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30 年代文学(1928—1937)
汉语言本科《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30年代文学,高频考点总结归纳。
编辑于2021-03-23 12:00:50第二章:30 年代文学(1928—1937)
概述
重要转折
时间:1928-1937
转折点:开始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兴起于大革命失败)
历史背景
政治上: 要求无产阶级在文学上提出自己明确的口号。
国际上: 1928 年前后,正是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波澜壮阔开展的 时候。
组织上: 大革命失败以后,大批原来参加实际革命工作的知识分子汇 聚上海。
第一阶段:创造社+太阳社
思想上: 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国际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影响。
后期创造社(1928)
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
出版物:《创作月刊》《文化批判》
太阳社(1927年底)
蒋光慈,钱杏邨(cūn),孟超
出版物:《太阳月刊》《海风周刊》
进步性:创作无产阶级,文学为工农大众 局限性:忽视文艺,夸大文艺,对“五四”革命给与过多否定,把资产阶级作家当 做批判对象
鲁迅针对创造社错误“一切文艺固是宣传,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批评创造社有革命热情而忽视艺术。
第二阶段: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时间地点: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1936年解体
成员:鲁迅、田汉、郭沫若、茅盾、郁达夫、林语堂、冰心、丁玲、胡风、冯雪峰、蒋光慈、冯乃超等
纲领:“站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战线上”“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 级艺术的产生”
主要活动
1.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瞿秋白《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 周扬《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第一次介绍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
2.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介绍苏联文学与进步的西方作家的作品。)
3.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民族文学、大众文学、西方文学的批 判继承。
4.积极创作。丁玲、鲁迅、茅盾、张天翼
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 (左翼作家内部)
时间:1935 年“一二·九”运动爆发
论争双方
周扬、郭沫若等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
胡风、冯雪峰为补救其不足,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
鲁迅
主张两个口号并存,《论我们现在的文学运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结果
1936 年 10 月,鲁迅、郭沫若、巴金、冰心、林语堂等联合发表了 《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言论自由宣言》,表现了新形势下文艺届开始了统一战线的筹建
文艺思想的论争
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时间:1928~1930 年
论证焦点:文学的阶级性
论争双方:左翼作家 VS 新月派 理论家梁实秋
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
时间:1931~1932 年
论证焦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论争双方:胡秋原,苏汶 VS 左翼作家(胡秋原:自由人; 苏汶:第 三种人)
关于“大众语”的论争
时间:1934 年
论证焦点:文学语言问题(文 白之争)
论争双方:汪懋祖,许梦因等 VS 进步作家(涉及整个文化界)
30年代的文学创作特点
文学内容: 挖现实
1.运用科学的社会理论(如茅盾等左翼作家),剖析中国社会
2.由文化层面(如老舍和京派作家)批判社会、探究人生
3.题材涉及中国社会各阶层生活,尤其是底层人民
文学形式:巅峰期
1.长篇叙事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形式日趋成熟
2.抒情小说、戏剧、诗歌、散文都有长足发展
创作方法: 大融合
1.现实主义成为主流,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不可忽视
2.文学理论批评,呈多元发展态势
30年代台湾新文学特点
(1)1934年,在台湾新文学的发展中,以实行文艺群众化为进取目标的“台湾文艺联盟”成立
(2)主要的文学社团则有“盐分地带派”和风车诗社。
30年代香港新文学的产生和文学创作情况
(1)20年代末30年代初,香港新文学才开始成型
(2)1928年8月,香港的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
(3)1929年春,香港的第一个文学社团“岛上社”成立。
矛盾
概述
作家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主要作品
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论文:《从轱[gū]岭到东京》(1927大革命失败,矛盾复杂情绪)
长篇小说:《子夜》、《霜叶红于二月花》、《虹》(梅女士,从“五四”到“五卅”)、《腐蚀》 (日记体小说,抨击国民党特务黑暗统治)
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江南水乡风土人情味的风俗画)《秋收》《残冬》
短篇小说集:《野蔷薇》
散文:《白杨礼赞》、《卖豆腐的哨子》
文学主张:“文学为人生”、“为人生的艺术”
《野蔷薇》
思想价值
均以恋爱为题材,通过对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生活苦闷、寄希望于爱情,而最终又只能在迷惘中盘旋的现实心理状况的 描写,表现“追求“与”幻灭“的主题。
