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上肢、骨关节损伤
关于上肢、骨关节损伤思维导图,锁骨、肱骨外科颈(肱骨近端)、肱骨课上、尺桡骨、桡骨下端骨折的病因、分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原则。 关节脱位的定义和命名;肩、肘、桡骨头脱位的病因、分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原则。
编辑于2023-11-06 16:39:35上肢、骨关节损伤
大体
解剖
上肢骨共64块,每侧32块
上肢带骨
锁骨1
肩胛骨1
自由上肢骨
上臂骨
肱骨1
尺骨1
前臂骨
桡骨1
手骨
腕骨8
掌骨5
指骨14
特点
解剖特点
上肢灵活
病理特点
易骨折,骨折出现功能障碍并发症较多
诊治小结
锁骨
锁骨脱位
骨折特点
Ⅰ型(中1/3骨折) 占80%,最常见
近折端(内侧)
向上.后移位
远折端(外侧)
向前.下移位,并有重叠移位
Ⅱ型(外1/3骨折) 约占15%
近端则向上移位
远端向下移位
移位程度较大者,应怀疑喙锁韧带损伤
表现
头向患侧偏斜,患侧肩部下沉,患侧上肢活动障碍
治疗
非手术治疗
儿童的青枝骨折,成人的无移位骨折
三角巾悬吊患肢3〜6周
大部分有移位骨折
手法复位后,横8字绷带或石膏绷带固定3〜6周
手术治疗
(1.不能耐受外固定
(2.复位后再移位,影响外观
(3.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4.开放性骨折
(5.陈旧性骨折不愈合
(6.锁骨外端骨折,合并喙锁韧带断裂
肩关节
肱盂关节脱位
最常见关节脱位
前脱位常见
肘关节最常见后脱位
表现
Dugas征
即将病侧肘部紧贴胸壁时,手掌搭不到健侧肩部,或手掌搭在健侧肩部时,肘部无法贴近胸壁
方肩畸形
关节弹性固定伴关节囊空虚
治疗
手法复位+外固定
麻醉下Hippocrates法复位(局麻下闭合复位),石膏托固定并用三角巾悬吊固定3周,固定期间活动患手及腕关节
固定位置:内收.内旋,屈曲90度
肱骨
外科颈骨折 (最常见)
表现
多见于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易骨折)
治疗
1.无移位、情况差不能手术
单纯三角巾悬吊
2.外展和内收都有移位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3.有移位但是固定失败,情况好可耐受手术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肱骨干骨折
骨折特点
上1/3骨折
近折端
向内前移位
远折端
向外,向近端移位
下1/3骨折
近折端
向前.外移位
远折端
向近端移位
表现
损伤血管神经
中上段
肌皮神经
屈肘无力以及前臂外侧部分皮肤感觉减弱
中下段
桡神经
垂腕、垂指、垂拇畸形,前臂旋后障碍,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
治疗
轻者
手法复位+外固定
重者
切开复位+内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
骨折特点
屈曲型
近折端向后下移位
远折端向前上移位
骨折线呈由前上斜向后下的斜形骨折
伸直型
近折端向前下移位
远折端向后上移位
骨折线呈由前下斜向后上的斜形骨折
表现
儿童常见
儿童掌撑地,肱骨髁上骨折
老人掌撑地,桡骨远端骨折
最易血管神经损伤
桡神经
垂腕、垂指、垂拇畸形,前臂旋后障碍,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
尺神经
骨间肌、拇收肌和3、4蚓状肌等麻痹,可出现爪形手畸形、手指内收、外展障碍(夹纸试验阳性)和Froment征等表现
正中神经
前臂旋前障碍,屈腕无力,拇、示指和中指屈曲障碍,拇指对掌功能障碍, “猿手”(鱼际肌萎缩,手掌平坦)畸形等
肱动脉
肌肉缺血性痉挛(5p症)
晚期可见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时,桡侧或尺侧移位未得到纠正,或合并了骨骺损伤,骨折愈合后,可出现肘内、外翻畸形
内翻多于外翻
治疗
轻者
手法复位+外固定
重者
切开复位+内固定
肘关节脱位
表现
常见后脱位
肘后三角关系改变
桡骨
尺骨、桡骨骨折
尺骨上1/3骨干骨折可合并桡骨小头脱位
孟氏(Monteggia)骨折
桡骨干下1/3骨折合并尺骨小头脱位
盖氏(Galeazi)骨折
桡骨头半脱位
表现
5岁以下儿童+牵拉史+前臂半屈旋前位,肘部压痛
治疗
术者一手握住患儿腕部,另一手托住肘部,以拇指压在桡骨头部位, 屈肘90度,前臂旋后、旋前,反复数次,并用拇指轻轻推压桡骨头即可复位
复位时无需麻醉,复位后不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
老人常见
伸直型骨折 Colles骨折
骨折特点
侧面呈“银叉”畸形
正面呈“枪刺样”畸形
治疗
手法复位+复位后屈腕尺偏固定
屈曲型骨折 Smith/反Colles骨折
骨折特点
典型移位(近折端向背侧移位,远折端向掌侧、桡侧移位)
治疗
主要采用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固定。复位手法与伸直型骨折相反,基本原则相同
复位后若极不稳定,外固定不能维持复位者,行切开复位,钢板或钢针内固定
Barton骨折
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伴腕关节脱位
骨折特点
