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个十年
汉语言文学——现代文学史稿,这是第一个十年间(1917~1927)的作品。
编辑于2021-03-15 09:45:22第一个十年(1917—1927)
1.近代进步文学与新文化运动的爆发
近代进步文学
1.(1)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封建大地主阶级:睁开 眼睛看西方,取西人之器; (2)梁启超、黄遵宪: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3)邹容、陈天华、章太炎、蔡元培等革命宣传家。
政治层面: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文化层面:桐城派、宋诗派 外来思潮的冲击
2.近代进步文学对五四文学的影响
(1)文学观念的变化和现代新文学格局的形成
(2)翻译文学的繁荣(林纾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和《黑奴吁天录》影响最大)
(4)小说创作成果丰硕
A.政治小说【1902】以启迪民智和宣传政党理想为宗旨,文学性和审美性低。近代对政治小说的首创应属梁启超在《新小说》杂志上连载的《新中国未来记》(1962)
B.谴责小说【1903】愤世而厌世创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官场现形记》(李伯元)《老残游记》(刘鹗)《孽海花》(曾朴)等
背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军阀重新走上专制复辟道路,尊孔复古潮流愈演愈烈;趋于娱乐性、消遣性和趣味性,片面追求市场价格,投合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小市民玩世偷安、纵情沉沦的游戏心理,境界狭窄而酸软: 结果: 政治小说成为过眼云烟; 谴责小说蜕变成黑幕小说; 言情小说泛滥为鸳鸯蝴蝶派(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娟、张恨水(史汉支点和骈文支派)徐枕亚:《玉梨魂》《赏玉苑》《鸳湖潮》等。 成功之作: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被誉为“民国初年第一部成功之作”。
C.写情小说,代表作品有吴趼人《恨海》、《劫余灰》,李涵秋《瑶瑟夫人》,天虚我生《泪珠缘》、何诹《碎琴楼》等。
D.侦探小说,代表作有程小青的《霍桑探案》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1.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 2. 1917年初,增加多位撰稿人——李大钊、吴虞、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胡适、鲁迅、周作人等; 3. 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译介:1918年7月,李大钊率先在《言治》季刊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后又陆续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新青年》杂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作用 (1)从文化定位可知,《新青年》试图将思考从政治意义上的权力转向文化意义的人生和信仰,着重道德重建和精神重建。 (2)从文化内容而言,《新青年》尊重思想自由,广泛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倡导文学理论,展示创作实绩,推动新文学阵营的初步形成。
2.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文学革命的理论倡导
1.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宗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正式打出标有“三大主义”文学革命的旗号 3. 钱玄同:明确了“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两个具体打击目标 4.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等文章,并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白话文的更好发展提出了建议,如造新韵、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等。在他们的倡议下,《新青年》自1918年4卷1号起开始完全使用白话和标点符号进行刊载。 5. 傅斯年:围绕“文言合一制定国语”提出设想 6. 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主张人的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倡导“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使文学革命内容更加具体化。1919年,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概念,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 7. 受《新青年》杂志性质的影响,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在北大图书馆内创办月刊《新潮》(即文艺复兴)。