艺术价值
①借鉴了现代西方文学的表现方法
②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
③运用环境氛围对人物心理的渲染烘托
《蚀》三部曲
构成:《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既有联系又独立成篇
主要内容
《幻灭》: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到幻灭 的全过程(静女士)
《幻灭》描绘的是一个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静女士的悲剧。每一次希望,只是失望,每一个美丽的憧憬,本身就是丑恶,这就是幻灭。
《动摇》:对知识分子生存的社会现实环境的再现(方罗兰, 胡国光)
作为革命联盟的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在革命形势急剧变化的时候,动摇妥协,助长了反革命的气焰。 他知道混入革命内部的胡国光的罪恶而不敢揭露和斗争。 他害怕人民群众的力量。
《追求》: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人生追求的悲剧(张曼青、 王仲昭、章秋柳)
艺术特色
①客观描写与主观感情的投射相统一,将再现与表现的艺术技巧相融合。
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相融合
《子夜》
时间:1931-1932 年
地位: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成熟。1933 年被称为“《子夜》年”。
作品结构
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为求自保,剥削工人
工人阶级的经济和政治的斗争
农村经济破产和农民暴动加剧民族工业危机
角色
吴荪蒲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失败英雄形象,是民族资产阶级的缩影
两重矛盾
①性格矛盾:果敢,自信;动摇,悲观
②民族资产阶级矛盾
1.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而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
2.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或局面不满;(又依靠反 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赵伯韬
买办资本家,象征着剥削阶级
帝国主义的走狗,与反动阶级统治有关系,目的是消灭和吞并民 族工业
荒淫,骄奢,心狠手辣
屠维岳
资本家的走狗(反抗资本家——死心卖命)
冯云卿
乡下地主(出卖儿女,追求金钱利益)
艺术成就
结构: 宏大严谨
环境描写: 准确
人物塑造: 细致真实
写作手法: 象征主义手法 《太上感应篇》
主要贡献
①小说创作的主要特点:富于时代色彩,多表现社会的重大题材
②作品结构恢宏阔大,具有纵横捭阖的宏大气势。包含着较强的理念色彩,对社会冷峻深刻的解剖力;
③遵循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真实再现生活;
④开创“社会剖析派小说”
缺陷
人物形象概念化:描述工人阶级和农民生活场景时显得较为单薄
按理念演示生活: 影响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有悖于文学的真实性要求
社会剖析派小说
1.是在茅盾的《子夜》等作品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
2.特点是多表现社会的重大题材,采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手法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侧重对生活作全面而广阔的全景式展示
3.结构恢宏阔大,具有纵横捭阖的宏大气势,在写实风格中具有较强的理念色 彩,致力于表现时代主题和社会发展规律。
巴金
概述
作者简介:原名李尧棠,“巴金”是他发表小说《灭亡》(自传色彩,第一部中篇小说,杜大心“恨人类”)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思想内容: 作品以1925年军阀孙传芳统治下的上海为背景,通过小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杜大心反抗军阀的斗争及其悲惨命运,控诉了军阀镇压工人运动和革命党人的罪行,歌颂了革命党人和工人领袖为理想献身的牺牲精神。 内容简介: 革命者杜大心,由家乡来到S城从事工会工作。他是个有革命幻想的知识青年,自称是“一个立誓牺牲个人幸福来拯救人类的人”。他到S城不久,就信仰了所谓“自由的社会主义”,希望有一个“不会再有不平等的事,没有了圧迫人的事,也没有了厂主和工人这一类的差别”的理想社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没有找到那引向未来的革命力量,他的理想只能是渺茫的幻想。他要改変这个世界,又感到自己势单力孤,陷入爱与憎、理智与感情、革命与恋爱的矛盾中,逐淅失掉了斗争的勇气,跌入绝望痛苦的深渊。他曾经爱过他的表妹,表妹却嫁给了有钱人;他爱母亲,母亲却病故离开了他。于是,他以憎的哲学代替了爱的哲学,认为只有憎恨,起来摧毁旧世界,才能改変人们的命运。可是就在这时,他又结识了出身于官僚家庭,以一种赎罪的感情要为穷苦人谋福,笃信爱的哲学的李冷、李静淑兄妹俩。他爱上了李静淑,李静淑也爱他,理智与感情发生了冲突。后来,他看到在他影响下进行革命活动的张为群,被捕后因不愿出卖组织和同志,而被反动派所杀害,深受刺激。他“开始觉得这长久不息的苦斗应该停止了”,认为“死”才能获得“永久的休息”、“心境的和平”。他觉得,张为群死了,而自己仍然活着,这是不应该的,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替他复仇。他还鼓吹与敌人同归于尽:“我灭亡时至少也要和一切共同灭亡”。最后,他刺杀戒严司令未遂而自杀。
早期思想:“把革命民主主义的内核裹藏在无政府主义的外衣之中”
小说作品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憩园》、《寒夜》
《火》(一、二)、《第四病室》《灭亡》(杜大心:“恨人类”)、《死去的太阳》
《激流三部曲》