Colles骨折+腕关节脱位(骨折线通过关节面)
Smith骨折+腕关节脱位(骨折线通过关节面)
治疗
首先采用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外固定方法治疗
复位后很不稳定者,可切开复位、钢针内固定
④
前臂(肘关节、桡骨、尺骨)骨折
解剖与功能
肘关节
解剖
关节囊
在前、后分别附着于冠状突窝上缘和鹰嘴窝上缘, 在两侧附着于内、外上髁下方和半月切迹的两侧, 在外侧还附着于环状韧带
前、后关节囊薄弱,不是维持关节稳定的主要结构,分别由肱二头肌腱和肱三头肌腱加强
肱骨远端/下端
有两个关节面
肱骨滑车和肱骨小头
关节面上方有三个凹陷
前侧为冠状窝和桡窝
屈肘时容纳冠突和桡骨头
后侧为鹰嘴窝
伸肘时容纳鹰嘴
比冠状突窝深,使完全伸肘成为可能并可轻度过伸
小头外侧和滑车内侧各有一突起
外上髁
为前臂伸肌总腱的起始部
内上髁
内上髁后方的浅沟称尺神经沟,尺神经由此经过
桡骨上端
较小呈圆柱形
桡骨头/桡骨近端
桡骨上端的膨大结构
完全位于关节囊内
周缘有关节面,叫桡骨环状关节面
与尺骨的桡切迹相关节
上面有一凹关节面,叫桡骨头凹
与肱骨头相关节
桡骨颈
桡骨头下方略细结构
颈的内下侧有突起的桡骨粗隆
是肱二头肌的止点
尺骨上端
上端粗大,前面有一半圆形深凹,称滑车切迹
前下方的突起为冠突
外侧面有一关节面,称为桡骨切迹
前下方有一粗糙隆起,叫做尺骨粗隆
后上方的突起为鹰嘴
三组韧带
尺侧副韧带
是肘内侧最重要的稳定结构
呈扇形,起于内上髁,分为三束
前束止于冠状突内侧缘,为坚强的圆形束,伸肘时紧张
后束止于鹰嘴内侧,较薄弱,屈肘时紧张
中束止于冠状突与鹰嘴之间的骨嵴上
桡侧副韧带
起于外上髁,呈扇形,分为三束
前束在前方加强环状韧带的前部
中束在后方加强环状韧带的后部
后束止于尺骨上端的鹰嘴突,加强了后关节囊
桡骨环状韧带
围绕桡骨头附着于尺骨上端桡骨切迹的前后缘,构成一个纤维骨环,可防止桡骨头脱位
三个关节
肱尺关节
由肱骨滑车和尺骨滑车切迹构成,尺骨滑车切迹包裹桡骨滑车约190度
使肘关节成为人体内最受限制的关节之一,并在很大程度上赋予其具有良好的内在稳定性
肱桡关节
由肱骨小头和桡骨关节凹构成
桡尺近侧关节
由桡骨环状关节面和尺骨桡切迹构成
轴后三角
肘关节屈曲呈直角时,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3点构成等腰三角形
功能
主要完成屈伸活动及轻度的尺偏、桡偏活动
伸直(成人0度/儿童可过伸到10-15度)、屈曲(0~140度/150度)
屈曲肘部,竖起拇指,旋转前臂:旋前(75-80度)、旋后(80-85度)
桡、尺骨
尺骨
位置
位于前臂内侧
结构
两端一体
上端
上端粗大,前面有一半圆形深凹,称滑车切迹
与肱骨滑车相关节
前下方的突起为冠突
外侧面有一关节面,称为桡骨切迹
前下方有一粗糙隆起,叫做尺骨粗隆
后上方的突起为鹰嘴
后面从鹰嘴到茎突全长位于前臂后面内侧皮下。 其中鹰嘴在屈肘时明显,茎突在前臂旋前时更明显
尺骨体
呈三棱柱形,有三个面和三个缘
其中外侧缘较锐利,叫骨间缘
下端/尺骨头
尺骨头的内侧面有一向下锥状突起,叫尺骨茎突
下面光滑,借三角形的关节盘与腕骨分隔
桡骨
位置
位于前臂外侧
两端一体
上端
较小呈圆柱形
桡骨头/桡骨近端
桡骨上端的膨大结构
完全位于关节囊内
桡骨颈
桡骨头及颈位于肘关节囊内,没有韧带、肌键附着
稳定性较差
桡骨头下方略细结构
颈的内下侧有突起的桡骨粗隆
是肱二头肌的止点
桡骨体
呈三棱柱形
内侧缘为薄锐的骨间缘/峰,与尺骨的骨间缘相对
外侧面中点的粗糙面为旋前圆肌粗隆
下端
前凹后凸,外侧向下突出,称茎突
特点
尺桡骨之间 由坚韧的骨间膜相连
骨间膜是一坚韧的纤维组织,附着于桡、尺骨间嵴,纤维走向由桡骨斜下尺骨
前臂处于中立位时,骨间膜最紧张,处于旋转位时较松弛
暴力可由骨间膜传导到另一骨干,引起不同平面的双骨折,或发生一侧骨干骨折,另一骨的上端或下端脱位
桡骨骨折平面高于尺骨骨折
由于尺骨和桡骨均有一定的弯曲幅度
尺、桡骨之间的宽度不一致,最宽处为1.5~2.0cm
尺.桡骨干有多个肌肉附着,起、止部位分布分散
当骨折时,由于肌肉的牵拉,常导致复杂的移位,使复位十分困难
连接
桡尺骨与肱骨
肱尺关节
由尺骨近端的鹰嘴窝与肱骨滑车构成
肱桡关节
桡骨头上面有一凹关节面,叫桡骨头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
桡骨与尺骨
上、下尺桡关节,构成前臂旋转活动的解剖学基础
前臂近端
上尺桡/尺桡近侧关节
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切迹相关节
前臂远端
下尺桡/尺桡远侧关节
桡骨茎突尺侧(尺切迹)与尺骨小头桡侧构成
桡尺骨与腕骨
腕关节
桡骨远端膨大,与尺骨小头、近侧列腕骨形成
肘关节脱位
发生率仅次于肩关节
病理
病因
外伤常见
分类
肘关节半伸直位时跌倒,手掌着地
后脱位(最常见)
暴力传递至尺、桡骨上端,尺骨鹰嘴突处产生杠杆作用,使尺、桡骨近端脱向肱骨远端的后方。肘关节前关节囊撕裂,及副韧带损伤。重度后移,可有正中神经与尺神经牵拉损伤
肘关节处于内翻或外翻位时遭受暴力
尺侧/外或桡侧/内脱位
肘关节处于屈曲位时,肘后方遭受暴力
前脱位
诊断
外伤史
临床表现
症状
肘部疼痛、肿胀、活动障碍
体征
视
患者以健手托住患侧前臂,肘关节处于半伸直位,患处肿胀
触
肘后空虚感,可摸到凹陷处, 肘后三角关系完全破坏,失去正常关系
动
被动运动时肘部不能伸直
鉴别肩关节
注
侧方脱位
可合并尺骨冠突骨折,前脱位可有尺骨鹰嘴骨折
可合并神经损伤,应检查手部感觉、运动功能
X线
正、侧位可见肘关节脱位的移位情况,有无合并骨折
治疗
手法复位
麻醉
可以采用单人复位法2%普鲁卡因或1%利多卡因10ml肘关节内麻醉或臂丛麻醉
