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种群(population)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可育后代。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更多干货内容赶快收藏起来慢慢看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种群
概念: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组成的全部个体
特征
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最基本)
概念
调查方法
样方法(双子叶植物、跳蝻、虫卵)
标志重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黑光灯诱捕法
迁入迁出
出生死亡
性别比例
衰退:老年>幼年,死亡率>出生率
增长:老年<幼年,死亡率<出生率
稳定:老年≈幼年,死亡率≈出生率
年龄组成
空间特征
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类型
集群型
均匀型
随机型
意义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物种繁衍的基本单位
数量变化
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公式法
图案法
种群增长J型曲线
定义
公式:Nt=Noλ t
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特点
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即增长率不变
增长速率持续增大
种群增长S型曲线
产生原因:资源和空间有限,种内竞争加剧,有敌害
最终趋于稳定
增长速率先增后减到0
增长率逐渐减小至0
图像
K
意义: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应用: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对野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K\2
意义: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应用
鱼类的捕捞、放养
害虫害兽的防治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
群落
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物种组成(区分群落)
种类(丰富度)
目测估计法(多度等级)
记名计算法
优势种
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分层)
水平结构(镶嵌)
种间关系
捕食:此消彼长(滞后型)
寄生
竞争:你死我活\此消彼长
互利共生:同增共减(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演替
概念: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代替的过程
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
朝顶级群落发展
物种组成多少
前期较缓慢,中期较快,后期停止
初生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判断依据
土壤
生命体
次生演替
过程阶段: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
一般因素
群落内部因素
环境条件
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生态系统
范围
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结构
自然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人工林生态系统
果园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结构
组成成分
生产者:自养生物
消费者:动物(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寄生)
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物质:水、无机盐、空气
能量:光能、热能
生存空间
营养结构
食物链
能量单向流动
生物越低级,数量越大
以生物种群为单位,联系着种群中的不同物种
不会特别长
食物网
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越强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沿着渠道进行
功能
能量流动
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能量
过程
意义和作用
物质循环
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P、N、S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
特点:循环往复,全球性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的动力
两者有共同的渠道-食物链、食物网
区别
物质循环:循环往复,全球性,封闭,自给自足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不可循环
信息传递
种类
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
行为信息
作用
有利于生命活动正常进行(个体)
有利于种群繁衍(种群)
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种间)
稳定性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内容
抵抗力稳定性
结构越复杂→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恢复力稳定性
多样性价值
间接: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
潜在价值:人类尚不清楚的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实用意义(食用、药用、工业原料)以及非实用意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