人物介绍: 高老太爷:封建家长的代表,觉新、觉民和觉慧的爷爷。 高觉新:高家的长房长孙,是一个长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礼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渴望幸福生活,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满旧礼教又奉行“作揖主义”,具有复杂而丰富的性格内涵。 高觉民:高家二少爷,琴的恋人,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他在觉慧帮助下大胆反抗封建家长的包办婚姻,最后取得胜利。 琴:学名张蕴华,觉新姑妈的女儿,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觉民的恋人。 鸣凤:高家的婢女,7年前被卖到高公馆开始做苦事、吃打骂和流眼泪的生活,深爱三少爷觉慧,但高老太爷答应把她送给六七十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勇敢反抗,投湖自尽。 钱梅芬:觉新姨表妹。与觉新青梅竹马,相互爱恋,但因家长之间的矛盾而被拆散,后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因婆家对她不好,在娘家抑郁而死。 李瑞珏:家长们用抓阄的办法为觉新选定的妻子,善良贤惠,高老太爷死后因无法承担迷信的“血光之灾”的责任被迫到城外待产,最后难产而死。 冯乐山:又称冯老太爷,孔教会的头面人物。已经六七十岁了,还向高老太爷要漂亮的鸣凤做姨太太。鸣凤反抗自尽,婉儿被顶替送给他当姨太太。后又向高老太爷提亲,想强行包办自己的侄孙女与觉民的婚事,因觉民等的大胆反抗未果。
简介
即《家》、《春》、《秋》三部。其中《家》原题为《激流》, 是三部曲中成就最高的
思想内容
反映 1919~1924 年间成都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事,体现封建大家庭的腐朽。
①控诉家庭制度;
②青年一代人被压抑的冤屈;
③对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
人物形象
高觉新(长房长孙)
矛盾而病态的封建家庭制度的牺牲品,典型的“多余人“的形象,病态灵魂、有新思想的怯懦者
①对封建家庭制度俯首听命
②内心无法压抑的自由的渴望
③懦弱苟且民族性的典型代表
高觉慧
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封建家庭的掘墓人
反抗:封建政治;封建家庭制度;封建陋习,如封建阶级的荒淫、迷信;封建包办婚姻;封建等级制度。
离家出走。
高老太爷
封建大家族的统治者,封建家长制代表
专横暴戾、独断专行、虚伪;临终产生孤独感
艺术特色
1.高度典型化。
2.人物形象:抒情化、心理描写、个性特征。
3.结构线索:以事件为主线索,以场面串联故事,形成网状结 构。
4.内容表现:以风俗画描写表现道德批判。
文学史意义
1.集中描写封建大家庭的兴衰史,并抨击封建专制制度。
2.反映五四精神
3.对于长篇小说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寒夜》
地 位:最能代表巴金 40 年代创作水平与风格的一部长篇力作。
主题思想
①表现了汪文宣被侮辱被损害的病态灵魂以及造成他心灵创伤的社会原因。他善良、爱国、正直,但又自卑自贱,生活穷困,而这一切主要根源于日本侵略战争、国民党官员的横征暴敛。
②曾树生是一个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女性形象。年轻、美丽的她终被源自于社会现实和家庭的精神折磨而导致的内心深处孤独、苦闷所侵噬,最后离开丈夫和家庭。
③作品通过一个小公务员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所经历的家庭破裂的悲剧,揭示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艺术特点
1.达到 了巴金追求的无技巧的境界,风格朴素自然, 是巴金最优秀、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
2.细腻入微的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3.变化:由“热”而“冷”
《憩园》
主要内容:旧家庭出身的杨老三因为寄生虫的习性而最后被妻儿赶出家门、死在监狱里。
表现反封建主题方面特点
①作品以一座被称为“憩园”的公馆为背景,表现了杨、姚两个富贵人家共同的悲剧命运;
②“憩园”的旧主人杨老三败尽了祖上的家产,而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又使他不屑于自食其力,最终酿成人生悲剧;憩园的新主人姚家父子依靠封建家族制度的遗产过着腐朽、没落的生活,结果走向破落;
③《憩园》揭示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其自身成员人性的扭曲与毒害,拓展了《家》的反封建主题。
老舍
概述
作者简介:生于北京,满族(正红旗),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
主要作品
英国: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两个民族文化心理对比来)
抗战爆发前:长篇《猫城记》(批判国民性)、《骆驼祥子》、《离婚》(幽默风格成熟)
《猫城记》:猫人也有历史,拥有两万多年的文明,在古代,他们也与外国打过仗,而且打胜过,可是在五百年中,自相残杀的结果叫他们完全把打外国人的观念忘掉,而一致的对内,导致文明的退化。而“我”亲眼目睹了一场猫人与矮子兵的战争,以猫城全城覆没而结束了这座私欲日益膨胀的外星文明古城。
新中国成立前: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 长诗《剑北篇》
短篇小说:《月牙儿》(母女两代人做暗娼的悲惨命运)、《微神》、《断魂枪》
小说艺术风格
①侧重老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民俗,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②善于将讽刺与写实结合,在精彩的细节描写中透露出幽默效果,表现出语言机智与哲学观照的统一。
③使用纯熟的北京方言,文字俗白、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堪称文学语言大师。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青年农民,勤劳、纯朴、善良,保留着农村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却再也不愿意回农村去了。从农村来到城市的祥子,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是祥子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凭着勤劳和坚忍,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但刚拉半年,车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第一次买车),祥子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可是,还没有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第二次买车)、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泡影。 