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2考研311教育学:中国教育史孟子思想总结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文艺复兴时期,许多人文主义者都十分重视教育问题,关心教育改革,提出了反映时代特征的教育理论。他们的教育理论虽不成熟,却闪烁着人文主义进步思想的光芒,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改革的进程。这一时期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维多利诺、拉伯雷、蒙旦、伊拉斯莫、莫尔等。
中世纪后期,约公元12世纪~13世纪期间,欧洲的城市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得一些以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为主的区域得到发展壮大,从而形成了新兴城市。从事生产和交易活动的手工业者、商人成为了第一批新兴市民。中世纪的城市市民成为了资产阶级的前身,他们有着本阶级的特殊经济利益和政治斗争的需要,从而也有了自己的教育需求。而以往教会创办的学校由于教授的知识过于频发且不合实际,渐渐没落。
中世纪的特征首先是文化教育的衰落,文化教育渗透着神学思想。正如恩格斯所说,中世纪它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考研复习知识点之史纲思维导图。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孟子
教育实践
继承发扬孔子思想,与子思一起创办思孟学派
教育作用
对个人:性善论
善:仁者有四心【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恭敬之心-礼、是非之心-智】
人非生而向善,而是具有善端,有向善的可能
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端
存心养性:不断发展本性中的善端
求放心:发展过程中出现恶,寻求失落的良心
意义“肯定了教育的作用
对社会:教育能够帮助君主“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扩充每一个人的善端,最终达到国泰民安
教育目的
维护血缘宗法关系:明人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意义:明确了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古代教育的性质,是宗法的社会-伦理教育
人格理想:大丈夫
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有高尚的气节,只向真理低头,不向权贵低头
应有浩然正气,是一种心理状态与精神境界
途径
持之养气:志向
动心忍性:经历逆境
存心养性:发善端
反求诸己:反思
教育内容
儒经
教育方法
深造自得: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时应有独立的思考与见解
盈科而进:循序渐进
教亦多术:因材施教
1.简介:孟子的教育方法,体现因材施教的观点
2.含义:不同学生有不同教法【及时点化、间接教育】;创造性提出无言之教
3.意义:教育方法具有多样性,选择因人而异
专心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