双簧信: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中对新文学和白话文大肆攻击和指责。刘半农再写复信《复王敬轩书》,逐条予以辩驳,从而引起更大程度上的社会注意。
文学革命论争
1.同封建复古保守主义者的论争:刘师培、黄侃等针对新文化创办《国故》月刊;林纾先后发表《论古文之不当废》《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等。 2.同学衡派之间的论争:1922年,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留学生在南京创办《学衡》杂志,援引西方典籍来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 3.同甲寅派之间的文学论争(章士钊)
学衡派: 得名于1922年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在新文化运动中持文化保守主义立场。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1933年,《学衡》停刊 甲寅派: 1925年出现的封建复古主义的派别之一,以章士钊为代表。所办《甲寅》周刊,宣传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提倡文言文,反对新文化运动,为北洋军阀的统治辩护。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1.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流派)成立于1921年1月4日,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2.创造社(浪漫主义流派)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新文学团体,由郭沫若、成仿吾等创立,其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创造社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
3.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提倡新格律诗,并倡导“三美”主张,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等。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4.其他社团 1922年,由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和汪静之在杭州成立的湖畔诗社;1922年,欧阳予倩、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在上海发起创办民众戏剧社;1924年11月,鲁迅、孙伏园、钱玄同、周作人等在上海创办语丝社;同时开展文学活动的还有由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高长虹等组成的未名社;1924年,杨晦、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在上海创办浅草社;其骨干成员后又于1925年秋在北京成立沉钟社。
文学运动的发展
初期的白话诗运动
1.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有“诗界革命”的基础,时代的要求,外国诗歌的影响,理论的倡导(形式的“散文化”,内容的“平民化”)
2.“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以胡适为代表
(1)新诗的拓荒者:胡适(放脚体),《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新诗集。代表作:《蝴蝶》、《人力车夫》、《威权》
(2)沈尹默:第一首散文诗,而具备新诗美德的是《月夜》(现代最早的象征诗),代表作:《人力车夫》、《三弦》等
(3)刘半农(新诗开拓者之一、平民诗人、汲取民歌特色):《扬鞭集》《瓦釜集》,代表作:《相隔一层纸》、《教我如何不想她》
五四白话诗的特点 1.五四白话诗带有思想解放的鲜明特征 2.反对说假话和无病呻吟,提倡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 3.主要用白描和托物寄兴的手法,倾向于散文化和平实的风格。 4.艺术上的“非诗化”倾向
(4)刘大白(学习民间歌谣)的《旧梦》《邮吻》《卖布谣》《田主来》
(5)康白情《草儿》《和平的春里》《农耕图》
3.“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郭沫若、湖畔派、小诗
(1)小诗:一种即兴式的短诗,多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刹那间的情绪和感触,寄予人生的哲理和思想,并执着于意境的追求,引起读者的联想,具有言简意赅的效果。代表诗人:冰心、宗白华等。
A. 冰心(爱的哲学、问题小说):《繁星》《春水》
B.小诗的特点 1.善于捕捉刹那间的体验、思索与感受 2.借助形象和比喻来挖掘和渗透哲理
C.小诗的弊端:视野狭窄、内容贫乏、形式单调。
(2)湖畔诗社:1922年春,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在杭州西湖畔成立诗社。出版四人诗合集《湖畔》和《春的歌集》,汪静之单独出版了《蕙的风》和《寂寞的中国》,冯雪峰的《三里的小诗》和《有水下山来》,应修人的《妹妹你是水》和《或者》,潘漠华的《怅惆》。
(3)郭沫若及其创作: 诗集——《女神》《星空》(《前茅》诗风转变之作)《恢复》《瓶》等; 戏剧——《虎符》《屈原》《棠棣之花》《孔雀胆》 《蔡文姬》等; 小说——《残春》《漂流三部曲》《落叶》 《叶 罗提之墓》等。
