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目的和制度
专升本教育学的教育目的和制度,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编辑于2021-03-23 21:03:47教育目的和制度
教育目的
概念
教育目的
广义
期望(国家 社会教育机构 家长 教师)
狭义
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培养什么养的人
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规格标准的人 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的方面的要求
针对教育活动 特征
质的规定性
社会性和时代性
教育方针
国家对教育工作总方针 总指导 总方向
内容
教育的性质及服务方向
教育目的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确立依据
社会➕人➕问题本身
1⃣️、确立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关于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
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机器大工业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意义/作用
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作用/功能
导向作用
指明方向
激励作用
努力
调控作用
调节控制
评价作用
选择作用
层次结构
国家
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
培养目标
同中有异 重点突出 特点鲜明
教师
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于培养目标
普遍与特殊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之间
具体与抽象
确立理论
个人本位论
特点
发展人的本性
挖掘人的潜能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
孟禄特浮夸 陪赫勒两马
孟子
卢梭
萨特
福禄贝尔
夸美纽斯
裴斯泰洛齐
奈勒
马斯洛
马利坦
社会本位论
特点
个人发展有懒于社会发展
集体
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使受教育者社会化
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
代表人物
涂涂寻找有孔的拖把特开心
涂尔干
荀子
孔德
巴格莱
纳托普
赫尔巴特
凯兴斯泰纳
其他本位论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文化本位论
狄尔泰
斯普朗格
生活本位论
斯宾塞
教育论
为了让人类得到更好的生活
我国教育目的
文件
1957年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198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教育目的
1985年
四有两爱两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6年
首次将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义务教育法
2001年
邓小平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江泽民 三个代表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基本精神/实质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行
坚持全面发展
培养个性发展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全面发展教育/五育
五育
德育
灵魂
保持方向和保障动力
智育
发展智力
认识基础
体育
增强学生体质
物质基础
美育
健康的审美观念
感受美 鉴赏美 创造美的能力
艺术美 自然美 社会美 科学美
形式教育 艺术教育 理想教育
形象性 愉悦性 自由性
劳动技术教育
具体运用和实施
五育之间的关系
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不平衡
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五育之间有内在联系
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
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素质教育
三要义
面向全体
全面提高
终极目标
主动发展
灵魂
基本任务
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
社会活动
内涵(概念)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重点的教育
措施
教师
改变教育观念
转变学生观
国家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建立素质教育保障机制
学校
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的最高表现/核心
含义
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三方面要求
创新人格 创新思维 创新技能
基本属性
普遍性 综合性 革命性
问题以及如何解决
问题
片面追求升学率
注重个别学生 忽视全体学生
应试教育的倾向
注重个别发展 忽视全面发展
解决
国家
建立灵活开放的教育体制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
高考制度改革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社会
资源均衡
学校
端正思想 明确教育目的
贯彻要求
端正教育思想 明确教育目的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深化教育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
义务教育
1986
普及性 义务性 强制性
教育制度
概念
广义 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 学校教育制度
学制
任务 性质 要求 入学条件 修业年限
学校结构 学校类别 学校级别
确立依据
生产力影响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状况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人口发展状况
我国学制的历史发展与国外学制的影响
学制类型
单轨
美国
双轨
西欧
分支型学制
苏联和我国
学制发展
形式上
前制度化
制度化
非制度化
趋势上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的淡化
当前改革内容
加强基础教育 落实义务教育
调整中等教育的结构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重视成人教育 发展终身教育
学制沿革
旧中国
壬颁布 癸实施 资本丑男女 长期戌美国
壬寅学制
1902
第一个提出的
钦定学堂章程
癸卯学制
1903
第一个实施
奏定学堂章程
封建母胎出来
男女不同校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
第一个资本主义的
壬戌学制
1922
六三三 新学制
新中国
1958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 三结合 六并举
199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两基 两全 两重
现阶段
层次
幼儿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类别
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成人教育 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