复位
术者站在病人的前面,提起病人的患肢,环抱术者的腰部,使肘关节置于半屈曲位以一手握住病人腕部,沿前臂纵轴作持续牵引,另一拇指压住尺骨鹰嘴突,亦沿前臂纵轴方向作持续推挤动作直至复位
也可用双手握住上臂下段,八个手指在前方,两个拇指压在尺骨鹰嘴突上,肘关节处于半屈曲位,拇指用力方向为前臂的纵轴,其他八指则将肱骨远端推向后方
成功的标志
关节恢复正常活动,肘后三角关系恢复正常
固定
用长臂石膏托或支具固定肘关节于屈曲90度,再用三角巾悬吊胸前2~3周后可进行肘关节屈伸锻炼,以防止肘关节僵硬
手术治疗
肘关节在功能锻炼时,如屈曲位超过30度,有明显肘关节不稳或脱位趋势时
手术重建肘关节韧带
桡骨头半脱位(牵拉肘)
病理
病因
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
病机
小孩桡骨头发育不全,肌力薄弱,环状韧带松弛
当腕、手被向上提拉、旋转时,肘关节囊内负压增加,使薄弱的环状初带或部分关节囊嵌入肱骨小头与桡骨头之间,取消牵拉力以后,桡骨头不能回到正常解剖位置,而是向桡侧移位,形成桡骨头半脱位
绝大多数情况下,桡骨头发生向桡侧的半脱位,完全脱位很少发生,向前方脱位更为少见
诊断
病史
儿童的手、腕有被动向上牵拉受伤的病史
临床表现
病儿感肘部疼痛,活动受限
小儿哭泣,拒绝使用患肢及触摸
前臂处于半屈位及旋前位,肘部外侧有压痛
注
X线阴性
X线平片常不能发现桡骨头脱位
治疗
手法复位(不麻醉)
操作
术者一手握住小儿腕部,另一手托住肘部,以拇指压在桡骨头部位,肘关节屈曲至90度,作轻柔的前臂旋后、旋前活动,反复数次,并用拇指轻轻推压桡骨头即可复位
复位成功的标志
有轻微的弹响声,肘关节旋转、屈伸活动正常
注
复位后不必固定,但须告诫家长不可再暴力牵拉,以免复发
前臂双骨折(尺骨、桡骨骨折)
病理
病因
直接暴力
多由于重物打击、机器或车轮的直接压榨,或刀砍伤
同一平面的横形或粉碎性骨折
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包括肌、肌腱断裂,神经血管损伤等
间接暴力
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通过腕关节向上传导,由于桡骨负重多于尺骨,暴力作用首先使桡骨骨折,若残余暴力比较强大,则通过骨间膜向内下方传导,引起低位尺骨骨折
先桡骨再尺骨
多斜形骨折
扭转暴力
跌倒时手掌着地,同时前臂发生旋转,导致不同平面的尺桡骨螺旋形骨折或斜形骨折
多为高位尺骨骨折和低位桡骨骨折
诊断
临床表现
受伤后,前臂出现疼痛、肿胀、畸形及功能障碍
有骨摩擦音及假关节活动。骨传导音减弱或消失
X线拍片
检查肘关节、腕关节,可发现骨折的准确部位、骨折类型及移位方向,以及是否合并有桡骨头脱位或尺骨小头脱位
尺骨上1/3骨干骨折可合并桡骨小头脱位
孟氏(Monteggia)骨折
桡骨干下1/3骨折合并尺骨小头脱位
盖氏(Galeazi)骨折
治疗
复位+固定
手法复位 外固定
目的
良好的对位、对线
防止畸形和旋转
尺、桡骨骨干双骨折可发生多种移位,如重叠、成角、旋转及侧方移位等。若治疗不当可发生尺、桡骨交叉愈合,影响旋转功能
操作
麻醉后,仰卧位
沿前臂纵轴向远端牵引,肘部向上作反牵引
牵引位置以 骨折线部位而定
旋前圆肌止点以上
移位
近折端呈屈曲、旋后位
旋后肌.肱二头肌牵拉
远折端呈旋前位
旋前圆肌、旋前方肌牵拉
牵引位置
此时应在略有屈肘、旋后位牵引
旋前圆肌止点以下
移位
近折端呈中立位或略旋前
因旋后肌和旋前圆肌力量平衡
远折端呈旋前位
旋前方肌牵拉
牵引位置
应在略旋后位牵引
充分持续牵引,取消旋转、短缩及成角移位后,术者用双手拇指与其余手指在尺桡骨间用力挤压,使骨间膜分开,紧张的骨间膜牵动骨折端复位
要时再以折顶、反折手法使其复位
手法复位成功后,用上肢前、后石膏夹板固定。 待肿胀消退后改为上肢管型石膏固定
一般8~12周可达到骨性愈合
注意
(1)在双骨折中,若其中一骨干骨折线为横形稳定骨折,另一骨干为斜形或螺旋形的不稳定骨折时
先复位稳定的骨折,通过骨间膜的联系,再复位不稳定的骨折则较容易
(2)若尺、桡骨骨折均为不稳定型
在上1/3的骨折,先复位尺骨
在中段的骨折,一般先复位尺骨
尺骨位置表浅,肌附着较少,移位多不严重,手法复位相对较为容易
在下1/3的骨折先复位桡骨
(3)在X线平片上发现斜形骨折的斜面呈背向靠拢,应认为是远折端有旋转
先按导致旋转移位的反方向使其纠正,再进行骨折端的复位
切开复位 内固定
指征
①手法复位失败;②受伤时间较短、伤口污染不重的开放性骨折;③合并神经、血管、肌腱损伤; ④同侧肢体有多发性损伤;⑤陈旧骨折畸形愈合
操作
麻醉成功后,仰卧,患肢外展80度置于手术台上
驱血后,在止血带控制下手术
根据骨折的部位选择切口,一般均应在尺,桡骨上分别作切口,沿肌间隙显露骨折端
在直视下准确对位
用加压钢板螺钉固定,也可用髓内钉固定
可不用外固定
由于桡骨存在弓形,髓内钉固定应慎用
康复治疗
术后
抬高患肢,严密观察肢体肿胀程度、感觉、运动功能及血液循环情况,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术后2周
开始练习手指屈伸活动和腕关节活动
术后4周
开始练习肘、肩关节活动
8~10周后
拍片证实骨折已愈合,才可进行前臂旋转活动
特殊治疗
孟氏骨折
可由来自背侧的直接暴力和手腕着地的间接暴力所致
暴力大小、方向、受伤机制不同,产生的移位不同,其治疗方法也因不同移位而不同
大多数病人可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
先复位桡骨,恢复前臂长度,随着桡骨头的复位,可撑开重叠的尺骨,使尺骨复位较易成功
