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摄影构图(广义:摄影艺术创作)
摄影构图的概念,摄影构图就是运用摄影的手段在画面中安排和布局各种造型元素组织成一个整体,以寻求一个最佳的画面形式(初级目的),以求好的表现主题思想(最终目的)
编辑于2023-11-07 09:07:08摄影构图(广义:摄影艺术创作)
序言
一、摄影构图的概念:摄影构图就是运用摄影的手段在画面当中进行安排和布局,把各种造型元素组织成一个整体,以寻求一个最佳的画面形式(初级目的),以求最好的表现主题思想(最终目的)。
二、评价画面优劣的标准
一、画面要具有普遍性的主题:电影和电视属于大众传媒媒介;影视画面的传播具有时限性和线性特点;影视画面必须是绝大多数受众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理解、认同和接受的。
二、画面的形象表现力要强:影视传播主要依靠视听手段 画面是跨国界、跨文化的世界性语言 “百闻不如一见”“一图胜千言”
三、丰富或强烈的情感因素
突破理性认知
赋予画面丰富的内涵
影响受众的感情和行为
四、画面要简洁
简洁可以突出主体
简洁可以带来视觉快感
绘画是加法
摄影是减法
五、画面要具有一定的形式美:画框内的事物都是经过了重新组织的事物,画面形式美感的强弱,完全不是“观念问题”,而应是“条件、时间是否允许”的问题,观察力、想象力是摄影师的必备能力。
第一章 构图诸元素及其处理
画面构成的元素: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空白
主体
一、主体的定义:主体是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是画面主题思想的重要体现者,是画面存在的基本条件,是控制画面全局的焦点。 通俗的讲,主要的被摄对象,想给观众观看的主要事物,就是画面的主体。
二、主体的作用
表达内容的中心
结构画面的中心
三、处理主体的原则
突出:主体突出,是画面构图的出发点和根本任务
四、突出主体的办法
主体位置
1、黄金分割构图 (三分式构图)
2、九宫式构图(“井”)字构图
3、S形构图
比较适合拍本身具有蜿蜒曲折的线性特征的事物 S形构图一般俯拍
需要注意线条的起点从哪里走,一般把起点处理在左下角或右下角
4、对角线构图 :有利于突出与画面稳定
5、对称式构图(可相似可对比)
有利于表现安静稳定、严肃庄重的主题
易使画面显得比较呆板、无变化、无生气
主体面积
1、直接突出主体:使被摄对象在画面中的成像面积比较大
2、间接突出主体
主体在画面当中面积比较小 主体一般距离比较远 间接突出主体的画面偏重于“写意” 焦点变≠焦距变
方法(万绿从中一点红)
1、利用明暗对比
2、利用色彩对比
3、利用线条引导人的视线
4、利用框架性前景
5、利用动静对比
6、利用运动对比(运动方向、速度、轨迹等对比)
支点
当拍摄以表现场面、规模、数量、气势为主的大景别画面时,往往需要在拍摄场景中当中寻找一个事物或者一个点,以起到统帅全局、结构画面的作用,这个事物或者这个点就是画面的支点。
一般拍大景别、大场面的画面,空间范围大,包含的景物多
结构画面,统率全局,避免画面散乱
陪体
定义:陪体是画面中陪衬、渲染主体,并且和主体构成特定情节的次要对象,是和主体联系最紧密的次要对象。
作用
(1)解释、限定、说明主体
(2)点明、深化主题
(3)陪体有时可以同时做前景。
处理
直接处理陪体:陪体在画面内,这种画面强调完整和独立,是封闭式构图(更加适应图片摄影)
间接处理陪体:陪体在画外,可通过联想与想象补足,是开放式构图(更加适合影视摄影)
前景
定义:前景是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前、距离镜头最近的景物
作用
1、加强画面的空间感
2、影视运动摄影中,用前景加强动感
3、填补画面中过多的空白
4、遮挡后景中杂乱的景物
5、交代主观视点,拍摄主观镜头
框架性前景
强化画面的图案美
突出主体(间接)
遮挡后景中多余的事物
摄影构图的元素
背景
背景是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后,起陪衬和渲染作用的环境景物
常见问题:前后景物的不良重叠
作用
1、交代画面的时间和空间特点
2、渲染气氛
3、与主体和前景中的事物构成特定主题
处理
1、对于主题表现有意义
2、在明暗和色彩方面要和主体有对比
3、背景要简化
方法
1、角度:仰拍(近距离、广角使夸大) 和 俯拍
2、光线:逆光照明
3、镜头焦距:长焦距镜头
4、光圈:大光圈
5、追随拍摄:主体实,前后景成为虚线条
6、天气条件:风、霜、雨、雪、雾(抒情性元素)等
空白
定义:空白不一定是纯黑或者纯白,凡是在画面当中没有实体意义的部分,都可以被看成空白。
作用
1、影响主体的突出程度(空白大,则突出;反之,不易突出)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理论
2、使画面简洁
3、营造意境(空白较多的画面往往偏重于写意)
处理
1、一般在物体正面或前方留较多空白
在被摄对象视线前方留较多空白
在运动物体的运动前方留较多空白