当祥子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第三次买车)的。好景不长,因虎妞死于难产,他不得不卖掉人力车去料理丧事。至此,他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了。再加上他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连遭生活的打击,祥子开始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不再像从前一样以拉车为自豪,他厌恶拉车,厌恶劳作。 被生活捉弄的祥子开始游戏生活, 吃喝嫖赌。为了喝酒,祥子到处骗钱,堕落为“城市垃圾”。最后,靠给人干红白喜事做杂工维持生计。祥子由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底层劳动者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旧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剧,表达了对挣扎在社会低层的劳动人民悲苦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①《骆驼祥子》是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
②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
③主要写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
人物形象
祥子
1.初到北平,他年轻力壮,善良正直,乐于帮助与他同命运的穷人。他坚韧顽强地咬着牙,用孤苦的挣扎编织着美丽的梦想。
2.祥子连遭厄运,祥子在命运的摆弄面前不甘失败,竭力挣扎和抗争的生活姿态。
3.终于不堪这最后的沉重一击,长久以来潜藏在他人性下的野性、兽性、恶性发作,如行尸走肉。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性格,吞噬了这个一度有着强大生存能力的个人奋斗者。
虎妞
1.沾染着剥削者家庭的好逸恶劳、善玩心计的诸般市侩习气,缺乏教养,粗俗刁泼。
2.虎妞对祥子的爱是以不平等的态度体现着的,在爱的成分中更多的是畸形的性的纠缠和索取,这是对祥子心灵与肉体双重的摧残。
3.虎妞破坏了祥子的个人奋斗目标,是导致祥子走向堕落的诱因之一。
艺术特色
人物塑 造: 典型人物的塑造。
文化特点:地域文化特点,京味儿
语言: 京味儿语言。北京口语,符合人物身份,长短搭配,俗白易 懂,又幽默睿智。
结构: “拴桩法”的结构。以“车”为核心
《四世同堂》
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
主题:40 年代沦陷区人民心态的一面镜子;民族奋起的启示录;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北平市民群像。
思想内容:反映抗战期间北京沦陷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觉醒和斗争。以祁家为中心,描写了北京市民阶层的各式人等。
人物形象
祁老者:祁家长者,思想守旧,胆小怕事,老一辈北平市民觉醒的过程
祁默吟:有名士风范和侠义风骨的旧知识分子。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
祁瑞宣:从苦闷中觉醒走向反抗的过程,国民精神弱点被逐渐清除的过程
祁瑞丰:祁家的败家子,市侩气
冠晓荷:满肚子心计,汉奸
艺术特点
1.思想性
①对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及其觉醒、斗争作了广泛深刻的反映。
②是异族侵略者统治下灵肉遭遇折磨的痛史与惶惑、偷生的国民性的恨史。
③表现了中华民族抗战的爱国主义与民族气节的悲壮历史。
2.结构特点:长河奔流的结构方式
①全景式、多线索的广阔场景。
②人物关系设置上,呈辐射型、网络状展开。
文化反思
①对北平文化进行了沉痛的反思
②改造和重塑“国民性”的努力
沈从文
概述
作者简介:原名沈岳焕,身具汉族、苗族血统,生长于湘西,出生行伍世家。沈从文始终称自己 为“乡下人”,人性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理想
1926年第一部作品集《鸭子》
三个时期
成长期( 1924~1930):以奇异的生活经历和湘西独特风情吸引读者。
丰盛期 ( 1931~1938):中篇《边城》; 长篇《长河》、《八骏图》(讽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月下小景》、 《阿黑小史》、《湘行散记》
衰减期( 1939~1949):“知性”,对社会历史的反思
两大题材
“湘西世界”
正面提取了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讴歌朴素道德美的人性,挽歌。以现代都市知识分子的眼光加以批判性的观照。
《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神巫之爱》《月下小景》(民间传说、佛经故事)《柏子》《萧萧》《灯》《丈夫》《雨后》《三三》《边城》
《萧萧》:萧萧十二岁时作为童养媳出嫁,她的“丈夫”才刚刚断奶不久。十五岁时,被比她大十多岁的长工花狗引诱失身,并怀了孕,犯下了伤风败俗的“弥天大罪”。按照族规,她将被“发卖”,但由于“一时没有相当的人家来要萧萧”,事情延搁下来。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萧萧生下了一个儿子,于是全家欢喜,萧萧又被留下来,过上了与以前一样平静的日子。
湘西军伍生活:《会明》《入伍后》《我的教育》
都市现代人生:
生动地展现了他眼中的世界病态。以一个乡村叙事者的立场打量、批判都市文明
《八骏图》《绅士的太太》《或人的太太》《某夫妇》《大小阮》《有学问的人》《焕乎先生》《一日的的亊》
《边城》
地位:沈从文的代表作,中篇小说,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柱石
人物:翠翠、船总、傩送、老船夫
思想内容
1.人与自然的和谐
2.真实性与理想性共存
3.悲剧性的命运与欲望的淡然
4.静止的时间,遥远的历史
文化意蕴:表现人性之“常”企盼通过民族品德的重造,探索中国发展的道路
《八骏图》