在手法复位失败,陈旧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有神经血管损伤时,可作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盖氏骨折
可因直接打击暴力或间接传达暴力引起
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若复位不成功,可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
概述
定义
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
这个部位是松质骨与密质骨的交界处,为解剖薄弱处,一旦遭受外力,容易骨折
病因
多为间接暴力引起
跌倒时,手部着地,暴力向上传导,发生桡骨远端骨折
分类
伸直型骨折 Colles骨折
病机
多为腕关节处于背伸位、手掌着地、前臂旋前时受伤
诊断
临床表现
疼痛、肿胀
典型畸形
侧面呈“银叉”畸形
正面呈“枪刺样”畸形
压痛,活动障碍
X线
远端向桡、背侧移位,近端向掌侧移位,可伴有下尺桡关节脱位及尺骨茎突骨折
治疗
手法复位 外固定
操作
麻醉后仰卧位,肩外展90度
助手一手握住拇指,另一手握住其余手指,沿前臂纵轴,向远端牵引,另一助手握住肘上方作反牵引
经充分牵引后,术者双手握住腕部,拇指压住骨折远端向远侧推挤,2~5指顶住骨折近端,加大屈腕角度,纠正成角,然后向尺侧挤压,缓慢放松牵引,在屈腕、尺偏位检查骨折对位对线情况及稳定情况
复位后需要屈腕尺偏固定
使用石膏将复位满意的前臂固定,2周水肿消退后,可在腕关节中立位更换石膏托或前臂管型石膏固定
切开复位 内固定
指征
①严重粉碎骨折移位明显,桡骨下端关节面破坏 ②手法复位失败,或复位成功,外固定不能维持复位
操作
经腕背桡侧切口显露骨折端,在直视下复位
松质骨螺钉、T形钢板或钢针固定
若骨折块碎裂、塌陷,有骨缺损,经牵引复位后,分别于桡骨及第⒉掌骨穿针,用外固定支架维持复位,取骼骨植骨,充填缺损,用螺钉或钢针固定,6~8周后可取消外固定支架
康复治疗
术后均应早期进行手指屈伸活动
4~6周后可去除外固定,逐渐开始腕关节活动
注
骨折愈合后,桡骨远端因骨痂生长,或由于骨折对位不良,使桡骨背侧面变得不平滑,拇长伸肌腱在不平滑的骨面反复摩擦,导致慢性损伤,可发生自发性肌腱断裂
可作肌腱转移术修复
若骨折短缩畸形未能纠正,使尺骨长度相对增加,尺、桡远端关节面不平,常引起后期腕关节疼痛及旋转障碍
作尺骨短缩术
屈曲型骨折 Smith/反Colles骨折
病机
常由于跌倒时,腕关节屈曲、手背着地受伤引起。也可由腕背部受到直接暴力打击发生
诊断
临床表现
腕部下垂,局部肿胀,腕背侧皮下瘀斑,活动受限,局部压痛
X线
典型移位(近折端向背侧移位,远折端向掌侧、桡侧移位)
可合并下尺桡关节损伤、尺骨茎突骨折和三角纤维软骨损伤
治疗
主要采用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固定。复位手法与伸直型骨折相反,基本原则相同
复位后若极不稳定,外固定不能维持复位者,行切开复位,钢板或钢针内固定
Barton骨折
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伴腕关节脱位
病机
在腕伸位、前臂旋前位跌倒,手掌着地,暴力通过腕骨传导,撞击桡骨关节背侧发生骨折,腕关节也随之而向背侧移位
与Colles骨折相似的“银叉”畸形及相应的体征及X线
当跌倒时,腕关节屈曲、手背着地受伤,可发生与上述相反的桡骨远端掌侧关节面骨折及腕骨向掌侧移位
与Smith骨折相似的畸形及相应的体征及X线
诊断
Colles骨折+腕关节脱位(骨折线通过关节面)
Smith骨折+腕关节脱位(骨折线通过关节面)
治疗
首先采用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外固定方法治疗
复位后很不稳定者,可切开复位、钢针内固定
③
肱骨骨折
解剖与功能
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干骨折,肱骨髁上骨折
解剖
位置
肩肘之间
一体两端,两端膨大
上端(肱骨近端)
肱骨头
向内上方突出半球形的关节面
大结节
向外侧突出一个粗糙隆起,位于肩部最外侧皮下
小结节
向前侧突出一个粗糙隆起
肱骨外科颈
大.小结节移行汇合成肱骨干的交界部位
结节间沟
大.小结节之间的沟壑,,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
大、小结节嵴
大.小结节向下延续的骨嵴
体(肱骨干)
肱骨外科颈下1~2cm至肱骨髁上2cm段
中部外侧有粗糙的隆起,叫三角粗隆
下端
前面有两个窝
内侧叫冠突窝
外侧叫桡骨窝
后面有个较深的窝
鹰嘴窝
在鹰嘴窝下方,有一滑车状的突起
肱骨滑车
肱骨滑车的外侧和桡骨窝下方,有半球形的突起
肱骨小头
两侧面各有一结节样隆起,分别叫做内上髁和外上髁 (位于上臂下端两侧皮下,其中内上髁较明显)
特殊角
提携角
臂轴与前臂轴的延长线相交 形成一向外开放的角的补角
正常:15±5度
大于该角称肘外翻
小于该角称肘内翻
前倾角
肱骨干轴线与肱骨髁轴线之间的夹角
正常:30度~50度
容易发生骨折
轴后三角
肘关节屈曲呈直角时,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3点构成等腰三角形
肱骨近端骨折
主要为肱骨外科颈骨折
病理
病理特点
极易发生骨折
为肱骨大.小结节移行汇合成肱骨干的交界部位
结构脆弱
是松质骨和密质骨的交接处
易发生嵌插骨折
极易并发损伤
颈下2~3cm,有臂丛神经.腋血管通过
病因
