失业
1、失业: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意愿但未加入劳动的现象。 2、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数量 *100% 3.劳动参与率=劳动力数量/成年人口总数 4.局限性 5.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经济进入扩张期时为零) 6.充分就业——自然就业率=(摩擦+结构)/劳动力人数
物价水平
1、CPI指数:现期价格指数/基期价格指数 2、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3、GDP折算指数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收入-支出模型
产品市场
均衡产出
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的意愿支出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消费函数
c=c(y)
B点表示消费支出和收入相等, B点左方,消费大于收入; B点右方,消费小于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越来越小
关系:互为补数
图像
公式
APC+APS=1
y=c+s→1=c/y+s/y→1=APC+APS
MPC+MPS=1
∆y=∆c+∆s→1=∆c/∆y+∆s/∆y→1=MPC+MPS
线性表达式
c=α+βy
α——自发消费,不依存收入 变动而变动的消费,纵轴截距 β—MPC,直线斜率 βy—引致消费,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
关系:互为补数
图像
公式
APC+APS=1
y=c+s→1=c/y+s/y→1=APC+APS
MPC+MPS=1
∆y=∆c+∆s→1=∆c/∆y+∆s/∆y→1=MPC+MPS
关系:互为补数
图像
公式
APC+APS=1
y=c+s→1=c/y+s/y→1=APC+APS
MPC+MPS=1
∆y=∆c+∆s→1=∆c/∆y+∆s/∆y→1=MPC+MPS
关系:互为补数
图像
公式
APC+APS=1
y=c+s→1=c/y+s/y→1=APC+APS
MPC+MPS=1
∆y=∆c+∆s→1=∆c/∆y+∆s/∆y→1=MPC+MPS
边际消费倾向
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或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消费曲线上任一点斜率
MPC=∆c/∆y=dc/dy
关系:互为补数
图像
公式
APC+APS=1
y=c+s→1=c/y+s/y→1=APC+APS
MPC+MPS=1
∆y=∆c+∆s→1=∆c/∆y+∆s/∆y→1=MPC+MPS
平均消费倾向
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
APC=c/y
关系:互为补数
图像
公式
APC+APS=1
y=c+s→1=c/y+s/y→1=APC+APS
MPC+MPS=1
∆y=∆c+∆s→1=∆c/∆y+∆s/∆y→1=MPC+MPS
APC与MPC
APC > MPC
1.APC > MPC 2.α/y → 0,所以 APC → MPC 都递减
APC = c/y = (α+βy)/y = α/y+β = α/y+MPC
关系:互为补数
图像
公式
APC+APS=1
y=c+s→1=c/y+s/y→1=APC+APS
MPC+MPS=1
∆y=∆c+∆s→1=∆c/∆y+∆s/∆y→1=MPC+MPS
储蓄函数
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 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储蓄与收入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
s=s(y)
关系:互为补数
图像
公式
APC+APS=1
y=c+s→1=c/y+s/y→1=APC+APS
MPC+MPS=1
∆y=∆c+∆s→1=∆c/∆y+∆s/∆y→1=MPC+MPS
表达式
s=-α+(1-β) y
关系:互为补数
图像
公式
APC+APS=1
y=c+s→1=c/y+s/y→1=APC+APS
MPC+MPS=1
∆y=∆c+∆s→1=∆c/∆y+∆s/∆y→1=MPC+MPS
边际储蓄倾向
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
MPS=∆s/∆y=ds/dy
关系:互为补数
图像
公式
APC+APS=1
y=c+s→1=c/y+s/y→1=APC+APS
MPC+MPS=1
∆y=∆c+∆s→1=∆c/∆y+∆s/∆y→1=MPC+MPS
平均储蓄倾向
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APS=s/y
关系:互为补数
图像
公式
APC+APS=1
y=c+s→1=c/y+s/y→1=APC+APS
MPC+MPS=1
∆y=∆c+∆s→1=∆c/∆y+∆s/∆y→1=MPC+MPS
APS与MPS
APS<MPS
MPS=(1-β); APS=-α/y+(1-β), 都递减