《八骏图》里的“八骏”,指的是八位教授,他们有的是物理学家,有的是生物学家、哲学家、史学家、西洋文学史专家等,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群像。 小说通过达士现实的视角,用饱含嘲讽的笔触塑造了喜欢读艳体诗文的教授甲、在海滩上偷窥泳装美女的教授乙、意淫自己内侄女的教授丙、有虐待倾向的教授丁、认为女人是古怪生物的教授戊等人物,通过对这些知识分子扭曲的性心理的刻画,揭示了他们道德观的虚伪性,深刻地反思了当时知识分子畸形人格形成的原因。 《八骏图》的主人公达士,是个名作家,受聘出任青岛某大学暑期讲座教授。他每天一封信,不厌其详地给远方的未婚妻报告身边的琐事:教授甲在书桌上放着全家福照片,而蚊帐里却挂着半裸的美女广告画;教授乙认为一个人过独身生活洒脱、方便。而在海滩上散步时,却常常从女人一个脚印上拾起一枚闪放珍珠光泽的小小螺壳;丙自称是没有恋爱观的老人,但每当他提起美丽的内侄女时,脸上便放出奇异的表情;丁主张默默地爱一个少年,直等她过了四十岁人老珠黄,才去向她表白;戊是个婚后又离婚的人,对女子常有掩不住的愤慨。他觉得唯有庚教授像个正常人,正在与一个二十五岁的女子恋爱,然而这爱也有点捉摸不定。 达士认为,这七骏都有“病”,自认负有医治他们的道义。然而,这个以医治他人灵魂而自负的名作家,由于收到了庚教授情人写给他的一封你“舍得离开海吗”的怪信,便电告未婚妻,决定推迟了归期。
地位:代表了沈从文都市文化批判的最高成就
思想内容:讽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八位专家学者(甲、乙、丙、丁、戊、庚、辛、达士)
写作意图:对知识者的一个解剖,同时也是对于民族之病的一个诊察
叙事手法
《八骏图》运用了复杂的叙事手法。
作者调动多种叙述声音:人物自述、对话、描写
达士的书信恰似一个人物评价大纲
文湘西题材小说的艺术成就:
①描写边地的人情美、风俗美、景色美、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富有诗歌情调。
②表现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中传达出作者独特的生命感受,寄托他的个人理想。
③熔写实,记“梦”,象征于一炉,大大丰富了小说的抒情容量。
④体式丰富多样,语言细腻舒缓,具有散文化的特色。
沈从文小说的主题意蕴:
①沈从文的小说题材分为"湘西世界"与"都市人生"两部分,以《边城》与《八骏图》为代表;
②《边城》所展现的是田园牧歌式的人生形式,赞颂了自然、健康、优美的人性,作者的理想是为湘西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美德和新的活力;
③《八骏图》描写了知识者的几种病态人生,讽刺了他们不自然的人生形式;
④由《边城》与《八骏图》的对照,可见作家理想的人生观,即与都市里扭曲的人性对立的乡下人的理想人性。
曹禺
概述
作家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出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现代中国最杰出的的戏剧家,被称为 “中国的莎士比亚”。
《雷雨》(1933 年)的诞生,以及曹禺的《日出》、《原野》等问世,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话剧作品
《雷雨》(1933)、《日出》(1935)《原野》(仇虎,1936 )、《北京人》(1940)、《蜕变》(1940)、《家》(1942)、《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雷雨》(四幕剧)
主题思想
在一天时间两个舞台背景内集中表现出周、鲁两家三十年来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在一个雷雨之夜所发生的人物悲剧。
作者揭露了周朴园封建专制家庭的罪恶,鞭挞了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黑暗社会,批判了封建专制与虚伪道德
人物形象
周朴园:主要人物,带着封建胎记的资本家,专横、自私、阴险、冷酷、虚伪。悲剧的罪魁元凶。
繁 漪:本来出身名门、知书达理,后性格扭曲,抑郁乖戾,“雷雨一样的人物”
侍 萍:纯朴善良、顽强有骨气,是旧社会下层妇女
周萍:对周朴园性格描写的一个补充
艺术特色
结构: “回溯法”,结构凝练、情节紧凑、矛盾集中
语言: 丰富潜台词和充分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诗意”
《日出》(四幕剧)
内容简介: 学生出身的交际花陈白露住在大旅馆,靠银行家潘月亭的供养生活。童年和学生时代的好友方达生闻知她堕落了,从家乡跑来“感化”她,让她跟自己结婚并随自己回去。但对社会和生活都已失望的陈白露拒绝了他。此时同楼的孤女“小东西”为了逃避蹂躏闯到她的房间,她虽全力救助,但终于还是被黑帮头子金八手下的人卖到妓院里,不堪凌辱而死。潘月亭也被金八挤垮,银行倒闭。陈白露慑于黑暗之浓重,看不见出路,黯然自杀。方达生则表示要与黑暗势力抗争,迎着日出而去。 中心思想: 《日出》以抗战前的天津社会为背景,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中心人物,以陈白露住的某大旅馆(惠中饭店)华丽的休息室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翠喜的房间)为活动地点,写了黎明、黄昏、午夜、日出四幕,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恐慌影响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里,日出之前,代表腐朽势力的上层社会在黑暗中“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种种活动,和下层社会的悲惨生活。该剧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强烈的爱憎和迫切期待东方红日的心情。
主题思想:带着深厚的同情描写下层社会“不足者”的苦难,用近乎漫画的戏谑手法勾勒上层社会“有余者”的群丑图。
人物形象
陈白露:中心人物,美丽聪慧,将骄傲的心态化作嘲讽的笑挂在嘴角,又带有漂泊人特有的倦怠和厌恶。
潘月亭、方达生、黄省三、金八
结构特点
1.采用横断面的描写方法从多个侧面来表现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2.用诸多生活的片断来表达“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批判性主题。
3.采用辅助性手法,对戏剧结构起辅助作用“金八”
【名词解释】
①曹禺,以20世纪30年代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
②批判“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③“日出”是象征,寓意不公平不合理的黑暗社会应当被光明的社会所代替
④陈白露是剧中一个具有多重复杂性格的悲剧角色。
《北京人》(三幕剧)
