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美的历程(李泽厚)
这是一个关于美的历程(李泽厚)的思维导图,包含青铜饕餐、盛唐之音、佛陀世容、宋元山水意境等。
编辑于2023-11-09 08:26:03美的历程(李泽厚)
龙飞凤舞
远古图腾
区别
对工具的合规律性的形体感受→旧石器时代
现实的
物质生产的产物
将人作为族类存在的社会生活外化和凝冻在物质生产工具上,是真正的物化活动
与种族的繁殖(人身的扩大再生产)一道构成原始人类的基础
在所谓“装饰品”上的自觉加工→成熟形态: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亦即远古图腾活动
想象的
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的产物
后者则是将人的观念和幻想外化和凝冻在这些所谓“装饰品”的物质对象上,它们只是物态化的活动。
包括宗教、艺术、哲学等胚胎在内的上层建筑
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
具体的形态、内容和形式究竟如何,已很难确定→参考:神话、传奇和传说
代表:
龙蛇:①女娲伏羲→龙蛇→人心营构之象 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人首蛇身的陶器器盖
凤鸟(鸟的神化形态)
部族斗争→融合且相对独立
自然形式里积淀了社会的价值和内容,感性自然中积淀了人的理性性质。
原始歌舞
是一种狂烈的活动过程。
观念内容和情节意义→戏剧和文学
到后世,分化
巫术礼仪,成为“礼”——政刑典章
原始歌舞,便是“乐”——文学艺术
以父家长制为社会基础的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人间化,理性化
翩跹起舞只是巫术礼仪的活动状态,原始歌舞正乃龙凤图腾的演习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克乃夫·贝尔
纹饰(几何纹→图腾崇拜)
变化
母系氏族社会→和平安定→符号形象
父家长制,并日益向早期奴隶制的方向行进→纹饰:威权统治力量加重→有的作了青铜纹饰的前导
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创造了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
由动物形象而符号化演变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审美积淀论
内容向形式的积淀,又仍然是通过在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中所掌握和熟练了的合规律性的自然法则本身而实现的。
线条
比色彩纯粹
诉诸感觉,对比较固定的客观事物的直观再现
主观情感的运动形式。
感受→一串空间对象,一个时间过程
陶器造型
大汶口的陶猪→模拟、写实
三足鼎→独立的性格和前进的道路→自身的规律和要求
青铜饕餮
狞厉的美
背景:夏代“传子不传贤”→早期宗法制统治秩序→专职巫师变为宗教政治宰辅。
殷墟甲骨卜辞
龟从
筮从
“巫”、“尹”、“史”→思想家→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
意义:神秘威吓的动物形象(饕餮)→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休”的祯祥意义
狞厉的美:
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无限的、原始的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
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有虔秉钺,如火烈烈”
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命运气氛
稚气:早期宗法制与原始社会毕竟不可分割→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
产生:氏族斗争→对自己氏族、祖先和当代的这种种野蛮吞并战争的歌颂和夸扬→礼器→大批杀俘以行祭礼→饕餮
线的艺术
汉字本源符号:象形→蕴涵有“指事”“会意”→净化了的线条美→书法
汉字书法的美:从象形基础上演化出来的线条章法和形体结构→有意味的形式→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
解体和解放
背景→春秋战国:审美、艺术日益从巫术与宗教的笼罩下解放出来,正如整个社会生活日益从早期奴隶制保留的原始公社结构体制下解放出来一样→青铜器失去恫吓力量
殷周青铜器四个时期
滥觞期:青铜初兴,粗制草创,纹饰简陋,乏美可赏
勃古期(成熟期)殷商后期至周成康昭穆之世:最具审美价值。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
开放期(解体期):铸器日趋简陋,勒铭亦日趋于简陋
新式期,战国时代
先秦理性精神
儒道互补
理性主义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
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
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
影响:主题内容方面
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对立,补充
怀疑论因素发展为
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发展为
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亦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
影响:创作规律,即审美方面
赋比兴原则
以概念文字为材料,诉诸想象的艺术—文学的发生
赋比兴定义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作为体现“赋”的原则,从远古记事、表意的宗教性的混沌复合体中分化出来,而成为说理的工具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比”、“兴”——使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具体途径→感染效果
建筑艺术
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理性精神
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神人同在→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
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时间进程的流动美→线的艺术特征
资本主义因素萌芽→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自由
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
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
渲染表达的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楚汉浪漫主义
屈骚传统
背景: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
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
汉代
主题→从远古传留下来的种种神话和故事
艺术内容和审美对象→以动物为符号或象征的神话——巫术世界
交错并行
楚地的神话幻想
北国的历史故事
儒学宣扬的道德节操
道家传播的荒忽之谈
艺术风格:运动、气势和古拙
琳琅满目的世界
汉代艺术的特点:没有受这种儒家狭隘的功利信条的束缚→它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面,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
这个世界是有意或无意地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作为人的有机或非有机的躯体而表现着的
神仙世界
愉快的渴望,是对生前死后都有永恒幸福的祈求
想象意愿的力量
对现实世间的津津玩味和充分肯定
宣扬儒家教义和历史故事