MPS=∆s/∆y=ds/dy=(1-β) APS=s/y=[-α+(1-β) y]/y=-α/y+(1-β)
关系:互为补数
图像
公式
APC+APS=1
y=c+s→1=c/y+s/y→1=APC+APS
MPC+MPS=1
∆y=∆c+∆s→1=∆c/∆y+∆s/∆y→1=MPC+MPS
居民消费和社会消费
影响因素: 1、国民收入的分配:越不均等,社会消费曲线越向下移动 2、政府税收政策:实行累进个人所得税,社会消费曲线向上移动。 3、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降低该比例,社会消费曲线向上移动。 其他因素: 利率、价格水平、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
关系:互为补数
图像
公式
APC+APS=1
y=c+s→1=c/y+s/y→1=APC+APS
MPC+MPS=1
∆y=∆c+∆s→1=∆c/∆y+∆s/∆y→1=MPC+MPS
两部门
方程组
Y=α+i/1-β
Y=C+I C=α+βY y=α+βY+I
图示
Y0之左: Y<C+I, 非计划 存货投资<0, 生产扩大 Y0之右: Y>C+I, 非计划 存货投资>0, 生产缩减
投资乘数
投资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KI=△Y/△I=1/1-β
推导
直接
1、国民收入的第一轮增加:△I=20,意味着新雇工人的收入增加20,形成△Y1=△I=20。 2、国民收入的第二轮增加:工人用收入去购买棉布,带动了棉布的生产,使生产棉布的工人的收入增加。△Y2=β×△I 3、国民收入的第三轮增加:生产棉布的工人用他们的收入去购买自行车,使生产自行车的工人收入增加。△Y3=β2×△I 4、加总:△Y=△Y1+△Y2+△Y3+…△YN=△I+β△I+β2△I+…βn-1△I=△I(1+β+β2+…βn-1)=△I× ,因为0<β<1,所以当n→∞时,βn→0, 于是有△Y= △I×[1/(1-β)],所以KI= △Y/ △I=1/1-b
公式1
公式2
节约悖论
储蓄是一种节约行为。某个家庭储蓄增加,就可以获得利息收入,从而使个人收入增加。但如果所有家庭都增加储蓄,则MPS↑,从而投资乘数下降,国民收入收缩。 消费对个人来讲是浪费。个人增加消费使收入减少,但所有的人都消费会导致MPC↑,从而投资乘数增加,国民收入扩张。
三部门
方程组
Y=α+I+G-βT/1-β
C+I+G=C+S+T C=α+β(Y-T) S=-α+(1-β)(Y-T)
乘数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KG=1/1-β
税收乘数
KT-b/1-b
结论
T对Y的影响为负; (-β)/(1-β)的绝对值小于1/(1-β)的绝对值,
所以税收变动对Y的影响程度小于G对Y的影响. 为此,政府需重视政府支出的作用
府转移政支付乘数
KTR=△Y/△TR
结论
1/(1-β)>β/(1-β),所以改变政府支出相当有效。 KTR的绝对值等于KT,所以同时增税、增转移支付不会影响国民收入
平衡预算乘数
政府同时增税、增支的影响
KB=1
四部门
方程组
对外贸易乘数
Kx=1/1-b+y
结论
四部门经济中,乘数作用变小。增加的收入中有一部分用作进口。
IS—LM模型
投资的决定
投资:资本的形成,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 厂房、设备、存货、新住宅建设
实际利率水平r
投资函数
投资与利率的反向变动关系 利息是投资的成本
i=i(r)=e-dr
e 自发投资 d 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
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MEI
缩小之后的MEC
资本边际效率
厂商增加一笔投资的预期利润率
Rn=Ro(1+r)n
Rn——预期利润, R0——投资,本金 r——MEC利率
R供给价格 R1234预期收益 J年末报废值 r资本边际效率
MEC递减规律
内容
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投资的增加,MEC呈递减趋势
原因
投资↑→对资本品需求↑→资本品价格↑→投资支出R0↑→MEC↓
投资↑→预期未来产量↑→预期利润下降↓→MEC↓
曲线
说明ir反向关系
MEI<MEC
预期收益率
预期收益↑→投资↑
1、预期市场需求↑→预期收益↑ 2、工资成本↑→预期收益↓,另一方面 ,工资成本↑→机器替代劳动→投资↑ 3、减税→预期收益↑
投资风险
风险大→投资↓
托宾的"q"说
q=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新建企业的成本
股票市场价值>新建一个企业的成本→新建企业优于购买旧企业→投资↑
IS曲线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亲密接触,建立r与Y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通过S与I两个桥梁得以建立起来
含义
反映r与Y之间关系的曲线, 分析I=S时的r与Y组合, 表明产品市场的均衡。
IS曲线所表示的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 它只表明当利息率和国民收入存在着这样一种反方向变动关系时, 投资和储蓄保持相等,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得到了满足。