《北京人》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初的北平。古老的曾家此时住着三代人,第一代人是已经死去夫人的垂死之人曾皓,第二代人曾皓的儿子曾文清,他的妻子曾思懿,一直在照顾曾老太爷的年近30岁的愫方,寄居在曾家的曾文清的妹妹曾文彩和她的丈夫江泰,第三代人曾文清年仅17岁的儿子曾霆和他18岁的妻子曾瑞贞,另外还有住在曾家的房客人类学教授袁任敢,他的女儿袁圆,他的同事长相和身材都极像远古时期原始人的”北京人“。 离开曾家多年的老仆人陈奶妈带着自己的孙子小柱子回到北京曾家探望自己的老主子,得到曾家第二代人曾家儿媳妇儿曾思懿假意的热情相待,一番交谈中讨债的人在曾家门外死死讨债,而曾家少奶奶却始终不肯给钱叫管家张顺将其赶走,张顺与陈奶妈一起骂着赶走了讨债人。一旁小柱子与曾霆,袁圆一起玩耍。八月节晚上曾家人请客所有人在家里吃饭,曾思懿谈到愫方的出嫁问题,主张愫方嫁给袁任敢,曾皓和曾文清则予以反对,此时讨债人又来到门口讨债,袁任敢和“北京人”用武力赶走了讨债人。瑞贞发现自己已经有了身孕,而自身早已厌倦了曾家的生活希望打胎与袁任敢一行一起离开曾家,愫方劝其不要打胎,而瑞贞却心意已决。一方曾霆并不认可父母包办的婚姻而喜欢上了袁园,无奈袁圆淘气没有表示。江泰责怪曾家人没心没肺喝醉酒无意将曾皓打伤,曾皓昏死住进医院,回来后刚好自己生日当天,邻家杜家向曾家讨债,提出条件要么交钱要么交出曾家房子要么交出曾皓年年上漆的棺材,曾少夫人认为父亲有钱,自己不愿出钱还债,提出交出棺材。江泰提出自己去找自己的朋友公安局局长,结果在大家的期待中江泰出走,交棺材的时刻已到,江泰却烂醉出现,唯一的希望破灭,曾皓在无助痛苦的呐喊中杜家人抬走了棺材,大少爷曾文清吞下鸦片断气而亡,曾霆写下了和瑞贞的离婚协议,愫方最终决定与瑞贞一起离开曾家,在劝好曾皓休息之后,愫方和瑞贞踏上了离开的汽车。
主题思想:腐朽的封建家庭的崩溃
人物形象
曾文清:曾家长子,清俊飘逸,淳厚聪颖。失望、悲哀、沉郁,“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
愫 方:富有传统美德,忧伤而坚韧
曾思懿[yì]:阴险泼辣、笑里藏刀、自私自利的
曾皓
长子:曾文清
老婆:曾思懿(猜疑、勾心斗角)
喜欢:愫芳(照顾曾皓)
女儿:曾文彩
丈夫:江泰(游手好闲、发牢骚)
主题思想
1.展示腐朽封建家庭没落崩溃的命运
老一代的曾皓整日哀叹子孙不孝,自己迷恋着楠木棺材,第二代的长子曾文清文雅清俊却懦弱无能,长媳曾思懿将全部心思用于勾心斗角上,女婿江泰留学归来却整日空发牢骚,这些人都没有前途。
2.揭示了只有走出封建家庭才有生路的主题
愫方是作者用心灵塑造的富有光彩的女性形象,她寄人篱下,深切感受到曾公馆的残酷,曾文清的疲惫返家轰毁了她的诗意幻想,她决意出走、寻找光明。
3.奇托作者对光明的向往。
以杜家的“暴发”对照曾家的衰败,以袁家的生机对照曾家的精神没落,最后愫方芳觉悟,与冲破无爱婚姻的曾家第三代瑞贞在“北京人"的帮助下一同出走
艺术成就
①在人物塑造上,着力描写了曾文清与愫方这两个悲剧人物的内心冲突和不同命运,通过与曾思懿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
②在艺术风格上,借鉴了契诃夫的戏剧美学。
③在艺术手法上,虚实结合、对照、象征等手法。以棺材为象征,表达封建阶级早晚要进棺材的寓意。
④在历史观照和文化批判这一层面上,剧作家于悲悯之外,又有了几分嘲讽,戏剧则由悲剧转向喜剧。
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贡献
1.曹禺是现代中国最杰出的剧作家。《雷雨》、《日出》、《原野》等优秀剧作的相继问世,标志了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2.剧作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超越了当时剧坛流行的简单化、概念化的模式;
3.剧作具有强烈的戏剧性,戏剧冲突扣人心弦,内在情感跌宕起伏;
4.重视锤炼戏剧语言,人物的台词个性化,并随着剧情、性格的发展而变化。主
语言风格
1.戏剧台词都是发自剧中人的内心深处,带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并随着剧情性格的发展而变化;
2.戏剧语言准确生动地表现出剧中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内心情感,具有丰富的潜台词;
3.戏剧语言富有诗意。
小说
左翼作家群
主要作家:张天翼、丁玲、叶紫、吴组缃、沙丁、艾芜
风格:怀着满腔的革命热情,以文学为革命呐喊,热衷表现“革命加恋爱”主题,但是缺少真切生活实感,公式化、概念化,表现了初期革命文学的不成熟
作家作品
蒋光慈:《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丽莎的哀怨》、《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
洪灵菲:《流亡》、《在洪流中》、《大海》
华汉:《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革命的浪漫蒂克”
柔石:中篇《二月》、短篇《人鬼和他的妻的故事》《为奴隶的母亲》(典妻)
胡也频:中篇《到莫斯科去》、长篇《光明在我们前面》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田家冲》、《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艾芜:第一部小说集《南行记》
萧红:《生死场》(鲁迅: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丁玲
作者简介:丁玲,原名蒋伟(玮)、蒋冰之,湖南临澧人。(昨天文小 姐,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
作品
1927年大革命前后:《梦珂》(处女作)、《莎菲女士的日记》
1930年参加”左联“前后:《韦护》、《一九三〇年春上海》、《田家冲》、《水》、《法网》、《奔》,长篇小说《母亲》
1936年,在陕北:《我在霞村的时候》(贞贞)《在医院中》(反对专制、愚昧等小生产习气)《十八个》《一个未出膛的枪弹》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在1941年创作的一部抗日文学作品,文本讲述了一个解放区乡村青年女子贞贞,在遭受日寇奸污后忍受着灵魂与肉体的折磨为抗日做着地下工作却遭到乡亲们的唾弃,最后选择了出走开始新的生活的故事
1946年,解放战争: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土改农村生活复杂性)
女性题材
女性的“自叙传、血泪书和忏悔录”,如《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 《在医院中》。
政治题材
知识分子题材:《韦护》、《一九三〇年春上海》
工农斗 争题材:《田家冲》、《水》
土改题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莎菲形象
①莎菲是个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女性,执拗地寻求人生的意义却又找不到出路;鄙视世俗,又不时徘徊于声色边缘;重感情,更爱幻想与狂想。