在光线入射方向留较多空白
2、要注意空白与实体部分的比例,最大不能超过9:1
3、大面积空白要“破”
摄影运动的分类
画面内部运动(一般是摄影机不动)
利用快门速度的控制
选用不同焦距的镜头: (短焦距镜头,强化纵向运动动感) (长焦距镜头,强化横向运动动感)
画面外部运动(被摄对象不动,摄影机动)
影视摄影中,为推、拉、摇、移、升、降
图片摄影中,可晃动相机拍摄
用变焦距镜头拍摄“爆炸式画面”
画内画外综合运动(摄影机与被摄对象都动)
影视摄影中,体现为推、拉、摇、移
图片摄影中,可形成“追随拍摄”的效果
第二章 拍摄角度
角度的意义
1、角度不同,画面的造型结果不同
2、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表现力
3、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侧重点
4、影视摄影角度体现不同视点效果
拍摄方向
正面角度:特点
1、展现事物本质特征最主要的角度
2、拍摄人,重在表现人的神态、人体对称结构和人的正面动作
3、适合表现安静、严肃、庄重、稳定的主题
4、利于形成画内画外直接的交流感,常常用来拍摄主观镜头
5、拍摄多个事物,有并列展示、同等评价的意味
侧面角度:特点
利于表现动作、姿态、手势
利于交代事物之间的方位关系
利于展现事物的轮廓
利于展现人物、事物之间的交流
影视摄影中,平行机位镜头画面通常为侧面角度
斜侧面角度:特点
兼有正面、侧面角度的特点,且灵活多变
拍摄人像的经典角度
利于表现空间感和立体感
利于表现动势和动感
利于突出或弱化事物的局部
影视摄影中,内、外反拍镜头经常采用斜侧面角度
背面角度:特点
1、含蓄,想象、联想空间较大
2、给观众以较强的参与感和伴随感
3、具有悬念效果
4、具有“借实写意”的特点
5、必须注意姿态和轮廓的提炼
第三章 拍摄高度
平角度拍摄
特点
客观、真实、自然,最接近人的正常视觉效果
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拍摄角度
注意问题
注意背景的简化
注意地平线的处理
仰角度拍摄:特点
近距离拍摄高大物体
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夸张跳跃动作的高度
简化背景
夸张前景景物(配景缩小法)
建立画面中上下部分的联系
体现仰视视点效果,与心里感受相结合
俯角度拍摄:特点
拍摄大场面、全景,交待事物间方位关系
表现纵深延伸线条
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简化背景
压缩跳跃动作的高度
压缩前景景物
顶角度拍摄:特点
表现图案美
形成被摄物体上下部分大小悬殊比
表现俯视的视觉效果,拍摄主观镜头
化立体为平面,简化构图
第四章 拍摄距离
景别类型
远景景别:从比较远的距离(或短焦距镜头)拍摄的、包含的空间范围比较大、包含的事物比较多、以表现场面、规模、数量、气势和空间环境为主的画面景别
作用:1、交代空间环境 2、在影视作品中,往往有抒情作用
注意:1、“远取其势,大处着眼”,把握大的线条、形状、色块、轮廓 2、有意识地运用前景 3、影视摄影和编辑中,往往要保留一定的时间长度
全景景别:1、以成年人人体为参照标准,是指包括人的全身 2、拍摄其他事物,则指保留事物外部轮廓线的完整, 并且周围无过多空白
作用:1、客观展现被摄体的全貌 2、交代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交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4、具有定位作用,定轴线、定光线、定基调
中景景别:1、以成年人人体为参照标准,是指包括人的膝部以上(站姿)或腰部(坐姿) 2、拍摄其他事物,则指包括事物的绝大部分,而且其中有事物的主要部分
作用:1、利于展现动作、姿态和手势 2、利于展现情节交流 3、影视摄影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画面景别
近景景别:1、以成年人人体为参照标准,是指包括人的胸部以上 2、拍摄其他事物,则是只包括事物的主要部分
注意:1、“近取其神”:重在表现人的神态,要特别注意人的表情、眼神、手势的处理 2、“近取其质”:重在表现事物的色彩、纹理、质地 3、“相对于人的正常视觉效果,开始强行放大,要特别精细”
特写景别:1、以成年人人体为参照标准,是指包括人的肩部以上 2、拍摄其他事物,则是只包括事物的局部
作用:1、突出细节 2、通过局部透视全部,通过表象揭示本质 3、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有强制观看的意味 4、影视编辑中,常常被用来插画面或转场
注意:1、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不可滥用 2、要特别注意人的表情、眼神、手势的处理 3、注意捕捉拍摄现场富有内涵的情节、细节
两层含义
实际距离
镜头焦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