推导
r→I→S→Y,桥的两端是利率与国民收入,桥梁是I与S
方程
两部门
均衡条件
S(Y)=I(r)
C(Y)=α+βY
I(r)=e-dr
S(Y)=I(r)
C(Y)=α+βY
I(r)=e-dr
-α+(1-β)Y=e-dr
三部门
税收是比例税
斜率
β
β大→ 1- β 小→乘数大 → Y的变动幅度大
β大→ 1- β 小 →斜率绝对值小→IS曲线平缓
d
d大→投资对利率的变动敏感→Y的变动幅度大
d大→IS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小→IS曲线平缓
移动
斜率变动,影响IS的倾斜度; 若截距变动,则导致IS曲线本身发生位移。
自发支出变动
即r不变时,Y也增加
α+e↑→( α+e )/d↑→IS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变大→IS右移
乘数变动
1/(1-β)↑→截距变大→IS右移
政府支出变动
G↑→截距变大→IS右移
T变动
T↑→截距变小→IS左移
均衡利率的决定
货币的需求L
p
流动偏好
人们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把不能生息的、流动性最强的货币保存在手边。
分类
交易需求
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对货币产生的需求
收入与支出的时间间隔:间隔越长,对货币的交易需求越大。
收入
预防需求
为了预防意外支出和收入延迟而对货币产生的需求
未来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程度
收入
L1=交易需求+预防需求=L1(Y)=kY
k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度
投机需求
为了抓住购买债券的有利时机而在手边持有一 部分货币 人们一时不用的财富以两种形式存在——货币、债券 利率高→债券价格低→买进债券、抛出货币→L↓。反之亦然。
L2=-hr
投机需求是利率的函数 h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
极端情况
现行利率过高
现行利率过高→预期利率只能下降→ 预期债券价格只能上升→用所有货币去买债券→L2=0
现行利率过低
现行利率过低→预期利率只能上升→ 预期债券价格只能下跌→抛出所有债券而持有货币→L2=∞,、 此时出现“凯恩斯陷阱”
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需求曲线
货币的供给M
m=M/P
垂直于横轴,与利率无关.(国家控制,外生变量) 存量概念狭义M1:包括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 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
均衡利率的决定
L=M
r>r0,L<M,用多余货币购买债券,导致债券价格上升,从而利率下降,恢复均衡 r<r0,L>M,抛出债券换取货币,导致债券价格下降,从而利率上升,恢复均衡
变动
M变动
M↑→M曲线右移→利率↓:货币投放
M↓→M曲线左移→利率↑:货币回笼
收入变动
收入变动,L的水平段不变,其他段移动,导致利率变动
收入↑→L1↑→L曲线右移→利率↑
收入↓→L1↓→L曲线左移→利率↓
投机需求变动
L2变动,L的垂直段不变,其他段移动,导致利率变动
L2↑→L曲线右移→利率↑
L2↓→L曲线左移→利率↓
LM曲线
L=M时,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 此时r与Y的一一对应关系以L和M为桥梁 货币市场的均衡 LM曲线所表示的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它只表明当利息率和国民收入存在着这样一种反方向变动关系时,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保持相等,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得到了满足。
均衡条件
推导
r→M2(M=L)→M1→Y, 当货币供给一定时,M1与M2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方程
斜率
k/h
k大→ k/h 大→LM陡峭
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度高, 交易需求曲线陡峭,从而LM陡峭
h大→k/h小→LM平缓
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高, 投机需求曲线平缓,从而LM曲线平缓
特点
古典区
当r较高时,L2=0 ,全部货币都被人们用于交易活动, 这时L1很大,Y较高。
中间区域
r和Y之间存在正向变动的关系
凯恩斯区域
当利率降得很低时,货币的投机需求将是无限的(即人们不愿意持有债券), 这时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都会被人们保存在手边。 这就是所谓的“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移动
