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原理
这是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维导图,它罗列了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四个大的点,针对这四个大点的内容也罗列了出来,建议大家可以再理顺一遍,这样可以加强记忆哦。公共基础知识,教师和事业单位都可用。
编辑于2021-04-02 20:37:37马克思主义原理
前言
诞生
①1848年《共产党宣言》,单行本英伦问世,作者:马克思、恩格斯
②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李大钊
③《共产党宣言》第一本中译本1920年——陈望道
来源
①德国古典哲学——马哲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政经
③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人类社会
剩余价值学说——资本家
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无产阶级立场)、实践性(首要、基本)、人民性(政治立场)、发展性(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
绪论
哲学的含义(是什么)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方法论/具体科学)
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指导具体科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和总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干什么)
第一性(思维存在何者为本源)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五行说、阴阳说
水是世界的本源/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①机械性
②形而上学性(孤立-闭关锁国、静止-刻舟求剑、片面-坐井观天)
把物质归结于原子
又称机械唯物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
③不彻底性
自然史观唯物,历史观唯心(上帝,英雄)
现代唯物主义者(马哲)
客观实在性(物质共性)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界
历史唯物主义——人类社会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我思故我在/心诚则灵/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客观唯心主义
神、鬼、理、天道✓
同一性(思维存在是否具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物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存在方式
运动(本质属性,固有属性)、时间、空间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稳中求进/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坐地日行八万里✓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瞬息万变/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只看到绝对静止,否认相对运动(形而上学——刻舟求剑)
意识
含义: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根本因素——人的劳动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制造和使用工具
只有人才有意识
本质: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生理基础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技能✓
人脑是意识的来源×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内容和形式
内容是客观的(龙的形象来自于兔眼、蛇顶、鱼鳞、鹰爪等),形式是主观的
能动作用
有计划,有目的,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规律:改变、改造、创造、消灭×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促进,错误-阻碍)
方法论: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认识、发现、利用✓
唯物辩证法
两大特征
联系
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特征
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多样性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决定支配部分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部分影响整体,关键环节决定整体
牵一发而动全身/短板效应/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方法论
着眼于整体,同时要处理好局部的问题✓
发展
含义
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运动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从旧事物发展而来的✓
新事物就是新产生的事物×
区分标志: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基本属性
对立——斗争性
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统一——同一性
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相互贯通(爱恨交织)、相互转化(变废为宝)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居危思安/否极泰来/乐极生悲
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其好,反自为祸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共性)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
例:双刃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特殊性(个性)
三种情况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中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解决矛盾问题的关键
例: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主要矛盾(一个)
次要矛盾(多个)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非主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着重的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内因和外因
区别
内因(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根据,第一位的原因,起决定作用
出淤泥而不染/打铁还需自身硬/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外因:条件,第二位的原因,起加速和延缓的作用
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联系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
质量互变规律:过程和状态
量变
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显著的变化
区分标志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两者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的促成事物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否定之否定规律:方向和道路
肯定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观
实质:扬弃
否定之否定
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五对范畴
认识论
实践
特征
直接现实性(客观实在性)
把想法变为现实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人与人),历史性(条件性)
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
①阶级对立,阶级斗争②维权
科学文化实践
科学艺术教育等
科学文化实践≠思想意识实践
认识
本质:主体(人)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基本属性
客观性
受客观条件的制约——现实内容的客观
主体性
受主体条件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一样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正确-促进,错误-阻碍
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
认识的辩证过程:两次飞跃
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到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到实践
认识运动的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真理
客观性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绝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和相对性(条件性,相对的条件下是绝对的真理)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干什么的)
社会存在(物质方面)
自然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精神现象)
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大部分社会科学
非意识形态(不具有阶级性)
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促进,错误-阻碍)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是如何变化发展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地位: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
构成(实体性要素):劳动者(主导)、【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资料
生产关系
表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构成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决定性作用)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不能是促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决定意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上层建筑(核心:国家政权)
政治上的上层建筑
军队/警察/监狱/法庭/政治部门
约束行为
观念上的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大部分社会科学——相当于意识形态
控制思想
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为什么会发展)
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重要动力:社会革命、改革
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的本质和价值
人的本质——社会关系
人与动物的区别——劳动
人的价值
社会价值(第一位)
人对社会的贡献
个人价值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关系: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商品的二因素
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
商品的有用性
自然属性
外在表现:商品
价值(本质属性)
无差别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社会属性
外在表现:货币
关系:对立统一
对立
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讲(所有者)
统一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本身)
没有使用价值一定没有价值
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
有价值一定有使用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
看得见的劳动
生产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
无差别的脑力和体力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
不是指两种劳动,是一种劳动的两个方面
商品的价值量和货币
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货币
本质:一般等价物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纸币本身与价值,货币有价值
起源: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职能:价值尺度(标价标签)、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手段(赊购赊销:缴纳租金、税金、发放工资)、贮藏手段(金条)、世界货币
市场经济的主要规律——价值规律
内容
生产
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交换
以价值量为基础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波动受供求影响)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
雇佣工人所创造的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
是否增值
是——可变资本
劳动力
否——不变资本
生产资料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延长剩余时间创造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时间获得剩余价值
例如:中午午休时间缩短
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科学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