多见于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易骨折)
多见于间接暴力
Neer分型
依据
根据肱骨四个解剖部位,即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和肱骨干
解剖部位的相互之间移位程度(移位大于1cm或成角畸形大于45度为移位标准)
分型
一部分骨折
未达到上述移位标准
骨折部位尚有一定的软组织附着连接,有一定的稳定性
二部分骨折
仅一个部位发生骨折或移位时
只论发生部位,不论伤重,一个部位就算粉碎性骨折也属于二部分骨折
四种形式
解剖颈.大结节.小结节或外科颈骨折
三部分骨折
有2个部位骨折并且移位时
2种形式
大结节.外科颈骨折(常见)
小结节.外科颈骨折
四部分骨折
4个部分都发生骨折移位时,形成四个分离的骨块
肱骨头向外侧脱位,成游离状态 血液供应破坏严重,极易发生缺血坏死
诊断
病史
间接暴力所致的病史
临床表现
患者肩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肱骨近端明显压痛伤后24-48小时胸壁.上肢.肘关节和前臂可出现明显的瘀血。可触及骨擦感
检查
X线和CT检查(包括CT三维重建)
X线检査除了正位(或后前位)外,应进行穿胸位X线平片
治疗
保守治疗
那些全身情况差,难以耐受麻醉者,只能保守治疗
外展和内收都有移位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
无移位
对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外科颈骨折,即使畸形愈合后,其功能障碍也较少
一部分骨折
用上肢三角巾悬吊3~4周,复查X光片示有骨愈合迹象后,行肩部功能锻炼
轻度移位的两部分骨折
病人功能要求不高者也可使用三角巾悬吊3~4周,复查X光片示有骨愈合时,可行肩部功能锻炼
手术治疗
有移位但是固定失败,情况好可耐受手术
重度移位的二部分以上骨折
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
三部分.四部分骨折
可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但对于特别复杂的老年人四部分骨折也可选择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肱骨干骨折
病理
病因
直接暴力
常由外侧打击肱骨干中上1/3骨折
引起横形或粉碎形骨折
间接暴力
常由于手部着地或肘部着地或投掷运动或“掰腕”,力向上传导,加上身体倾倒所产生的剪式应力,导致中下1/3骨折
多为斜形或螺旋形骨折
分类
骨折在三角肌止点以上
肱骨干上1/3骨折
近折端
受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的牵拉而向内.向前移位
远折端
因三角肌.喙肱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外.向近端移位
骨折在三角肌止点以下
肱骨干下1/3骨折
近折端
由于三角肌的牵拉而向前.外移位
远折端
因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近端移位
注
受肢体影响及外物重力影响
可引起骨折端分离移位或旋转畸形
越下面,移动越明显
甚至出现成角.短缩及旋转畸形
特点
易发生桡神经损伤
肱骨干中下1/3段后外侧有桡神经沟,桡 神经贴近骨面并被外侧肌间隔固定
越下越容易发生骨折不愈合
越下受重力影响越明显,骨折幅度越大
诊断
临床表现
受伤后,上臂出现疼痛.肿胀.畸形,皮下瘀斑,上肢活动障碍。检查可发现假关节活动,骨摩擦感,骨传导音减弱或消失
若合并桡神经损伤
出现腕下垂,手指掌指关节不能背伸,前臂旋后障碍,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
检查
X线
确定骨折的类型.移位方向
治疗
复位+固定
非手术
手法复位+外固定
适用于
横形或斜形骨折
操作
麻醉
局部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体位
在骨科牵引床上仰卧位
牵引
握住前臂,在屈肘90度位,沿肱骨干纵轴牵引,在同侧腋窝施力作反牵引,经过持续牵引,纠正重叠.成角畸形
若骨折位于三角肌止点以上.胸大肌止点以下,在内收位牵引
若骨拆线在三角肌止点以下,应在外展位牵引
复位
在充分持续牵引,肌放松的情况下,术者用双手握住骨折端,按骨折移位的相反方向,矫正成角及侧方移位
若肌松弛不够,断端间有少许重叠,可采用折顶反折手法使其复位
骨传导音恢复即证明复位成功
有条件者均应行X线拍片,确认骨折的对位对线情况
外固定
复位成功后,减小牵引力, 维持复位,可选择石膏固定
复位后比较稳定
U形石膏固定
复位后不稳定
中.下长斜形或长螺旋形骨折
采用上肢悬垂石膏固定,宜采用轻质石膏 (避免骨折端分离)
固定期间严密观察骨折对位对线情况
手术
切开复位+内固定
适用于
①手法复位失败,骨折端对位对线不良,估计愈合后影响功能 ②骨折有分离移位,或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 ③合并神经血管损伤(腕下垂提示桡神经损伤) ④陈旧骨折不愈合;⑤影响功能的畸形愈合 ⑥同一肢体有多发性骨折;⑦8~12小时以内污染不重的开放性骨折
步骤
麻醉
臂丛阻滞麻醉.高位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体位
仰卧,伤肢外展90度放在手术桌上
切口与显露
