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言文:虚词
古代汉语虚词中代词的详细用法。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
编辑于2021-04-04 10:24:33虚词
定义
古汉语中虽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有时不能独立回答问题、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的词,以及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主要表示语法意义的词。
半实半虚
代词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台,卬
予,余
《尚书》《诗经》《论语》《孟子》《庄子》多用”予“
就先秦文献来看,甲骨文,金文,《左传》,《国语》多用”余“
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最早见于甲骨文记录
无废朕命
朕皇考曰伯庸
台,卬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尚书·汤》 )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经·邶风》 )
第二人称代词
女(汝),尔,若,乃,而
而,乃(定语多,主语少,不作宾语)
讨论:关于"尔汝"的修辞色彩
尊对卑可称“尔、汝”。如:子曰: "盍各言尔志?
(论语公治长)同辈之间如果以"尔汝”相称,就可能产生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修辞意义:
一种是对对方表示很不尊重,使被称的一方受了轻贱,如《魏书陈奇传》 : "游雅尝众辱奇,或尔汝之,或指为小人。”
另一种则是表示特别亲昵,如杜甫《赠郑虔醉时歌》"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第三人称代词
其(定),之(宾),厥
有时“之” “其”可以活用作第一、第二人称。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史记) 士季曰: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指赵盾)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士季自称)。" (左传)
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孟子-滕文公上)(其,滕世子自称。 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墨子尚同上)
汉代以后,“其”的情况有所变化
武王梦帝与其九龄。 (《论衡·感类》 ) (宾语)
其若问之,当作依违答之。(《宋书·刘邵传》 )(主语)
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是从旁指代词演化而来的。中古时期已可指代人,隋唐以后普遍用作三称代词。 长房曾与人共行,见一书生,黄巾被裘,无鞍骑马, 下而叩头。长房曰: "还他马,赦汝死罪。"(《后汉书 ·方术传(费长房)》 )
人稱代詞的複數表示法
複數採用與單數相同的字形:我、吾、尔、女(汝)。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左傅售公四年》 十年春,齊師伐我。《左傳莊公十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在人稱代詞之後加“侪、辈、曹、属、等"等詞表示複數
我曹言愿自杀。(汉书霍光传)
夺項王天下者,沛公也,吾属今為之虏矣。《史記》
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辟燥湿寒暑。(《左传》 )
尔辈群奴,正可牧牛羊,何为送死?(《晋书.存坚传》 )
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也。(《史记·高祖本纪》 )
指示代词
近指
是,此,斯,兹,之
兹
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尚书·汤誓》 )
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尚书·盘庚》
是
秦末汉初(公元前100年前后) "是"转为系词。之前,"是"为指示代词。这以后,"是"字作系词和作指示代词并行,需要加以辨析。不能用此"替换的"是"字是系词,不得再看作代词。
远指
彼,夫
特指
其(那样,那样的)
僕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報任安書》
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
无指
或,莫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左傳》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五倍的意思),或相什伯,或相千萬。 《孟子滕文公上》
晉國,天下莫強焉。 《孟子梁惠王上》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孟子·公孙丑下》)
旁指
他,它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
公曰: “割,岩邑也,叔死焉。佗邑唯命。”《左傅》
其他
若,然,尔;焉,诸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河东凶亦然。(同上)
“焉”是兼词,通常用在句尾兼有代词和语气词的功能。如果指代功能消解,就是句尾语气词。
制,岩邑也,就叔死焉。( 《左传隐公元年》 )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
诸”可用在句中或句尾。 句中:“之+于(介词), 段入于郡,公伐诸郡。(《左传·隐公元年》 ) 句尾“之十乎(语气词)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
疑问代词
·谁(指人——主语,宾语)、孰(可指人/事物——主语))
君若以德绥諸侯,誰敢不服? 《左傳信公四年》 吾谁欺?欺天乎? 《论语》 晉侯曰: "孰可以代之?"對曰: "赤也可。"《左傅》 女与回也孰愈?《论语》 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为六律?《庄子》 礼与食孰重? ( 《孟子·告子下》 )
“孰”还可以与介词“与”组合,构成宾语前置的介宾短语"孰与" ,并逐渐成为凝固结构表比较或反问。
①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 《论语·颜渊》 )②早救之孰与晚救之便? ( 《战国策·齐策》③从天而讼之,孰与知天命而用之? (《荷天论》 )
何、曷、胡、奚(指事物)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诗经) 敢问何谓也?(左传) 何贵何贱?(左传) 夫子何晒由也?(诗经)
大多作状语,常与介词构成介宾短语。(曷、胡、奚)
許子奚為不自織? 《孟子滕文公上》 胡不见我于王? 《墨子》 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 《戰國策趙策三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 《論積貯疏》 或謂孔子曰: "子奚不為政?" 《論語為政》 悠悠蒼天,曷其有極? 《詩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经》
·安、惡、焉(指处所)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左傳信公十四年》 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且焉置土石? 《列子湯悶》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論語》 姜氏欲之,焉避害? 《左傳隱公三年》 以小易大,彼惡知之? 《孟子梁惠王上》
辅助性代词
者
《古代汉语》 (王力主编) : "特别的指示代词。"《古代汉语》 (郭锡良主编) : "辅助性代词。"《汉语史稿》 : "者"字是被饰代词,一般用于定语的后面。” 大多数人都承认"者"的指代性质。 它可以指代一个偏正结构中的中心词。如:老者、能生者 “者”的特性是:它不能独立用来指代,它的前面必须有其他词语加以修饰,才能起指代作用。
与动词、形容词组合,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 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 《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 ) 御者且羞与射者比。(《孟子·滕文公下》 )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礼记大学》 )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我未见力之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之也。《论语》
附说:语气词"者" 表示提顿的语气词"者"实是从指示代词"者"虚化而来的;常常不必译出。 名词(主语)后+者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商相如列传) 用在时间词后 今者,昔者,古者,最者... 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后表停顿,提示后面要指出结果或申述原因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
所
《汉语史稿》 : "者"和"所"是同一性质的代词,那是可以肯定的。” *“所"可以与动词、形容词、名词组合,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与"所"组合的形容词、名词都用作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及的对象。
所见无非牛者。《庄子》指代见的对象 见者惊犹鬼神。《庄子》“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
“所”字与"者"字的异同点 相同点: 不能独立表指代; 构成的词组是名词性的; 不同点: “所"字一般只同后面的及物动词结合; “所”字指代的是这个及物动词原来该带的宾语。 闻者: 听到的人(动作的发出者) 所闻:听到的东西(动作所及的对象)
所+动词(+之)+名词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所+动词+者 ·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史记》
所+介词+动词(+宾词) 《荀子议兵》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 昆错《论贵粟疏》 :此商人之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退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表处所) 司马迁《报任安书》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战国策》 :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 《孟子》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与行为有关的人物) 苏轼《教战守策》 :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
用"所+动词"形式表“所+介词+动词(+宾词)"的内容 《荀子·劝学》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孟子滕文公上》 :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 《左传昭公四年》:冀之北土,马之所生。 《荀子·劝学》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大臣忧惧,不知所出。
副词
连词作用
介词
连词
助词(之)
表示语气
语气词
叹词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文献中却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
王力先生:“吾”用于主位和领位(定语),不用于宾位。除非在否定句里,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的时候,“吾"才可以用于宾位。
如:“居则曰:不吾知也。”“我”字用于主位、领位和宾位。王力先生推测在原始时期:“我”字只用于宾位,吾”字则用于主位、领位,这就是“吾"、“我"在语法上的分工。
到战国后期,实际上,““吾”一般不用作动词后的宾语“这一限制已不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