②莎菲的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动荡时代知识青年的反抗而带着病态的性格。她的苦闷,是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的激进青年在革命低潮中陷入苦闷彷徨的真实写照,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容。
张天翼
作家简介:张天翼,原名张元定。1929鲁迅主编《奔流》杂志发表《三天半的梦》
作品风格
早期:《包氏父子》、《野猪肠子的悲哀》、 《从空虚到充实》
小市民的灰色人生与部分知识分子的庸俗、虚伪,以及矛盾可笑的心理状态
后期:《清明时节》《华威先生》(代表作)
《华威先生》: 华威先生是国民党在文化界的卑鄙、腐朽、骄横的反动人物,他担任着难民救济会、通俗文艺研究会、全省文化界抗敌总会等十来个委员的空衔。一个战时保婴会没有找他,使他大吃一惊,他用恫吓威胁的手段,终于达到目的,又做了战时保婴会的委员,他不做抗日工作,却整天忙于酒肉应酬,拉拢关系,进行着卑鄙无耻的反动活动。他去参加开会,总是迟到、早退。在开会时,他借口还要去参加另外的会,随时打断主席的报告,自已站起来就讲话,他的话都是:内容贫乏、重复罗嗦,叫人厌烦的空洞说教。 有一次,他讲演没有人听,派了两个青年去拖几个人来听,结果连被派去拖人的人也一去不复返了,使得华威先生大发雷霆。后来,他质问那两个青年,两个青年毫不惧怕地顶撞了他。华威先生气得浑身发抖,吹胡子瞪眼睛地大骂“浑蛋”,并且恫吓他们要小心。可是真正抗日的人民跨过他,象跨过绊脚石一样,继续去做抗日工作。
艺术特色:富有喜剧色彩和讽刺性
《华威先生》中的主人公形象
1.小说的主人公华威先生是一个不学无术、庸俗浅薄而又自命不凡、刚愎自用,有着极强的权利欲和统治欲的国民党文化官僚。
2.他每天乘着黄包车东奔西跑,忙于出席各种会议,插足各种抗日活动。他并不是真正地为了抗日,其实质是要人们“认定一个领导中心”,把一个党派的狭隘利益和个人私利凌驾于抗日工作之上。
3.华威先生是张天翼贡献给中国现代人物画廊的一个独特典型,社会政治现象和人物类型有力的揭露和概括,表现出巨大的历史预见性。
小说思想
1.早期小说集中描写小市民的灰色人生与部分知识分子的庸俗。以诙谐辛辣的笔调剖析他们的灵魂,鞭挞他们的弱点。
2.随着作者政治视野的日益开阔,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主题开始在其小说中逐步强化。54主
青年作家
沙汀:《法律外的航线》、《丁跛公》、《代理县长》、《在祠堂里》
艾芜:《南行记》
吴组缃:《西柳集》、《樊家铺》
叶紫:短篇《丰收》(云普叔)、《火》、《电网外》,中篇《星》
叶紫
《丰收》
题材:“丰收成灾”(茅盾《春蚕》、叶绍钧《多收了三五斗》)
主题:揭示出农民苦难的社会原因,指出通过阶级斗争争取解放的 根本途径
人物形象
云普叔:可以战胜天灾,无法战胜阶级压迫
立秋:新一代农民的典型代表
主题思想
1.大部分小说都是真实表现大革命失败前后洞庭湖畔农民的生活和斗争。
2.在“左联”和20世纪30年代众多的农村小说中,叶紫以能揭露农村阶级压迫的尖锐性著称。
艺术特色
1.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残酷的斗争生活使得小说产生了悲壮沉雄的美学风格
2.结构明晰、笔触阔大、蕴涵着激越的时代风雨。
吴组湘
代表作品
《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箓(lù)竹山房》
《樊家铺》农民狗子卷入抢劫案,关进县牢。县衙里的班副王七爷与狗子有关系,说花点钱通融通融就可放出来。狗子妻线子去找母亲借钱,其母正做“会首”,得到了一大笔钱,却说没钱。线子发现了母亲的钱,和母亲发生争抢,在争抢中打死了母亲。
主题思想
1.批判封建礼教及旧的思想传统,表达对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箓竹山房》
2.农村的破产与凋敝,表现农民的苦难命运和对地主阶级的批判、憎恶与嘲讽。《樊家铺》
艺术特色
①善于表现尖锐的性格冲突并在这种冲突中进一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②以心理剖析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③对故事的情节结构的精巧安排。细致的景物描写以及精警有力的对话和叙事语言。
东北作家群
①指“九•一八”事变后流亡至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群东北作家,他们创作了一批反映东北人民生活与斗争的文学作品。
②主要作家作品有萧军《八月的乡村》、萧红《生死场》等。
京派作家群
①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文学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滞留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当时亦称“北方作家”派。
②侧重表现人性的丰富乃至美好,展示乡风民俗的和谐,作品大都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宁静幽闲的意境之美
③主要有沈从文、废名(冯文炳)、老向、师陀和萧乾等人。
新感觉派
1.又称为“心理分析派”
2.30年代以《无轨电车》和《现代》等杂志为主要阵地从事小说创作的一批作家,
3.主要作家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和“鬼才”
施蛰存:成名小说集《上元灯》,真正体现“新感觉派”特点的小说集是《梅雨之夕》
独立作家
叶绍钧、王鲁彦、王统照、许地山、李劼人
1、叶绍钧:《倪焕之》茅盾誉为“扛鼎之作”;
2、李劼人:《死水微澜》、《大波》、《暴风雨前》
台湾小说创作
杰出代表:杨逵
主要作品:小说《送报夫》
风格:小说中有强烈的民族意识、阶级意识。
诗歌
概述
总体特点:由于诗人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道德不同而形成了不同诗歌流派。
三大潮流:政治抒情诗、唯美诗歌、乡土诗歌。
政治抒情诗
后期创造社:郭沫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诗集《恢复》,歌唱革命斗争)
太阳社:蒋光慈、钱杏邨、冯宪章、殷夫等;
殷夫
《别了,哥哥》、《血字》、《议决》、《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诗集》
“红色鼓动诗“:《孩儿塔》
蒲风:“中国诗歌会”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中国诗歌会
以大众化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1932年9月,在“左联”的领导下,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诗歌会”
1933年创办了《新诗歌》旬刊,蒲风是“中国诗歌会”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唯美诗歌