采用后外侧入路和外侧入路显露骨折端,从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间切口,沿肌间隙显露骨折端
上1/3骨折
切口向上经三角肌.肱二头肌间隙延长
下1/3骨折
切口向下经肱二头肌肱桡肌间隙延长
注意勿损伤桡神经
复位与固定
在直视下尽可能达到解剖对位
用外固定支架或加压钢板螺钉内固定,也可用带锁髓内针固定
术后可不用外固定,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注
肱骨干下1/3骨折对骨的血液循环破坏较重,若再加上手术操作,易导致骨折不愈合。近年来采用锁定钢板微创手术固定,减少了对血供的影响,有利于骨愈合
有桡神经损伤
术中探查神经,若完全断裂,可一期修复桡神经
若为挫伤,神经连续性存在,则切开神经外膜,减轻神经继发性病理改变
康复治疗
复位术后抬高患肢,主动练习手指屈伸活动
2~3周后,开始腕.肘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和肩关节的外展.内收活动,但活动量不宜过大,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频率
6~8周后加大活动量,并作肩关节旋转活动。在锻炼过程中,要随时检查骨折对位.对线及愈合情况
骨折完全愈合后去除外固定。内固定物可在半年以后取出,若无不适也可不必取出
肱骨髁上骨折
概述
定义
指肱骨干与肱骨髁的交界处发生的骨折
病理特点
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
根据暴力和骨折移位方向的不同分为
屈曲型
伸直型97%
易并发损伤
肱骨髁内.前方,有肱动脉.正中神经经过,在神经血管束的浅面有坚韧的肱二头肌腱膜,后方为肱骨
肱骨髁的内侧有尺神经,外侧有桡神经
均可因肱骨髁上骨折的侧方移位而受到损伤
分型
伸直型 (常见)
病因
多为间接暴力
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半屈或伸直位,手掌着地,暴力经前臂向上传递,身体向前倾,由上向下产生剪式应力,使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骨折
近折端向前下移位,远折端向上移位
如果在跌倒时,同时遭受侧方暴力,可发生尺侧或桡侧移位
诊断
病史
儿童有手着地受伤史
临床表现
视
肘部肿胀,瘀斑,向后突出并处于半屈位
触
局部压痛,有骨擦音,肘前方可扪到骨折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动
假关节活动
神经血管损伤
桡神经
垂腕、垂指、垂拇畸形,前臂旋后障碍,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
尺神经
骨间肌、拇收肌和3、4蚓状肌等麻痹,可出现爪形手畸形、手指内收、外展障碍(夹纸试验阳性)和Froment征等表现
正中神经
前臂旋前障碍,屈腕无力,拇、示指和中指屈曲障碍,拇指对掌功能障碍, “猿手”(鱼际肌萎缩,手掌平坦)畸形等
肱动脉
肌肉缺血性痉挛(5p症)
X线
必需拍摄肘部正、侧位X线平片,不仅能确定骨折的存在,更主要的是准确判断骨折移位情况
治疗
复位+固定
手法复位+外固定
适用于
受伤时间短,局部肿胀轻,没有血液循环障碍者,可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
操作
麻醉
麻醉后仰卧于骨科牵引床上
体位
屈肘约50度位、前臂中立位
牵拉复位、固定
沿前臂纵轴牵引,以同侧腋窝部向上作反牵引
在持续牵引下,纠正重叠畸形
根据X线平片表现,若有尺侧或桡侧移位,应首先矫正
注意恢复肱骨下端的前倾角和肘部提携角
在持续牵引下,术者双手2~5指顶住骨折远折端,拇指在近折端用力推挤,同时缓慢使肘关节屈曲90度或100度,即可达到复位也可用拇指顶住骨折远端,向远侧推挤,同时用2~5指挤压近折端同时缓慢屈肘,达到复位
屈肘角度的多少以能清晰地扪到桡动脉搏动,无感觉运动障碍来决定,肘关节屈曲超过100度位时,复位后骨折端较稳定,但要注意远端肢体的血液循环情况
经X线证实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即可用外固定维持复位
功能锻炼
复位后用后侧石膏托屈肘位固定4~5周,X线拍片证实骨折愈合良好,即可拆除石膏,开始功能锻炼
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
适应症
手法复位失败
经2~3次复位对位不佳者
病情严重
伤后时间较长,局部组织损伤严重,出现骨折部严重肿胀时
有神经血管损伤
小的开放伤口,污染不童
操作
在肱骨内下方切口,向肘前方延伸,切开深筋膜及肱二头肌腱膜
检查正中神经及肱动脉
若为血管痉挛
骨折复位后大多数可以缓解,或切开血管外膜,进行液压扩张,可缓解
若为血管破裂
进行修补术或血管吻合术
正中神经挫伤
切除外膜,减轻神经内压力
若有尺神经或桡神经损伤
进行松解或修复手术
骨折在准确对位后用交叉克氏针固定
康复治疗
抬高患肢,早期进行手指及腕关节屈伸活动, 有利于减轻水肿
对于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稳定的病人,术后2周即可开始肘关节活动
4~6周后可进行肘关节屈伸活动
术后应严密观察肢体血液循环及手的感觉、运动功能
屈曲型
病理
病因
多为间接暴力引起
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屈曲位,肘后方着地,暴力传导至肱骨下端导致骨折
特点
由于肘后方软组织较少,折端锐利,可刺破皮肤形成开放骨折
