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工艺美术史(名词解释)第一部分
为考研党准备,共有四张,主要是名词解释部分,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史》。
编辑于2021-04-09 10:04:23中国工艺美术史 (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
唐三彩 (洛阳) 低温釉陶
唐三彩,经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实际上并不限于三种色釉,它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是经过精炼的白黏土制胎,两次烧成的。
它首先用千度左右的高温烧成陶胎,挂釉后再经900摄氏度左右焙烧。
用料精细,制作规整,所以不变形、不裂缝、不脱釉。
瓷器
古代也称窑器,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
瓷器外观质地坚硬致密,表面光洁,胎体较薄者成半透明状,敲击时声音清亮,且不吸水。
景泰蓝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明式家具讲究选料,选材是设计意匠的重要部分之一。
多用紫檀、花梨、红木等,也采用楠木、樟木、胡桃木以及其他硬杂木,所以又通称硬木家具。
明式家具的造型安稳,简练朴实,讲究运线,线条雄劲而流利。
明代家具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擅长将选材、制作、使用和审美巧妙的结合起来。
造型显得线形简练、挺拔和轻巧。
例如椅子的靠背和扶手的曲度都基本适合于人体的曲线,触感良好。
它采用木构架的结构。
结构科学合理,名带椅子由于造型所产生的比例尺度,以及素雅朴质的美,使家具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家具整体的长、宽和高,整体与局部的权衡比例都非常适宜。
有的椅子座面和扶手都比较高宽,这是和封建统治阶级要求“正襟危坐”以表示他们的威严分不开。
说唱俑 (东汉)
它是中国古代表演滑稽戏的俳优造型。它的特点是诙谐、幽默,多为一人说唱,以小鼓击节伴奏。击鼓说唱俑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出一位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反映出东汉时期塑造艺术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说唱俑是东汉具有时代特色的雕塑。汉代的雕塑具有它独特的风格,这里指的是它样式化的装饰美。耐人寻味,富有韵味。它具有古拙、朴质的特点,但古拙而不呆板,朴质而不简陋,具有一种动感。
长信宫灯 (汉代)
汉代河北满城出土的长信宫灯,灯体呈圆形,有两块瓦状的罩板,可以任意调节光照的方向。
一优美的仕女雕像,左手托灯,右手提灯罩,以手袖为虹管,处理得十分自然。
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
汉代熏炉
汉代熏炉和宗教意义联系起来,烧香料用,通称博山炉。
盖高而尖,雕镂成山形,象征仙山“博山”,炉体呈豆形。
博山炉盖上的山峦群峰,穿插在云气之间,山间有孔,当香料在炉中燃烧时,烟气可从镂孔冒出。
博山炉
博山炉2
剔红/雕红漆
雕漆品种之一,又名“雕红漆”或者“红雕漆”,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髹(xiu)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则达一两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
鎏金 (金汞剂+铜胎)
这种技术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
鎏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
我国古代铜器常用这种方法作为装饰,尤其是在佛像上。
金银错
指始于春战国时代流行的金属镶嵌装饰工艺,它用金银、红铜等金属和绿松石、玛瑙等矿石填充或者镶嵌在铜器花纹缝间,再加以磨光,作为纹饰或者铭文,产生色彩斑斓的效果。
漆器的夹贮 (泥巴打形,漆做粘合剂,布做胎)
始于战国漆器的一种制胎方法,是用漆灰和麻布支撑,先用漆灰做成器胎,再用麻布裱糊在胎上。夹贮可以使器形增加变化,比木片卷粘获得更多的造型,这种做法就是现今所称的脱胎。
漆器
中国古代所用漆,是漆树分泌的一种汁液,经日晒脱水后,即成为可作涂料的熟漆。同时常在漆中加入桐油一类干性植物油。作漆器时,以木、竹蔑、麻布等为胎骨,然后以漆涂其外表,干燥后即可使用。也可在漆中调色,以便涂饰花纹,绘制图案。涂漆既可保护器物,经久耐用,又可使其美观。
漆器工艺的胎身常用木胎和脱胎两种形式。制作木胎漆器要精选纹理细不变形的优质木材制作榫卯无缝式木胎;而脱胎则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坯,以大漆为粘合剂,用苎麻布或者丝绸布在胚胎上逐层裱,待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布雏形,再经过上灰底、打磨等多道工序制成坚实轻盈的胎体。
绳纹
古代陶器的装饰纹样之一。一种比较原始的纹饰,有粗绳纹和细绳纹两种。
在陶拍上缠上草、藤之类绳子,在坯体上拍印而成的,有纵、横,斜并有分段、错乱,交叉,平行等多种形式。
因为在陶坯用缠有绳子的工具拍印,故在陶器上印有密排的绳纹,多在陶器的腹部。其制作方法是:在陶坯制好后,待半干时,用缠有绳子的陶拍在陶坯上拍印,便留下绳纹,再入窑焙烧。
云雷纹
云雷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典型的纹饰。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字形线条所构成。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夔(kui)龙纹
一种瓷器装饰纹样。夔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似龙而仅有一足。
夔纹始流行于商、西周青铜器及玉器上,商代的白陶因造型和纹饰均模仿当时的青铜器,因此也有印夔纹装饰的。瓷器上的夔纹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
蟠螭(chi)纹
蟠螭纹是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中国青铜器上的装饰。螭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蟠屈。
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
开片
开片又称冰裂纹,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开裂的原因
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
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
开裂原是瓷器烧制中的一个缺点,但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而制出的开片釉(即裂纹釉),变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了。宋代的钧、汝、官、哥窑都有这种产品。
琉璃/五色石
琉璃,是用各种颜色(颜色是由各种稀有金属形成)的人造水晶为原料,是在10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的。其色彩流云漓彩;其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
中国古代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古人也叫它“五色石”。古时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
后以陶为胎,施以琉璃釉,再入窑烧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