对世俗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多种描绘
内涵:
一种积极的对世间生活的全面关注和肯定
对自己征服世界的社会生存的歌颂
气势和古拙
力量、运动和速度→气势与古拙(汉代美学面貌)
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尚未分化→整体性的民族精神
魏晋风度
人的主题
背景:农奴,门阀士族阶级出现,两汉经学崩溃→哲学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
基本特征:人的觉醒
世界观人生观核心: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
外在(功业、节操、学问)→内在(思辨态度和精神状态)
玄学替代经学,本体论(内在实体的追求)取代了自然观(外在世界的探索)
美学原则
“以形写神”
“气韵生动”: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
“言不尽意”
→要求树立一种表现为静(性、本体)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人格理想,其中蕴涵着动的(情、现象、功能)多样现实性
文的自觉
以曹丕为最早标志,“为艺术而艺术”
玄言诗,山水诗→文的自觉展现为要求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
阮籍和陶潜
背景:从魏晋到南北朝,皇室王朝不断更迭,社会上层争夺砍杀,政治斗争异常残酷
→人生慨叹夹杂无边的忧惧和深重的哀伤
阮籍
忧愤无端,慷慨任气
隐而不显→欲写又不能写的巨大矛盾和苦痛
陶潜
超然事外,平淡冲和
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无神论和怀疑论→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禄
佛陀世容
悲惨世界
背景:长期分裂和连绵战祸的南北朝
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是信仰、崇拜。
雕塑→超脱
壁画→用对悲惨现实和苦痛牺牲的描述来求得心灵的喘息和神的恩宠
虚幻颂歌
背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与稳定
壁画→是以对欢乐和幸福的幻想来取得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慰安
雕塑→人情味,亲切感,关心世事→宗教与儒家的彻底的同化合流
走向世俗
壁画
唐:渲染“经变”→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
宋:图式化,概念化
雕塑
唐:神的形象已完全人间化、世俗化
宋:更为写实,更为逼真,更为具体,更为可亲甚至可昵
禅宗: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
审美标准
一以理想胜(魏)→以静态人体的大致轮廓,表达出高度概括性的令人景仰的对象和理想。
一以现实胜(宋)
一以二者结合胜(唐)
盛唐之音
青春、李白
背景
重冠冕
地主阶级势力上升→边塞军工
南北文化交流融合
中外贸易交通发达
艺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
唐宋诗区别
风格性分之殊→钱钟书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
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诗歌变迁
六朝宫体:靡靡之音
初唐: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
盛唐:壮志满怀要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
盛唐之音
内容:多为边塞诗
风格:优美、明朗、健康
音乐性的美
书法→狂草
初唐: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
盛唐: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
盛唐之音
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
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上又一个崭新的阶段,反映了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
形式:绝句,七古乐府
杜诗颜字韩文
区别
代表:李白、张旭
对旧的社会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
内容溢出形式
代表:杜甫、颜真卿
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
讲求形式
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
艺术
颜字: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
韩文:文从字顺,口语通俗性
杜诗:严格规范的人工美,世间美,字斟句酌
哲理基础:以儒家教义为其哲理基础的
韵外之致
中唐文艺
背景
中唐社会的上层风尚因之日趋奢华、安闲和享乐
百花齐放,名家辈出。
世俗地主阶级在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内的多样化地全面开拓和成熟
美学风格
潇洒风流,孤冷忧郁
规范的讲求,意义的重视,格律的严肃
内在矛盾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文以载道”——“独善其身”
宋
文艺观:文艺为政治服务
真正主题:对现实世俗的沉浸和感叹
词境
诗常一句一意或一境
词常一首或一阕才一意
特征
向晚意不适
对艺术风格、韵味的追求
苏轼的意义
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忠君爱国、抱负满怀
对社会的退避
人生空漠、无所寄托之感
宋元山水意境
缘起
无我之境(北宋)
细节忠实和无我追求(南宋)
有我之境(元代)
代表:倪云林,元四家
文人画
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更强调和重视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
对笔墨的突出强调
画上题字作诗
“有我之境”发展到明清→浪漫主义的巨大洪流
诗词曲三境界
诗境
深厚宽大
多无我之境
词境
精工细巧,但二者仍均重含而不露,神余言外
多有我之境
曲境
以酣畅明达,直率痛快为能事
大都是非常突出的有我之境
雕塑三境界
明清文艺思潮
市民文艺
启蒙思潮
从讲究事功的陈亮、叶适到提出“工商皆本”的黄黎州和反对“以理杀人”的戴震
儒学异端
民主思想
市民——资本主义性质
从张载到罗钦顺到王夫之、颜元
儒学正宗面目
哲理思辨性质
地主阶级反对派
代表:《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拍案惊奇》
题材:普通男女之间的性爱
初兴市民文学特征
某种近代资本主义的民主性
腐朽庸俗的封建落后意识
重视情节的曲折和细节的丰富
元代杂剧
形式美
抒情性
木刻版画
代表:陈洪绶,徽刻
理解、想象的真实
浪漫洪流(明)
传统文艺
反抗伪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
下层的现实主义与上层的浪漫主义恰好彼此渗透,相辅相成
代表
李卓吾
反道学,反虚伪
童心
公安派:三袁
描述日常,直抒胸臆,反对做作,平易近人
唐伯虎
归有光
吴承恩的《西游记》
汤显袓的《牡丹亭》
情
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清)
复古主义、禁欲主义、伪古典主义
上层浪漫主义→感伤文学
具有社会历史内容的人生空幻的时代感伤
现实历史批判因素
代表《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
批判现实主义
《红楼梦》
绘画与工艺
明中叶
代表
仇英为代表的院体青绿山水
以及著名的吴派首领沈周和文征明、唐寅等人
倾向
接近世俗生活,采用日常题材
笔法风流潇洒,秀润纤细
明末清初
代表
朱聋
石涛
倾向
简练的构图
突兀的造形
奇特的画面
刚健的笔法
乾嘉盛世
代表: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花鸟绘画
倾向:笔墨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