A.《女神》:开创一代诗风 1921年8月出版。奠定了《女神》及郭沫若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新诗集。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创造,是《女神》思想艺术的主要追求。
B.“开辟洪荒的大我”《天狗》 具有超凡的毁坏与创造力 《立在地球边上》 对五四后新生的中国的无限眷恋、热爱 《炉中煤》 具有广博的人类情怀、宇宙意识 《晨安》
C.生活创作分期 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 三、四十年代,“文人——社会政治活动家”。 解放后,“应酬式的文化高官”。
4.新诗的“规范化”:前期新月派
(1)理论主张——格律化;美学上——理性节制感情;审美特征——和谐、均齐 三美的主张:绘画的美——辞藻、意境;音乐的美——音尺、平仄、韵脚;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2)闻一多的著作:《冬夜草儿评论》,1922,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泰东;《死水》(诗集)1928,新月;《闻一多论新诗》《楚辞补校》《神话与诗》《古典新义》《唐诗杂论》《离骚解诂》
(3)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诗歌内容:灵动飘渺之美,生命与性情的轻灵飘逸:《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回环往复之美:《再别康桥》;严谨工整之美:《偶然》
5.“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李金发(诗怪):1923年2月编成第一本诗集《微雨》,后又编成《食客与凶年》和《为幸福而歌》代表作:《弃妇》《律》
还有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等象征派诗人
6.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毛主席:《长征》,《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鲁迅先生:《自题小像》《惯于长夜过春时》 陈毅元帅:《梅岭三章》《红军不怕远征难》。
白话美文的风采(散文)
1.背景:其一是对旧文学的示威,其二是文体本身的特性,其三是良好的文学基础。
2.小品文:奠定现代散文理论基础:周作人与“美文”(1921年6月8日)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 浮躁凌厉《谈虎集》《谈龙集》,平和冲淡《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和《乌篷船》
3.白话美文:朱自清著有《踪迹》、《背影》、《你我》等 有强烈政治色彩、表现深刻社会内容的作品:《生命的价钱——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抒情写景的作品:抒情《背影》,写景《荷塘月色》
4.白话文+文言文:冰心在赴美留学时期开始了通讯体散文创作,这就是后来的散文集《寄小读者》(以“爱的哲学”)、《往事》
5.鲁迅的散文:前期有《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5集;后期有《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9集。
(1)前期社会批判: A.揭露批判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 反对国粹主义:如《热风》的“随感录”的大部分及《说胡须》《看镜有感》《论“他妈的!”》等。 反对迷信落后思想:如《论照相之类》《春末闲谈》等。 主张社会解放:如《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灯下漫笔》《论雷峰塔的倒掉》《娜拉走后怎样》等。 B.和封建复古派、资产阶级右翼文人的斗争。 与“学衡派”“甲寅派”的斗争。例如《估〈学衡〉》《十四年的读经》《再来一次》《答KS君》等。 与胡适“整理国故”的斗争。例如《青年必读书》《导师》《一点比喻》《未有天才之前》等。 C.和封建军阀、反动统治者及其走狗的斗争。 对封建军阀虐杀人民的反动罪行的谴责与控诉。例如《“碰壁”之后》《无花的蔷薇(之二)》《记念刘和珍君》等。 和反动文人的斗争。例如《并非闲话》《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 对国民党血腥屠杀的愤慨。例如《答有恒先生》《可恶罪》《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等。
(2)后期:激烈的政治斗争 A.反对反革命文化围剿、批判资产阶级文艺思想 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文学与出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 B.揭露鞭挞投降卖国政策、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如《友邦惊诧论》《文章与题目》《答托洛斯基派的信》等
早期话剧的兴起
1.文明新戏:1906年冬,中国留日学生李叔同、欧阳予倩、曾孝谷、陆镜若等在东京成立了戏剧团春柳社——《茶花女》第三幕;五幕剧《黑奴吁天录》 1912年由陆镜若发起的新剧同志会,也称后期春柳; 王钟声、任天知等创办春阳社;任天知主持,聚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和陈大悲等优秀戏剧人才的进化团
2.爱美剧:上海民众剧社,《戏剧》月刊;上海戏剧协社;各大高校业余剧社
3.早期话剧
(1)社会问题剧:以爱情自由、妇女解放为主题的剧本,在本时期数量最多、影响最大。如:胡适《终生大事》(1919)
