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理生理学第7章——缺氧
病理生理学第7章——缺氧的思维导图,成人静息耗氧量250ml/min 人体储氧量1500ml 大脑皮层对缺氧最敏感 酸会降低氧气与Hb亲和力,所以临床补液宁酸勿碱(增加组织细胞供应量)
这是一篇关于呼吸的思维导图,包含概述、肺通气、气体交换、气体运输等。有需要的朋友赶紧收藏吧!
这是一篇关于血液循环(1)的思维导图,主要包含概述、心脏的泵血功能、电活动和生理特性等。
这是一篇关于血液循环(2)的思维导图,主要包含血管生理、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器官循环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缺氧
成人静息耗氧量250ml/min 人体储氧量1500ml 大脑皮层对缺氧最敏感 酸会降低氧气与Hb亲和力,所以临床补液宁酸勿碱(增加组织细胞供应量)
常用的血氧指标
氧合Hb解离曲线 (氧离曲线)
P50: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50%时的血氧分压 正常为26~27 mmHg P50 ↑表示Hb与O2的亲和力↓
缺氧的原因、分类和血氧变化的特点
组织供氧量=动脉血氧含量*组织血流量 组织耗氧量=(动脉血氧含量-静脉血氧含量)*组织血流量
低张性缺氧 乏氧性缺氧
摄取氧气减少
基本特征: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
原因
吸入气氧分压过低
摄入氧气
高海拔/通风不良:氧饱和度降低
外呼吸功能障碍/呼吸性缺氧
运输不走
肺泡通气/换气障碍
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运输出错
房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高压、法洛四联症 右心压力>左心,静脉血进入动脉血,使氧分压和血氧含量降低(肺泡内毛细血管网还来不及交换,静脉血就进入了左心房)
发绀: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HHb浓度超过5g/dl(正常:2.6)时,可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
缺氧和发绀可以同时存在,但是Hb过多/少时不一致: 重度贫血:缺氧但不发绀 红细胞增多:发绀但不缺氧(HHb增多)
血液性缺氧 等张性缺氧
结合氧气障碍
Hb量减少或质改变,使血液携氧能力降低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
Hb量减少,质改变 PaO2 正常
Hb量减少:贫血
Hb质改变
一氧化碳中毒
治疗:高压氧舱促进CO解离;营养脑神经药物
CO+Hb=Hb-CO(碳氧血红蛋白),亲和力更高 CO既妨碍Hb对氧气的结合,又妨碍氧气的解离 CO抑制糖酵解:2,3-DPG减少,加重缺氧
高铁Hb血症 肠源性发绀 (亚硝酸盐)
正常人高铁血红蛋白不超过血红蛋白总量2%
HbFe3+OH 空的位置不能携氧,结合的位置不能解离
库存血、碱性、Hb病:亲和力异常增高
贫血 —— 苍白 Hb-CO(50%) —— 樱桃红 HbFe3+OH —— 咖啡色
循环性缺氧 低血流性缺氧 低动力性缺氧
血少了
因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
全身性循环障碍
心衰、休克 全身性→缺氧→酸中毒→心肌收缩力降低→加重缺氧
局部性循环障碍
血管狭窄/阻塞:AS、血管炎、血栓、栓塞
动脉血灌流不足而引起的缺氧,又称缺血性缺氧 静脉血回流受阻而引起的缺氧,称淤血性缺氧
组织性缺氧 氧利用障碍性缺氧
用氧障碍
在组织供氧正常的情况下,因组织、细胞氧利用障碍,引起ATP生成减少
药物对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抑制
氰化物、CO、硫化氢、叠氮化合物 胍乙啶、苯乙双胍、巴比妥、鱼藤酮

维生素缺乏(呼吸酶成分)
VitB1:丙酮酸脱氢酶 VitB2:黄素酶 VitPP:辅酶I、II
线粒体损伤:高温、辐射、毒素
细胞用氧障碍→毛细氧合血红蛋白多→皮肤红色/玫红色
混合性缺氧(失血性休克): 循环性缺氧: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性:大量失血,大量输液→血液稀释 低张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内毒素血症→组织性缺氧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以低张性缺氧为例)
呼吸系统
肺通气量增大
低氧通气反应: 早期:PaO2↓→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肺泡通气量增加 晚期:过度通气→低碳酸血症、呼吸性碱中毒→CO2分压降低→对化学感受器刺激减弱→低氧通气反应↓
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由于PaO2正常,肺通气量无明显变化
高原肺水肿HAPE
从平原快速进入2500m以上高原时,因低压缺氧而发生的一种高原特发性疾病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严重发绀,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肺部可闻及湿啰音
中枢性呼吸衰竭
PaO2<30mmHg→中枢性呼吸衰竭→呼吸抑制、频率和节律改变→出现周期性呼吸甚至停止
周期性呼吸(异常呼吸形式):呼吸加强与减弱减慢甚至暂停交替出现 潮式呼吸/陈-施:呼吸加强、增快再逐渐减弱、减慢与呼吸暂停交替出现 间停呼吸/比-奥:一次/多次强呼吸后继以长时间呼吸停止之后再出现数次强呼吸
循环系统
心脏功能和结构变化
心率、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 心律降低 心脏结构改变
血流重分布
交感兴奋↑ ,儿茶酚胺释放→皮肤、内脏、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代谢产物↑(乳酸、腺苷、PGE2)→心、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 缺氧→心、脑的钾通道开放→膜超级化→血管扩张
保障重要器官血供
肺循环的变化
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维持V/Q正常
缺氧性肺动脉高压
急性:肺血管收缩 慢性:肺血管收缩+肺血管结构改建(壁厚腔小)→持续肺动脉高压
组织毛细血管增生
慢性缺氧→低氧诱导因子HI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毛细血管增生→缩短弥散距离,增加组织供氧量
血液系统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慢性缺氧→EPO↑ →骨髓造血↑→ 携氧↑、血液黏滞度↑ 血液粘滞度增加:加重缺氧,并易导致血栓→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内2,3-DPG增多(酸性物质降低亲和力)、红细胞释氧能力增强
中枢神经系统
对缺氧不耐受,尤以灰质更敏感 15s昏迷,3min昏迷数日,8~10min不可逆损害
脑细胞受损、脑水肿: 急性:头痛、激动、记忆力下降等 慢性:疲劳、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 严重:烦躁、惊厥、昏迷、死亡
组织细胞变化
代偿适应性变化
利用氧的能力↑:慢性缺氧mt增多,呼吸链酶活性增强
无氧酵解↑
低代谢状态
载氧蛋白↑:肌红蛋白Mb、脑红蛋白NGB、胞红蛋白CGB→促进氧气运到细胞内,储存氧气
损伤性变化
细胞膜损伤
线粒体损伤:严重缺氧造成线粒体结构破坏
溶酶体破裂
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去除病因
氧疗
对低张性缺氧疗效最好 提高血液性缺氧和循环性缺氧患者血液物理溶解的氧
防止氧中毒:氧中毒与活性氧的毒性作用有关
组织氧供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