由于暴力作用的方向及跌倒时的体位改变,骨折可出现尺侧或桡侧移位
较少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诊断
临床表现
受伤后,局部肿胀,疼痛,肘后凸起,皮下瘀斑
可发现肘上方压痛,后方可扪及骨折端
X线
可发现骨折存在及典型的骨折移位,即近折端向后下移位,远折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呈由前上斜向后下的斜形骨折
治疗
与伸直型方法相同,但复位方向相反
肘关节屈曲40度左右行外固定,4~6周后开始主动练习肘关节屈伸活动
并发症
易损伤血管神经
肱骨髁内.前方,有肱动脉.正中神经经过,在神经血管束的浅面有坚韧的肱二头肌腱膜,后方为肱骨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由于近折端向前下移位,极易压迫肱动脉或刺破肱动脉加上损伤后的组织反应,局部肿胀严重,均会影响远端肢体血液循环,导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
表现
早期征象
前臂高张力肿胀,手指主动活动障碍,被动活动剧烈疼痛,桡动脉搏动难以扪及,手指皮温降低,感觉异常
后期
5P征(无痛,脉搏消失,皮肤苍白,感觉异常,肌麻痹)
易发展为缺血性/Volkmann肌痉挛
严重影响手的功能及肢体的发育
处理
切开前臂掌、背侧深筋膜,充分减压,辅以脱水剂,扩张血管药等治疗
肱骨髁的内侧有尺神经,外侧有桡神经
均可因肱骨髁上骨折的侧方移位而受到损伤
桡神经损伤
垂腕、垂指、垂拇畸形
尺神经受损
蚓状肌等麻痹,可出现爪形手畸形、手指内收、 外展障碍(夹纸试验阳性)和Froment征,手指感觉消失等表现
可造成肘内翻(多见)或外翻畸形(最常见)
机制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时,桡侧或尺侧移位未得到纠正,或合并了骨骺损伤,骨折愈合后,可出现肘内、外翻畸形
内翻多于外翻
处理
畸形有加重的趋势,合并有功能障碍者
可在12-14岁时作肱骨下端截骨矫正术(术前探查神经血管,避免误伤)
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如达不到解剖复位可采用克氏针固定的方法
可造成肘关节僵硬
固定太久
关节周围的肌肉就会产生萎用性萎缩
关节粘连
②
锁骨、肩胛骨骨折
解剖与功能
锁骨
解剖
位置
横架于胸上部两侧,全长可摸到,是重要的骨性标志
全长位于胸廓前上方皮下
形态
呈“S”形,上面光滑,下面粗糙,似长骨,但无骨髓腔
两端
近端1/3:胸骨端
为粗大状菱形凸向腹侧
与胸骨形成胸锁关节,并有胸锁乳突肌附着
远端1/3:肩峰端
为扁平状凸向背侧
其最远端与肩胛骨的肩峰形成肩锁关节, 并有喙锁韧带固定锁骨
利于肌肉和韧带的附着.牵拉
作用
锁骨是上肢与躯干的连接和支撑装置
支撑肩胛骨,供颈部和胸部肌肉附着,保持肩关节的正常位置
使上肢的游离部与躯干骨发生联系,从而使躯干承受上肢的重量
保护臂丛神经和锁骨下血管
肩胛骨
解剖
位置
胸廓后外侧上部,平第2~7肋,为三角形扁骨
结构
两面
背面
有一从内侧向外上方斜行并逐渐隆起的骨嵴,称为肩胛冈
将背面分为上小下大的两个窝
分别叫做冈上窝和冈下窝
外侧端高耸,叫做肩峰(测量肩宽的体表标志)
内侧缘关节面与锁骨肩峰端构成肩锁关节
前面
大而浅的肩胛下窝
三缘
内侧缘
朝向脊柱,又称脊柱缘
外侧缘
较肥厚,对向腋窝,又名腋缘
上缘
薄锐,其外侧端有一切迹,称为肩胛切迹
切迹的外侧有一伸向上前外方的骨突,形如鸟嘴,即喙突(位于锁骨内侧2/3与外侧1/3交界处下方皮下)
三角
上角
位于肩胛骨的内上方,平对第二肋
外侧角
位于骨的外上方,较厚
外侧面有一梨形光滑的关节面,叫做关节盂
与肱骨头共同构成肩关节
上下方各有一隆起,称为盂上结节和盂下结节
下角
位于骨的下端,与第七肋或第七肋间隙同高
肩关节
肱盂关节
临床上最易发生脱位的关节,占全身关节脱位50%,具最大范围活动
由肱骨头与肩胛盂构成
肩胛盂浅,由周围的纤维软骨及盂唇加深其凹度,再加上肩峰在肱骨头及肩胛盂的上方形成的臼窝样结构/第二关节(增加了肩关节的稳定性)
肩锁关节
结构
由肩峰的锁骨关节面与锁骨外端的肩峰关节面构成关节,借关节囊.肩锁韧带.三角肌.斜方肌腱附着部和喙锁韧带(锥状韧带及斜方韧带)等组织连接而成
特点
部分关节内存在纤维软骨盘
关节面多呈垂直方向,关节囊薄弱
胸锁关节
由锁骨内端.胸骨柄的锁骨切迹与第一肋骨间所形成,被关节囊及韧带围绕固定,其中包括胸锁前.后韧带以及与对侧锁骨相连的锁骨内韧带
关节内有关节盘
肩胸关节
由锁骨的胸骨端与胸骨的锁切迹及第1肋软骨的上面构成,是上肢骨与躯干骨连结的唯一关节
关节囊坚韧,有囊外韧带加强(胸锁前,后韧带,锁间韧带,肋锁韧带)及关节盘
作用
肩胛骨上有大量肌肉附着,一部分接骨躯干,一部分接肱骨,使上肢的游离部分与躯干发生联系
锁骨骨折
病理
流行病学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男:女=2:1
病因
间接暴力(多见)
成人多见斜形骨折,儿童多见青枝骨折
侧方摔倒,肩部着地,力传导至锁骨,发生斜形骨折
因手或肘部着地.暴力经肩部传导至锁骨,发生斜形或横形骨折
直接暴力
胸上方撞击锁骨,导致粉碎性骨折
分类
Ⅰ型(中1/3骨折) 占80%,最常见
近折端(内侧)由于胸锁乳突肌的牵拉
向上.后移位
远折端(外侧)由于上肢的重力作用及胸大肌上份肌束的牵拉
向前.下移位,并有重叠移位
Ⅱ型(外1/3骨折) 约占15%
常因肩部的重力作用
近端则向上移位
远端向下移位
移位程度较大者,应怀疑喙锁韧带损伤
Ⅲ型(内1/3骨折) 仅占5%