m变动
m↑→LM在纵轴的截距(-m/h)↓→LM右移
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 从而消费和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
物价水平变动
P↑→LM截距(-M/hP)变大→LM左移
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带来国民收入减少
L2曲线变动
L2右移,说明L2增加,从而L1下降
国民收入下降,在利率不变的前提下, 国民收入下降意味着LM左移
L1曲线变动
L1右移,说明L1的减少,LM右移
L1右移,说明L1的减少 从而货币交易需求减少,投机需求增加, 这时意味着利率下降,从而LM右移。
IS—LM分析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
利率→投资→收入→货币交易需求→货币投机需求→利率
E:IS与LM的交点,表明两市场同时均衡 A:LM上的点,表明产品市场失衡,货币市场均衡 B:IS上的点,表明产品市场均衡,货币市场失衡。 C:两市场同时失衡。
失衡的区域
Ⅰ:I<S,L<M
Ⅱ:I>S,L<M
Ⅲ:I>S,L>M
Ⅳ:I<S,L>M
失衡的恢复
S<I,存在超额产品需求,导致Y上升,致使C向右移动。 L>M,存在超额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致使C向上移动。 两方面的力量合起来,使C向右上方移动,运动至IS曲线,从而I=S; 这时L仍大于M,利率继续上升,最后C沿IS调整至E
均衡的变动
LM不变,IS移动
1/(1-β)↑、(α+e)↑、G↑、T↓导致IS右移,从而Y与利率上升
财政政策
IS不变,LM移动
M↑或P↓,导致LM右移,从而Y上升、利率下降
货币政策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1.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总需求) 2.消费由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水平决定。国民收入增加时,短期看消费也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中,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所占比例可能越来越小(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造成消费需求不足。 3.消费倾向比较稳定。经济波动主要来自投资的变动。投资的增加或减少通过乘数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额数倍于投资的变动。 4.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呈同方向变动关系。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使投资需求不足。 5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成本决定。 6.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在凯恩斯陷阱状态下,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便不再下降,影响投资需求的上升。 有效需求决定就业水平 有效需求: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产出总量和需求总量。 总供给价格:指该社会全体厂商销售其产品时期望得到的最低价格总额。 总需求价格:指该社会全体居民购买消费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总额。 凯恩斯认为,形成经济萧条的根源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总需求不足,所以难以实现充分就业。 原因: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造成消费需求不足; 2.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在长期内),造成投资引诱下降,投资需求不足; 3.灵活偏好与流动性陷阱,导致人们把货币保存在手边,利率下降到一定水平便不再下降。 途径:1.必须发挥政府作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 2.财政政策就是用政府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增加总需求,通过乘数原理引起收入多倍增加。 3.货币政策是用增加货币供给量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从而增加收入,由于存在“流动性陷阱”,因此,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增加收入主要靠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