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历史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编辑于2022-02-27 18:04:03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度性的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断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阶级构成
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其他小资产阶级
阶级矛盾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存在 (二)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非社会主义因素仍占很大的比重,但社会主义的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 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最初的设想与变化: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再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浮,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 务。与此同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完成土地改革之后的农村,及时开展互助合 作运动;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 主义等,为全面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民主革命 遗留任务已经完成,经济、政治及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于是重新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问题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1953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丛史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メ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走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主要代表:毛泽东
开辟了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引导农民
组织起来
走互助合作道路
积极性
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遵循
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
国家帮助
原则
原因
农民即是私有者和劳动者
对农民不能采取剥夺的方法
对农民只能引导说服和教育
农民自愿走合作化道路
正确分析
农村的
阶层
阶段
状况
制定正确的
阶级政策
土改后党执行了
依靠贫下中农
团结其他中农
发展互助合作
坚持
积极领导
稳步前进
方针
采取循序渐进的方针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
互助组
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社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初级社
高级社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方针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实施方法
说服教育 示范 国家帮助
发展阶段
手工业
供销小组
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供销合作社
半社会主义性质
生产合作社
社会主义性质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和平赎买
用和平赎买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赎买的含义
私营企业变为国营企业
资本主义公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赎买的方式
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金 而是由资本家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 和平改造的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
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积极意义
有利于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巩同和发展统一战线
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
知识分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 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
含义
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
形式
初级形式
委托加工 计划订货 统购统销 经销代销
高级形式
公私合营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步骤
社会主义因素
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在私营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 在私营商业中采取委托经销,代销形式
四马分配
利润按国家所得税 企业公积金 工人福利费 资方红利
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半社会主义性质)
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发展生产,满足人民需要和完成国家计划为目标
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社会主义国营性质)
生产资料为国家所有,企业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基本上成为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 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具体方法
以企业为基地,采用«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者:
政治上适当安排 工作上发挥作用 生活上妥善照顾
方法的优点
通过改造阶级成分的方式达到从整体上消灭资产阶级的目的
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
改造资本家个人与消灭他们所属的资产阶级相结合
避免了激烈的阶级对抗 减少了改造的阻力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确立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经济结构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政治领域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确立表明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阶级关系
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已经被清除出中国大陆; 官僚资产阶级已经在中国内地被消灭; 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 知识界已经成为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理论依据
列宁关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是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依据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莫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极大地现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増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