治疗时需了解胸锁关节有无损伤
并发症
①不愈合②畸形愈合③血管神经损伤 ④创伤性关节炎⑤手术治疗的并发症
诊断
临床表现
视
局部出现肿胀,瘀斑
病人常用健手托住患肘
减少肩部活动引起的骨折端移动而导致的疼痛
头部向患侧偏斜
以减轻因胸锁乳突肌牵拉骨折近端而导致疼痛
触
可扪及骨折端,有局限性压痛,骨摩擦感
动
肩关节活动可使疼痛加剧
X线检查
可确诊,了解骨折和类型.移位和复位等
注
检查时还需注意周围血管和神经功能
锁骨后有臂丛神经及锁骨下血管经过,若暴力作用强大,骨折移位明显,局部肿胀严重,有可能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肺部损伤.血管损伤和臂丛神经的损伤
治疗
非手术治疗
适应症
儿童的青枝骨折,成人的无移位骨折
三角巾悬吊患肢3〜6周
大部分有移位骨折
手法复位后,横8字绷带或石膏绷带固定3〜6周
注意
严密观察双侧上肢血液循环及感觉运动功能
出现肢体肿账.麻木,表示固定过紧
及时调整固定
术后1周左右,由于骨折区肿胀消失,或因绷带张力降低,常使固定的绷带松弛而导致再移位
复位后2周内应经常检查固定是否可靠,及时调整固定的松紧度
手术治疗
适应症
(1.不能耐受外固定
(2.复位后再移位,影响外观
(3.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4.开放性骨折
(5.陈旧性骨折不愈合
(6.锁骨外端骨折,合并喙锁韧带断裂
操作
据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选择钢板(预弯)螺钉.或克氏针固定
肩锁关节脱位
病理
病因
直接暴力
肩峰受力,致肩峰与肩胛骨下沉,肩锁韧带破裂。暴力过大,连及锁骨上斜方肌.三角肌止点和半月软骨撕裂,甚至喙锁韧带断裂
间接暴力
跌倒时肩与肘均处于90度屈曲位,肱骨头顶住肩胛盂与肩峰,向后上传导的暴力使肩锁韧带和喙锁韧带破裂
根据伤情分类
Ⅰ型
肩锁关节囊与韧带部分韧带断裂,无移位
Ⅱ型
肩锁关节囊与韧带破裂,锁骨外侧端"半脱位"
Ⅲ型
肩锁韧带与啄锁韧带均破裂,锁骨外侧端"真性脱位"
诊断
病史
肩部有打击或跌倒损伤史
Ⅰ型
临床表现
肩锁关节处疼痛.肿胀.活动时疼痛加重,局部压痛明显,无畸形(隆起)
X线检查
X线片阴性
Ⅱ型
临床表现
局部轻度肿胀和压痛,锁骨外端隆起,按压有弹性,上举受限
X线检查
在应力下摄片(患手提44~6kg重物),此时锁骨外侧端上移情况更为清楚
X线片见锁骨外端向上撬起,为“半脱位”
Ⅲ型
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和压痛,锁骨外端明显隆起,肩关节功能障碍
X线检查
X线见锁骨外端完全离开肩峰的相对关节面(完全脱位)
治疗
Ⅰ型
三角巾悬吊患肢2~3周后开始肩关节活动,可获得较好功能
Ⅱ型
学者主张手法复位.加垫外固定,但固定常不可靠,易并发压疮,或演变为陈旧性脱位
有症状的陈旧性半脱位及Ⅲ型, 尤其是肩锁关节移位超过2cm者
手术治疗
选择切开复位张力带钢丝固定
在切开复位的同时,可修复断裂的韧带
对喙锁韧带无法修复者,可行韧带重建加张力带钢丝固定术
肩关节脱位
肱盂关节脱位最重要
病理
病因
间接暴力(主要,创伤为主)
当跌倒或受到撞击时上肢处于外展外旋位,暴力经过肱骨传导到肩关节,使肩关节前方关节囊出现破口,肱骨头滑出肩胛盂窝而位于喙突的下方而发生脱位
直接暴力
若跌倒时上肢处于后伸位,或肱骨后上方直接撞击在硬物上
分类
前脱位95%
外展外旋,后方暴力
喙突下脱位(最常见)、盂下脱位、锁骨下脱位
后脱位
内收内旋位
有肩峰下脱位、盂下脱位、冈下脱位
诊断
病史
上肢外展外旋或后伸着地受伤史
临床表现
症状
肩部疼痛.肿胀.肩关节活动障碍
有以健手托住病侧前臂.头向病侧倾斜的特殊姿势
体征
患肩呈方肩畸形
肩胛盂处(关节囊)有空虚感,上肢有弹性固定
Dugas征阳性
即将病侧肘部紧贴胸壁时,手掌搭不到健侧肩部,或手掌搭在健侧肩部时,肘部无法贴近胸壁
注意检查病侧上肢的感觉及运动功能
肩关节前脱位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影像学检查
X线正位.侧位片及穿胸位片可确定肩关节脱位的类型.移位方向及有无撕脱骨折
目前临床常规行CT扫描
治疗
原则
前脱位
首选手法复位加外固定治疗
手法复位前应准确判断是否有骨折
后脱位
不能顺利手法复位,行切开复位加外固定方法治疗
对陈旧性脱位影响功能者
选择切开复位术,修复关节囊及韧带
合并神经损伤者
复位后,大多数恢复
神经血管断裂伤
手术修复
措施
手法复位
局麻+Hippocrates法复位
病人仰卧,术者站在病侧床边,腋窝处垫棉垫,以同侧足跟置于病人腋下靠胸壁处,双手握住患肢于外展位作徒手牵引,以足跟(左肩脱位时术者用左足,右肩脱位时则用右足)顶住腋部作为反牵引力
需持续牵引,用力需均匀,牵引一段时间后肩部肌逐渐松弛,此时内收.内旋上肢,肱骨头便会经前方关节囊的破口滑入肩胛孟内
复位成功标志
感到有弹跳及听到响声,再作Dugas征检查,转为阴性
固定方法
单纯性肩关节脱位复位后可用三角巾悬吊上肢,肘关节屈曲90度,腋窝处垫棉垫固定3周
固定位置:内收.内旋,屈曲90度
合并大结节骨折者应延长1~2周
关节囊破损明显,或肩带肌肌力不足者,术后摄片会有肩关节半脱位
宜用搭肩位胸肱绷带固定,即将患肢手掌搭在对侧肩部,肘部贴近胸壁,用绷带将上臂固定在胸壁,并托住肘部,这种体位可以纠正肩关节半脱位
康复治疗
固定期间需活动腕部与手指,解除固定后,鼓励病人主动锻炼肩关节各个方向活动。配合理疗.按摩,效果更好。锻炼需循序渐进,不可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