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八步骤三种禅修(上)
关于八步骤三种禅修思维导图之上----济群法师。八步骤:是十八字方针在修学运用上的概括。不仅是方法论,也包含了检验结果。前三步是关键,要建立完整、准确、透彻的正见,需要联系现实人生,要有事实的正见。第四步是通过观念的禅修,让正见变成自身的观念。第五、六步是心态的禅修。第七、八步是生命品质的禅修。前四步是“树立正见,认清真相”,后四步是摆脱错误,重复正确。
编辑于2021-03-31 23:56:57本期法义从佛法角度为我们提出了健康的生活理念,五大方面的观点是从心的角度出发,从根源上为我们指明了造成环保问题的根源,而对照法义,真是让自己汗颜惭愧。1.克服欲望和贪婪 2.纠正幸福的观念 3.改变生活的方式 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 5.培养良好的心态
这篇思维导图主要讲述八步骤三种禅修下。八步骤是一种方法论,就是把书本道理变成生命品质的方法。从言教到生活,从观念到心行的系统工程。前面三步就是要求我们更加完整、准确、透彻的理解法义,对它了然于胸,让佛法智慧进入我们的心相续中,获得正见,第四步建立自己的正确认识,认识因缘因果、无常无我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第五步第六步运用观念,建立正向心态,完成心态转变。第七步第八步重复正向心态、并强化正向心态,改变生命品质。
这篇思维导图是从佛法的角度是如何看待世界观的。身处大时代,需要有对“世界”的大见识、大胸怀和大智慧。所以,佛法对世界的认识,在当今时代具有现实和指导意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本期法义从佛法角度为我们提出了健康的生活理念,五大方面的观点是从心的角度出发,从根源上为我们指明了造成环保问题的根源,而对照法义,真是让自己汗颜惭愧。1.克服欲望和贪婪 2.纠正幸福的观念 3.改变生活的方式 4.正确认识人与自然 5.培养良好的心态
这篇思维导图主要讲述八步骤三种禅修下。八步骤是一种方法论,就是把书本道理变成生命品质的方法。从言教到生活,从观念到心行的系统工程。前面三步就是要求我们更加完整、准确、透彻的理解法义,对它了然于胸,让佛法智慧进入我们的心相续中,获得正见,第四步建立自己的正确认识,认识因缘因果、无常无我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第五步第六步运用观念,建立正向心态,完成心态转变。第七步第八步重复正向心态、并强化正向心态,改变生命品质。
这篇思维导图是从佛法的角度是如何看待世界观的。身处大时代,需要有对“世界”的大见识、大胸怀和大智慧。所以,佛法对世界的认识,在当今时代具有现实和指导意义。
八步骤三种禅修(上)
发心: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真诚、认真、老实
定位:真诚、认真、老实在十八字方针中属于态度模式,也是落实方法、达成修学效果的前提。
时代的过患&学佛的过患
不真诚,就会目标不清,不知学佛是为了调心治病;
不认真,就会浅尝辄止,就像用药剂量不足,难以生效;
不认真,就会浅尝辄止,就像用药剂量不足,难以生效;
总之,没有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是不可能药到病除的。
凡夫心的特点
无明
使我们的认识受到感觉、情绪和观念的影响,从而产生种种错误认识
我执
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对世界的错误认识当做真实,并执著于此。
闻法轨则“三种过,六种想”与“真诚、认真、老实“的关系
三种过和六种想
三种过
覆器
垢器
漏器
具备“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才能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佛法,改善生命。
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自己是生死轮回的重病患者,是贪、嗔、痴的重病患者
最重要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子主题
于教法作药物想
于修行作疗病想
于如来作正士想
于正法起久住想
六种想是“真诚、认真、老实”的重要基础
佛法不仅能帮助我们看到存在的问题,还能为我们提供智慧的认识。但它究竟能对我们产生多少疗效,是取决于每个人自己。
只有看到以迷惑烦恼为基础的生命存在重大过患,看到轮回的本质是痛苦的,才会寻医问药,积极治疗。进而认识到,佛法是药物,法师是医生,修行是治疗过程。具备这些认识,才能建立“真诚、认真、老实”的修学态度。
"真诚、认真、老实"与“理解、接受、运用”的关系
理解、接受、运用
理解:有错误和正确之分,有肤浅和深入之分;
接受:接受,有少量接受和全部接受之分,有勉强接受和欣然接受之分;
运用:有偶尔运用和经常运用之分,还有生搬硬套和任运自如之分
为何有这样的差异?正是取决于“真诚、认真、老实”的修学态度,取决于能否离三种过,具六种想。
覆器、漏器、垢器
覆器:佛法根本就进入不了心田,哪里谈得上理解?
