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
教师招聘考试考前浓缩秘籍分享!下图为教育心理学考前回顾知识思维导图,包括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与学习理论、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希望本图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19-06-06 13:02:18教育心理学
1.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概述
含义及特征
教育意义
学习准备
关键期
认知发展与教育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的机制:图式;同化和顺应;平衡
认知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前运算阶段2-7岁,认为外面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有抽象概念、出现去自我中心主义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最近发展区
一、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
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人格的发展
含义: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与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
费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自我意识的发展
含义
发展: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认知方式差异
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沉思型与冲动型
辐合型与发散型
具体型和抽象型
智力差异
智力水平、智力类型、智力表现早晚及性别上的差异
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对教育的意义
2.学习与学习理论
学习概述
学习的概念
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指人类的学习,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学习的实质
学生学习的特点
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
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
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
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促进全面发展
学生的学习是为未来实践做准备的
学习的分类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信号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
连锁学习
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
规则或原理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
言语信息
动作技能
态度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
基本观点:尝试-错误论
尝试-错误学习的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获得与消退
刺激泛化与分化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1.强化
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3.消退
4.惩罚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参与性学习
替代性学习
认知学习理论
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学习观
教学观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学习分类
意义学习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过程八个阶段: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学生观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建构主义知识观
知识知识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
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含义
无心理疾病
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多动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厌学症;抑郁症
学习困难症;网络成瘾;人格障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等
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谈话法
建立心理档案
角色扮演
班级、小组讨论
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
5.教师心理
教师的角色心理
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和人格特征
教师的角色心理
含义:特地社会地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教师角色的形成:认知阶段;认同阶段;信念阶段
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
教师的角色适应
形象适应;职责适应;自我人格适应
教师角色冲突
角色只能与角色期望冲突
社会角色定势与个体角色行为的冲突
角色活动性质与角色活动成果的冲突
角色的责任要求与个人事业成就的冲突
角色职责与不同价值间的冲突
群体组织特性与教师个人自我形象维护的冲突
职业劳动价值与职业劳动报酬的冲突
学生喜欢教师的特征
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能力辅导者
教师的成长心理
成长历程
关注生存
关注情境
关注学生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
反思教学经验
教师的心理健康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职业压力、职业倦怠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个体积极地自我调适
组织有效干预
3.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学习动机的分类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
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倒“U”曲线
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学习动机的人本主义理论
七种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
认识和理解需要
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学习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
学习动机的培养
成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防范
设置榜样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学习策略
概念及特点
典型的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
记忆术
做笔记
生成性学习
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组织策略
列提纲
利用图形
利用表格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学习迁移
概念
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类型
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
基本理论
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与关系转化说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精选教材
创设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
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类型
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知识学习的类型
符号学习
认字及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
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命题学习
若干概念所构成的复合意义
下位学习
派主类属学习和想关类属学习
上位学习
新知识的抽象、概括和包摄性高于旧知识,新旧知识建立上位联系
并列结合学习
新知识无上下位联系
知识的获得
知识直观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知识概括
类型
感性概括
理性概括
提高知识概括的措施
充分运用变式
进行科学的比较
适当运用正例和反例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的知识概括
知识的遗忘
遗忘的含义
对于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是错误再认与回忆
暂时性遗忘
永久性遗忘
遗忘的进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遗忘的理论解释
记忆痕迹衰退说
干扰抑制说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同化说
动机说
知识的保持
深度加工记忆材料
有效运用记忆术
进行组块化编码
适当过度学习
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回忆
技能的学习
技能的分类
操作技能
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
智力技能、认知技能
阅读、运算、记忆
操作技能的形成
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
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具有观念性、内潜性和简缩性
心智技能的学习过程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注意原型的独立性、完备性与概括性
根据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
含义: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
具有目的性、序列性、认知性三大特点
问题解决的过程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策略
算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
启发法
手段-目的分析;逆向工作;爬山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的特征
已有的知识经验
定势与功能固着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创造性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智力;个性;环境;知识
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发散思维训练
推测与假设训练
自我设计训练
集体讨论(脑激励法)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
一定对象
态度是比较稳定的,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
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具有一定结构: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部分组成
品德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
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权威阶段6-8岁
可逆性阶段8-10岁
公正阶段10-12岁
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前习俗水平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
好孩子阶段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
自觉纪律的形成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依从
从众
跟从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
命令式、指令式,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
认同
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内化
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有效的说服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价值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