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读书笔记
语言研究前景辉煌,认知语言学必定能揭示语言中更多的奥秘。要从认知角度撩开其透明度不高的面纱,尽早走出语言的迷宫,学者尚须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普及这一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编辑于2021-04-02 21:43:42西方语言学的阶段
传统语文学
Fhilology
着重描写和分析书面材料,凭据历史文献考证文字、词源、词义、音韵、用法等方面的规律。
这种研究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全面性,没能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语言理论体系。
王力:中国“五四”以前的语言研究大致属于此类型。
比较语言学
始于18世纪末
Comparative Linguistics/历史比较语言学 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通过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比分析,寻根求源头,寻找语言中语音、词汇、语法等层面的演变规律,建立起了语言类型和谐系关系。
结构主义语言学
索绪尔(Saussure)于20世纪在语言学创建了Structuralist Linguistics
语言与言语、内容与外部、共识和历时、其注意前者,首次提倡以横组合和纵聚合,能指与所指的方法分析封闭的语言结构。
认知语言学
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
认知方式主要包括
互动体验
范畴化和概念化
意象图式
认知模型(CM ICM ECM 框架 心智空间)
隐喻转喻
识解(图形--背景、视角、突显等)
TG学派
以乔姆斯基Chomsky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Linguistics
20世纪50世纪
一反描写、行为、功能等学派的取向,以拟构的理性人为参照系(不考虑社会现实的人),竭力反对仅描写实际使用中的语言。
开始探索独立于其他认知技能的语言能力,并用形式主义的方法来描写说本族语言者为何能用有限的词语生成无限的合乎语法的句子的能力和心智过程。
他早期的注意力主要在句法上而不涉及语义,但后期理论也开始关注语义。
研究方法太抽象,离人们日常语言使用太远,而且有些方法不自然,只讨论了有限的内容。
(系统)功能语言学
Functional Lingustics
与结构主义语言学不用的进程,将重点转向语言的社会环境和交际功能
特别是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组篇功能),并将语言分析从词、句层面扩展至语篇层面。
认知语言学对乔氏革命的革命
chomsky 在1957年提出的TG理论被称为语言学领域的一场革命
chomsky反对语言作结构性描写的行为主义方法,大力倡导从心智角度阐述语言来自何处这一个根本性理论问题。
乔氏的基本观点
天赋观
普遍观
自治观
模块观
形式观
认知语言学提出了与其完全相反的立场,号称对乔氏革命的又一场革命
语言的非天赋性
乔氏认为语言能力是先天就有的
乔氏指人在出生时大脑中就内嵌了一种先天的、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的语言能力,这就是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UG)或者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tion Device ,LAD)
认知语言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能力不是天赋的,主要是后天习得和建构的,是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结果。
语言的非普遍性
乔氏坚守天赋观,人生来带有“普遍语法”,它具有生成各种语言表达的能力,是普遍性的原则系统,可用数学上的“生成”思想来描写和组织。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这仅是一种美妙的假设,找不到真凭实据,且通过认真对比研究,语言中的差异性大于共通性。Croft(2001)认为,不可能找到一个跨语言共有的句法范畴或语法构式。
语言的非自治性
乔氏假设的自治观包括两层内容
语言自治
句法自治
Lakoff、Langacher、Taylor等认为,语言能力是人们总认知能力的一个不可分离的部分,人们头脑中没有一套专门掌管语言的器官或者认知能力,对语言知识的表征与对其他概念结构的表征形同。
句法也不是自治的,它必须参照语义和语用才能作出合理描写和恰当解释。
langacker 提出的“象征单位(Symbolic Unit)“这一关键性概念,将其定位于"音义配对体”(Phoneme-Meaning Pairings),就是针对乔氏自治观的。
语言的非模块化
乔氏将语言能力总模块细分为三个子模块:音位、句法、语义。每个子模块都包括高度概括的规则和限制,它们仅描写了句子某一维度的特征。
乔氏将兴趣落在句法上,认为只要通过深入研究语言的句法形式,而不需要考虑语义和语用的因素,就能揭示语言的本质(他后来也有所改变)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知识不可能被明确地切分成独立的模块、词素、词汇、词法和句法是一个连续体。
语言的非形式化
乔氏假设,普遍语法可以用数学上的“生成”思想来描写和组织,其生成原理类似于数学演算,可用一套形式符号来表示。某一语言全部合乎语法的句子,就是基于这样的一套形式符号,通过一套规则对其进行形式操作而生成出来的。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语言十分复杂,例外甚多,不可能用一套形式化符号将其框定。对语言的具体情况做出将具体分析,且应将研究重点置于概念系统和语义结构上。
分析方法
简化统一
关键词
认知方式(Cognitive Method)
是指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些认识世界的策略(认知策略)
基本认知方式: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化和概念化、认知模型、隐喻和转喻、识解、激活关联、象似原则
统一解释(Unified Explanation)
是指要用这些基本原则来解释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语音、词汇、词法、句法、语篇等
定义