漏器:无论接受多少法都会流失殆尽,无法积聚为改造心行的力量;
垢器:接受的法都会被自己处理过,不能产生应有的正向作用,甚至成为烦恼的增上缘
态度模式决定了我们对法的“理解、接受、运用”,也决定了我们对法的受益程度,即能否通过学佛完成观念、心态和生命品质的改变。
认识八步骤
十八字方针与八步骤的关系
十八字方针
态度:真诚、认真、老实
方法:理解、接受、运用
效果:观念、心态、品质
八步骤是对十八字方针在修学运用上的概括,不仅是一种方法,同时也蕴含了结果。
前四步偏向理解和接受
只有理解之后,知道其中讲的是什么,才谈得上接受。
如果不曾理解,或理解出现偏差,哪怕听得再多,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真正和法产生连接,更谈不上运用了。
后四步则是通过传承佛法来改造生命,在理解、接受的基础上加以运用
学佛的误区
一是偏于理论,知道很多道理,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只是纸上谈兵,和安身立命关系不大;
二是盲修瞎炼,每天忙于功课,总在念着拜着,但内心烦恼依旧,把学佛和生活打成两截。
佛陀的教法中,有理论,有实践,是一个从言教到生活,从观念到心行的系统工程。如果单纯当做理论,或是修行技术,乃至生活方式,都是不完整的。
如何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常规修行理路,如:八正道、闻思修、信解行证,及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等。
这些方法包含在众多典籍中,是佛陀为我们提供的共同路径。
过患:对今天的学人来说,仅在文字上理解这些经典就存在障碍,要认识其中蕴含的深意,更是难上加难。
八步骤三种禅修
益处1:包含了从理解法义到思考人生、形成认识,进而落实心行、改善生命品质的过程
益处2:不仅是一套有效的修学方法,同时还蕴含着学佛所要达到的结果。
八步骤
前三步
第一步是读懂每个句子
第二步是了解每个段落的内涵
第三步则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传承法义到建立认识。
修学不可或缺的基础
认真学习法义三遍以上,真正理解、接受。
对法义有完整、准确、透彻的认识
首先是完整:完整认识法义,对法义有整体的认识,而不仅仅是了解一个方面。否则就会以偏概全,影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其次是准确:必须反复地观听和阅读,理解其中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应该多听闻,多思考,确保理解没有偏差。
第三是透彻:只有完整、准确地理解法义,对它到底要讲什么了然于胸,佛法智慧才会进入我们的心相续中。把法义深深镌刻在心中,念念不忘,才能在境界现前时有效运用。
对法义的理解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理论层面
佛法能不能用得起来,首先取决于理论层面的理解是否完整、准确、透彻。
一是现实层面
我们学习的所有理论,都要到现实中去反复观察,一一验证。
佛陀说法的目的,不是为了给我们提供一套理论,让我们掌握一些知识,而是帮助我们认识人生和世界的真相,找到开启宝藏的钥匙。所以在学习书本理论之后,必须联系现实进行观察,由此建立正见,也就是观察修。
由无明建立的错误认识,给生命带来了无穷过患。现在,我们需要传承智慧的认识来替换它。这种智慧不是复制进去就行了,那是不能生根的,对境现前,很可能就随风飘零,根本无力抵御。只有通过观察,看清人生和世界的真相确如佛法所说,而非我们原来认识的那样,才能对佛法心悦诚服。那样的认识,才会深深镌刻在心田,任凭风吹雨打,考验重重,都不再构成干扰。
第四步
第四步就是建立正确认识,即观念的禅修
理论认识:佛陀所说的因缘因果、无常无我等道理
实际认识: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修学的关键
通过八步骤的前三步,我们对佛法所说的每个内容,都能完整、准确、透彻地理解,从中获得正见。
进一步,还要过渡到对现实的观察。缺少这个环节,书本理论和实际认识就不能发生连接,产生作用。
如果把理论比做一粒种子,闻思只是获得种子,而观察修才是耕耘、播种,让种子生根发芽的过程。
十六字方针之“树立正见,认清真相”
第五步
第五步就是运用观念,建立正向心态。
针对佛法为何用不起来?如何运用等问题的阐述
归根结底,就是对道理认识不足,对其中的危害认识不足。只是停留在概念上,并没有发自内心地认同,成为实际认识,所以就用不起来。
真正产生作用的是实际认识。
一旦将佛法理论变成自己的认识,自然就用起来了,不用都不行。
运用是取决于观念的改变,取决于观念的深入程度
第六步
第六步的完成心态改变。
生命的两条道路
一条是轮回道:轮回就是迷惑心理的发展过程。
一条是解脱道:建立正确认识,重新观察世界。通过观察,让这种正确认识在内心扎根,逐渐替换原有的错误知见。
心态的禅修,是来自于观念的禅修;心态的转变,是取决于观念的转变。
错误知见减少一分,烦恼痛苦也会随之减少一分。佛陀之所以能断除烦恼,成就断德,安住于无限的寂静,也是因为他的正见已经圆满。
第五步、第六步都属于心态的禅修,是修学的运用和提升
第七步
第七步就是重复正向心态,改变生命品质
无始以来,轮回的串习始终在主导生命,力量根深蒂固。
修学建立起来的正向心态还不稳定,需要不断养护。
一方面,要认识到负面心理的过患,不再进入原有轨道,不去肯定它、认可它、支持它、参与它;
另一方面,需要认识到正向心理的意义,时时对它加以关注、欣赏、支持和重复。
这个过程,就是佛法所说的扫尘除垢,转染成净。
第八步
第八步,完成生命品质的改变
从三种禅修来说,第七和第八步所进行的,就是生命品质的禅修。
佛和众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生命品质。
凡夫的生命品质是以贪嗔痴为基础
佛菩萨的生命品质则体现为圆满的慈悲和智慧
这种生命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修行造就的。
修学所达到的圆满
十六字方针之“摆脱错误,重复正确”
总结
八步骤的修行,就在引导我们成就这样一种生命品质
首先是舍凡夫心,消除负面心行,佛教称之为断德;
其次是成就正面心行,圆满无限的智慧和慈悲,佛教称之为智德和悲德。
这些品质需要通过戒定慧三无漏学来成就,三级修学同样是围绕这个目标而设定。
八步骤贯穿着学习教理到转变生命品质的整个过程。
第一、第二步是基础
第三、第四步是关键
第五、第六步是提升运用
第七、第八步是达到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