(2)郭沫若的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1923)《王昭君》(1923)《聂嫈》 (1925) 后期40年代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
(3)三位奠基人
洪深:1922年春回国,创立了中国话剧的正规表演、导演体制。《少夫人的扇子》 1923年,上演第一部剧作《赵阎王》,第一次开始了中国话剧舞台上的表现主义的戏剧艺术。 1928年4月,洪深提议用“话剧”一词统一称呼戏剧。
欧阳予倩是话剧运动的先驱,《泼妇》《回家以后》
田汉代表作《梵峨嶙与蔷薇》(第一部剧本)、《获虎之夜》和《咖啡店之一夜》(两部独幕剧)、《名优之死》、《灵光》(第一个公演的剧本)
现代小说的发展
1.问题小说是明确地接触某一社会现实或人生现象,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甚至试图解答问题的小说。 代表作家有 文学研究会:冰心、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庐隐等 新潮:杨振声、罗家伦、傅斯年、汪敬熙
(1).冰心(世纪老人):前期旨在暴露和批判社会的种种弊病《两个家庭》、《去国》、《斯人独憔悴》(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后期:开药方——“爱”《超人》:1921年4月发表于《小说月报》人物:何彬、程姥姥、禄儿
(2).许地山代表作有:《命命鸟》(敏明、加陵)(缅甸)、《商人妇》(印度)、《缀网劳蛛》(尚洁、长孙可望)(马来西亚)、《换巢鸾凤》、《黄昏后》等。创造倾向:始终关注现实人生,强烈的宗教的虚幻、玄妙的色彩,异域色彩和南国风情
(3).叶绍钧:本色和本分,代表作:《这也是一个人?》《义儿》、《一课》、《低能儿》等,小市民和小知识分子题材《潘先生在难中》(教育题材) 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928年创作长篇小说《倪焕之》(教育题材)(扛鼎之作)(创作转变)。
2.乡土小说:即以故乡农村和小市镇的生活为主,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离乡——思乡 主要特征: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对于故乡风土的描绘,展示出一种“异域情调”。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风俗、麻木人性、悲凉人生时,又存有对故乡的眷恋。写实的手法。
(1).许杰著有《惨雾》、《鲁迅小说讲话》,《许杰短篇小说集》、《许杰散文选集》等。《赌徒吉顺》典妻、典子制度人物:吉顺(枫溪村)、文辅先生、陈哲生
(2)王鲁彦大都取材于浙东村镇的风土人情。 代表作《菊英的出嫁》:冥婚制度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童年的悲哀及其他》、《小小的心》、《屋顶下》、《雀鼠集》、《河边》、《伤兵旅馆》、《我们的喇叭》;中篇小说《乡下》;长篇小说《婴儿日记》、《野火》(又名《愤怒的乡村》)等。
(3).许钦文:代表作《疯妇》《鼻涕阿二》《石宕》,1926年由鲁迅选校、资助,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故乡》。鲁迅指出:许钦文自名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为《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为乡土文学的作者。
3.自叙小说(身边小说)主张通过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来直接抒发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从而以情感来打动读者。 代表作:郭沫若:《漂流三部曲》《残春》《落叶》《喀尔美萝姑娘》倪贻德:《玄武湖之春》陶晶孙:《木犀》、《音乐会小曲》周全平:《烦恼的网》、《梦里的微笑》王以仁:《孤雁》
郁达夫(零余者):代表作《零余者》《十一月初三》《怀乡病者》《茑萝行》等。1921年,中国现代第一部小说集《沉沦》出版。1922年风格转变,《春风沉醉的晚上》:抒写个人的穷愁苦闷扩展为关切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
郭沫若的《残春》《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
4.寄托小说多借古代、外国的人和事寄托自己的情感,都是倾向浪漫主义,代表作有郁达夫《采石矶》和郭沫若的《牧羊哀话》
郭沫若:1921年,他将诗作结集为《女神》出版,成为新诗歌运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寄托小说《牧羊哀话》
5.鲁迅:(1)关注对象: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鲁迅对妇女命运的关注,鲁迅始终对民族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2)写作意向: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 (3)封建愚昧、麻木:《祝福》《故乡》《示众》国民性的改造:《药》《阿Q正传》 (4)三代知识分子:第一代(讽刺)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士大夫《孔乙己》《祝福》(鲁四老爷)《离婚》(七大夫);第二代辛亥革命前后的知识分子《肥皂》(四铭)《高老夫子》(高尔础);第三代五四前后的知识分子《伤逝》子君、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