为艺术而艺术,表现自我,创作倾向远离时代与人民
新月派:徐志摩、陈梦家、饶孟侃、林徽因、方玮德、卞之琳等人
现代派: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金克木、林庚、徐迟、卞之琳、李白凤等。
乡土诗歌
技巧与政治并重,反映农村题材。
臧克家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泥土诗人”;
艾青,田间《中国农村的故事》。
唯美诗歌—戴望舒
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 人。“现代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主要作品: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代表作:《雨巷》——“雨巷诗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 一个新的纪元”(叶绍钧)
艺术特点
1.注重表现诗人所敏锐感受到的或朦胧或明朗的“诗情”
2.长于情绪的细腻体味而淡于激情的直接抒发。将主观情感外化为意象,把抽象的情绪感觉化。
第一时期
3.摆脱外在形式的束缚,采取散文化的自由表达方式
4.侧重借鉴并娴熟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象征、隐喻、通感、 移情等表现手法
第二时期
5.思想内涵更加具有社会性,诗风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狱中题壁》。
第三时期
抗战爆发后戴望舒诗风的变化
1.戴望舒早期诗作,多抒写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失望、感伤的情绪。
2.抗战后的诗收入《灾难的岁月》,《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作品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与民族气节。
3.诗风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
4.诗歌的思想内涵更加具有社会性,情绪激昂,风格自然、明朗,写实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乡土诗歌—臧克家
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求学期间曾得到著名诗人闻一多的指导
主要作品:成名作和代表作《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自己的写照》
思想特征:“坚忍主义”的人生态度,切实、冷静又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
主要内容:描写农村的生活面貌以及农民的苦难命运。
艺术特点
30 年代:农村的生活面貌及农民的苦难命运。“农民诗人”、“乡土诗人”
凝练集中,篇幅简短,却有很大容量(《老马》8 行,66 个 字)。讲求意境,非常注重文字的推敲和提炼。
散文
概况
30 年代散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专门的散文刊物相继刊行:如《论语》《人间世》《新语林》《太白》《水星》《芒种》《杂文》《宇宙》等。
大型文学专刊较大篇幅开辟散文随笔专栏:《文学》、《现代》、《文丛》、《作家》、《光明》等
多种文体并行:议论性散文、报告文学、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游记散文等。
议论性散文
鲁迅(杂文);瞿秋白; 徐懋(mao)庸:《不惊人集》《打杂集》 唐弢(tao):《推背集》《海天集》
报告文学
阿英《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最早一篇标明报告文学的结集; 夏衍:《包身工》——1936,“在中国报告文学上开创了的新纪录”; 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抒情性散文
何其芳:抒情散文集《画梦录》(年轻人孤独寂寞情绪) 丽尼:散文集《黄昏之献》、《鹰之歌》、《白夜》
叙事性散文
李广田: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 陆蠡:散文集《海星》《竹刀》
哲理性散文
丰子恺:散文集《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深受佛学和古典文学的影)
戏剧
概况
1929 年 11 月,沈端先、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等在上海共同发起组建上海艺术剧社,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新兴戏剧”,即“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
1930 年成立的“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洪深“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30 年代中期,由于民族矛盾上升,左翼戏剧家提出“国防戏剧”。 夏衍:《赛金花》曾被称为“国防戏剧的力作”,《都会的一角》 田汉:《回春之曲》;洪深:《走私》、《咸鱼主义》;于伶:《汉奸的子孙》 章泯:《我们的故乡》;崔嵬:(改编)《放下你的鞭 子》
洪深的“农村三部曲”
1.洪深于1929年起参加左翼文艺运动:受左翼文学影响,1930年至l932年间相继创作了《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合称“农村三部曲”。这是现代话剧史上首次较全面地表现农村生活和农民抗争的戏剧作品。
2.《五奎桥》反映在灾难中求生的农民与乡绅的尖锐冲突; 《香稻米》描写“谷贱伤民”、“丰收成灾”导致农民破产; 《青龙潭》表现农民在经济衰败中挣扎的愚昧和迷信
3.左翼思潮影响,写出了“乡下人真反了”的时代性和合理性,并描写了这一矛盾冲突的激化和结局。
“农民戏剧实验”—熊佛西
有“南田(汉)北熊”之说;《屠户》、《牛》、《过渡》
“农民戏剧实验”
1.l932年至1936年间熊佛西到河北定县从事长达五年的农民戏剧的研究和实验。
2.创作了反映农民生活的戏剧《屠户》、《牛》、《过渡》等。
3.积极培养农民演员,建立适应农民戏剧要求的剧场。
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作家多:剧作家大量涌现,戏剧创作水平大幅度提高。
贴现实: 戏剧与现实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
主现实: 现实主义戏剧的主流地位开始确立,现代派戏剧思潮的影响逐 渐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