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认知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现实——认知——语言
from left to right: 决定关系(现实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语言,语言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结果)
from right to left: 影响关系(语言影响认知,认知影响语言)
认知语言学则应着力描写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研究语言~~认知方式的机制,因此,相似性也就成了认知语言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认知语言学
首先出现在1971年,指真正研究大脑的语言
普遍意义上的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90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基于体验哲学建立起的认知语言学接受了Chomsky从心智角度研究语言的主张
但是坚决反对Chomsky主张的“天赋观、普遍观、自治观、模块观、形式观”
在论述“智能的本质”时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这两种观点也叫做①处理信息的两个方法②模拟人类智能的两大方法③认知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
符号论 Symbolism
认为人类智能的基本单位是“符号”Symbol,思维的过程就是依靠符号和规则进行的串行的运算过程,符号在计算过程中没有意义。思维=符号,认知心理学就是基于这一观点建立起来的。
联通论 Connectionism
第二代认知科学家接受了“连通论”
Hebb (1949) 首先提出了“连通论”
Neumann(1958)发展
Rumulhart 、McClelland(1986) "并行分布处理"(PDP),这成为了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一种重要理论。(1991 论文:桂诗春)
反对把"符号"作为认知(思维、智能)的基本单位,其基本单位是”神经元“(Neuron)
认知过程通过神经元之间建立联系、形成网络的过程,不是符号运算(Symbolic Operation)和串行加工(Serial Process )
信息在神经网络上是同时进行加工的,各单元之间是要被"激活""抑制"的,连接通道都有一定的"权重”的(Weight),这决定着哪些连通的单元体能够进入稳定的激活状态。
权重和关联是连通论的两个核心概念
人们通过学习不断改变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或者激活的权重来储存信息。
可以假设特定的单元只作短期储存,长期储存则是以单元间关联的方式存在的。
开启了神经角度研究语言的新方向
认知科学研究各种形式的智能(从感知到行为、语言、推理)
连通论
这样,主客体之间在不断互动的过程中构建出了人类的心智、思维、知识和语言。
Piaget
其受Bacon Locke Hume等古典经验论的影响,认为认知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互动作用,认知结构是后天构建的。
主体在智力成长过程中主要有两条原则在起作用:
适应 Adaptation
同化 Assimilation
是指主体按照已有的认知系统对外来刺激作一致性处理,将环境因素或者客体纳入到已有的图式(Schema)
顺化 Accommodation
通过调整已有的内部图式以适应外在的现实
组织 Organization
以整合的方式来建构各种图式
图式来源于动作,将感知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成图式结构
认知的第一图式就是动觉图式,然后是目的图式,这样就产生了心智的萌芽,进而可以出现更为复杂的经验图式,逐步形成抽象思维,获得运算图式。当这些图式变得更加整合和协调时,最终就可以发展为成人的心智模式。
心智的发展是人的认知结构连续地建构和再建构的过程,一个从建构初级图式到建构高级图式的过程——“发生认知论”的基本思想——Lakoff 和 Johnson 建立体验哲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认知心理学与Piaget
内省法introspective
19世纪 wundt(德国)
与思维、记忆有关的语言知识结构模型和内省有关
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
采用实验内省法或者直接经验对心理内容做元素分析
行为主义 behaveriourism
20世纪初 Waston Skinner ,Bloomfield 率先将其引入语言学当中。
用客观的方法来研究人和动物对刺激作出可观察到的反应或者行为,反对讨论意识问题。
提出“刺激-反应”模式,并认为意义就是言语活动所引发的行为,
格式塔心理学 Geatalt Psychology
又叫做“完型心理学” Koffka Kohler
主张研究意识和知觉
认为我们的感觉所感知到的事物是综合统一体,具有整体结构(完形结构)的特征
不是个别的、孤立的成分,不能进行元素分析,应强调意识和整体性和综合性
The whole is more than the sum of ite parts.
认知心理学 Cognitive Psychology
20世纪50-60 Miller Newell Simon 等
恢复了以意识为研究对象,但对于意识的研究不是基于原来的方法
从信息加工(即符号运算)的角度来研究意识,强调认知内部的心理机制和过程
这一观点和Chomsky 的TG理论以及任何计算机的对话取得成功,当时"心智研究"的重大成果,一起形成了第一代认知科学的主要内容。
Chomsky 曾主张将语言学视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他对句法纯粹形式化运算奠定了主要的理论基础
因此,TG提出了语言天赋观、普遍观、自治观、模块观、形式化等主张。
第一代的认知科学属于“非体验性哲学观点”(Disembodied Philosophilcal View)
认知cognition
认知的两个基本的要素:动觉图式和基本范畴
概念---概念结构---语义结构----句法构式和语言
认知具有自己的动态的完型结构和模型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
语言运用和理解的过程,也是认知处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