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4新大纲军队文职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上半部分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2024新大纲军队文职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上半部分思维导图,考生自做,后续还将持续更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11-11 10:58:02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组织行为学(二)上半
个体行为
知觉与归因
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体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知觉和感觉一样,是当前客观现实的指节反映,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产物。但是,知觉和感觉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他们反映的具体内容和产生过程。
社会知觉:知觉受社会因素所制约 社会知觉是对于社会对象的知觉,以及个人间,群体间关系的知觉,简言之,社会知觉是对人鱼社会群体的知觉 社会知觉是知觉主体的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影响主体的心理活动,调节主体的社会行为 可以分类为:对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因果关系知觉
自我知觉:作为社会知觉中一种特殊的形式,自我知觉在个体行为中,具有特别的地位,个体的自我知觉,既包括对自我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同时,有包括对自己目标与发展途径的认识。
特征: 1.选择性 2.理解性 3.整体性 4.恒常性
恒常性: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
过程与偏差
过程: 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
影响知觉对象选择的因素
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 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知觉对象的组合 主观因素:需求,兴趣与动机的影响;气质与性格;知识与经验的影响
知觉偏差
知觉防御 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重度吸烟者拒绝接受肺癌肺部形象
晕轮效应
含义:以点概面,以偏概全
影响: 1.难以对信息进行正确选择加工, 2不能对备选方案进行客观利弊分析 3.最终对决策方案结果做出盲目分析
避免光环效应注意事项: 1.不要尽早做出决断 2.纪实主义自己是否全面看待每一个方案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认知结构复杂的人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
认知结构简单容易出现近因效应(熟人)
定型效应(客观或者客观印象)
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
选择性知觉
个体通过媒介信息来感知某些他们想要感知的信息而自动忽略其他相反的信息的过程,人们更可能意识到和自己当前需要有关的刺激物
对比效应
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常常受到最先接触到的其他人的情况比较影响
投射
人们常常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
期待效应
积极的人往好处发展,消极的人则使人往坏处发展
从众效应
反衬效应
不同的意见受到莫大的敌视,其动机,方式会受到无礼的指责
归因还念与偏差
观察者为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基本归因错误
又叫对应偏差,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夸大行动者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现象
原因: 1.人们相信个体能对自己行为负责,所以多以解释内因来解释人们的行为,而忽略外因的印象 2.情景中的行动者比情景中的其他影响因素更突出,所以,人们更容易注意行动者而忽略背景因素和环境因素 3.探照灯效应,即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行为或和外表在他人眼中的显著程度
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 这一归因偏差是指,我们常常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因素,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 原因: 1.行动者注意环境,观察者注意行动者 2.观察者对行动者过去了解少,行动者对自身过去了解,知道前因后果 3.多数人会尽可能维护自尊,改变想法或信念,甚至会扭曲事实 4.找借口,给自己留面子,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 5.自我防卫需要
归因的主要理论
海德的归因理论
他认为:人有两种需要,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 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内因,一种是外因
凯利的三要素理论
1.区别性,个人在不同情境下是否表现出不同行为,区别性高,观察者可能对行为进行外部归因,反之则可能进行内部归因 2.一致性,每个人面对相似情景是否都有相同反映。一致性高,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进行外部归因,反之则可能进行内部归因 3,一惯性,随着时间变化,个体是否能能变现出相同行为。一惯性高,观察者可能是对行为进行归因,一致性低,反之进行内部归因
维纳的归因理论
六个方面: 1.能力 2.努力 3.任务难度 4.运气 5.身心情况 6.他人反应
分为三个方面: 1.原因源:造成事件的原因是外部还是内部 2.稳定性:个体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景下具有一致性。 3.可控性.个体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由其个人医院决定
价值观与态度
价值观的概念与分类
定义: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以及看法,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1.奥尔波特分类: 1.理论性:重视批判和理性的方法寻求真理(追求真理高于一切) 2.经济型:强调有效性和实用性 3.审美型:以协调匀称为中心 4.社会型:强调对他人和群体的关心 5.政治型:十分重视权力和影响力 6.宗教型:此类价值观的中心是信仰
格雷斯夫 1.反应型 2.忠诚型 3.自我中心型 4.顺从型 5.玩弄权术型 6.社交中心型 7.现实主义型
工作价值观
与个体相关的四个价值观: 成就:个人对事业进步的关心,体现在努力工作,寻找发展新技能的机会等行为上 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的行为 诚实:准确的提供信息,并且不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误导他人 公平:强调公正无私,并能够强考虑不同的观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态度
个体对客观事物,人或事件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态度的构成
1.认知成分,认知成分是态度的信息成分,是构成态度的基础 2.情感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情感性体验,即对人或事物的好恶情感的反映程度 3.行为志向,个体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所决定的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是行为的直接准备状态,即个体对态度对象做出的反映,是行动前的一种心理倾向。
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延格: 认知结构是由众多认知元素构成的,认知元素是一个人意识到一切,他们可以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心理状态,人格特征的认识,可以是对外部客观环境的认识
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
1.不相关,两种认知元素间没有关联 2.协调:两种认知元素彼此不矛盾 3.不协调:不协调关系往往造成人们心理上矛盾,紧张和不愉快感觉
改变认知失调的方法
1.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与另一个相一致 2.增加新的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 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 4.改变行为:认知失调也可以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但一般情况下,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
工作态度:
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
决定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报酬的水平,工作的挑战性,人格的匹配,环境恰当性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行为
1.工作满意度与缺勤率,虽然满意比不满意缺勤率更低,但是,两者表现不明显 2.满意度与离职率 3.工作绩效
员工对工作不满意的表现途径:退出,建议,忠诚,代工 组织对工作满意度提升途径:工作本身,薪水,晋升,认可,工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