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工艺美术史(名词解释)第三部分
为考研党准备,共有四张,主要是名词解释部分,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史》。
编辑于2021-04-09 10:05:55中国工艺美术史 (名词解释) 第三部分
《园冶》 (明代 计成)
《园冶》,园林专著,明代 计成 著。
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园冶》是计成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
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
《考工记》 (春秋末年)
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最难能可贵的是它第一次提出了朴素的工艺观,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在《考工记》的科技内容中最重要的,应当是对青铜合金配比的记录。对以前青铜合金的配比,《考工记》有系统的归纳:“金有六齐”,这里的“齐”即剂量、配比的意思。
《营造法式》 (宋代)
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 李诫。
书中确定了材份制和各种标准规范,还对建筑的设计、规范、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都有理论的论述,是我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文献。
北宋致力于总结前代建筑经验,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营造法式》中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标准,即木架建筑的用“材”尺寸分为大小八等,按屋宇的大小主次用“材”,“材”一经选定,木构架的所有尺寸都随之而来,不仅设计可以省时,工资估算都有统一标准,施工也方便。
《天工开物》 (明朝 宋应星)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外国学者称之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三才图会》 (王圻父子合编)
“最有趣的一本小型百科全书”
“三才”,即天、地、人。该书汇编古今著述中有关天、地诸物图形和人物画像而成。此书内容极广,上自天象,下至地理,中及人物,精而礼乐经史,粗而宫室舟车,幻而神仙鬼怪,远而卉服鸟章,重而珍奇玩好,细而飞潜动植。先列图像,次为说明;绘图精细,文字说明亦简明扼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大型的图像汇集。
《梦溪笔谈》 (北宋 沈拓)
《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和《续笔谈》三部分。全书内容设计天文、历法、气象等诸多领域。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
从内容上将,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且阐发了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最少见的。
它被现代人誉为“科技史上的坐标”。
《畴人传》 (清朝 阮元)
“畴人”指在古代从事天文、历法、仪器、星占等术业的人,一般多为子承父业。
《畴人传》的编撰方法是每人一传,传末有作者评说,篇末标注材料出处。此书前四十二卷记中国学者,后四卷附记对中国科技有影响的外国学者,打破了学术上的国界,在闭关锁国的清朝,其思想难能可贵。不足之处是范围狭窄,局限于天文历法,未将其他自然科学包括进去。
《畴人传》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科技史和第一部科学家、设计师传记。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缂丝 (北宋)
缂丝,又名刻丝,是一种新兴织品,纬线根据图案需要织入,即“通经断纬”织法。主要用来织书法作品,细腻写实,一如描画。
不断换梭(换丝线的颜色)和局部回纬(拿着梭【纬线】穿过经线【白色线】绕一圈)。
流程
a. 第一步、把经丝上到木机上
b. 第二步、用墨笔把纹样勾画在经面上
c. 第三步、织纬
d. 四步、修剪反面的毛头
纳石失/织金锦 (元代)
纳石失,也称“织金锦”,它是一种以扁金线或圆金线来织造纹饰的丝织物,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元代织造工艺的典型代表。
所采用的金线有片金和圆金两种,具体制作方法为:先将黄金打成金箔,用纸或动物表皮作背衬,再切割成强丝线的片金;也可将片金缠绕在一根芯线之外,即成圆金。
顾绣 (上海)
顾绣源于明嘉靖年间,露香园主顾名世之妾缪氏擅绣人物、佛像,又有顾媳韩氏仿宋元画入绣,劈丝精细,绣品气韵生动,于是名噪一时。顾绣精工夺巧,同侪不能望其项背,人巧极天工,错奇矣。顾绣绣品多为家庭女红,世称“韩媛绣”,基本用于家藏或馈赠。
它是以名画为蓝本的“画绣”,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而著称于世。
云锦/寸锦寸金 (南京)
云锦是中国传统的织锦之一,明、清时由多处官办织造局生产,用于宫廷服饰、赏赐等。晚清以来开始有商品生产,行业中才产生“云锦”的名称。
因其富丽华贵、绚烂云霞而得名,现代只有南京生产,常称为“南京云锦”。
云锦的主要特色是逐花异色,从云锦的不同角度观察,绣品上花卉的色彩是不同的,由于被用于皇家服饰,所以云锦在制造中往往用料考究、不惜工本、精益求精。
石器设计
人类经过长期探索,开始较为普遍地采用时期的磨制技术,即把经过选择的石块打制成石斧、石刀等各种工具的粗胚后,再用研磨的方法进一步加工,使器形更加规整,尖端与刃口更加锋利,表面更加光洁,更加符合使用的要求。
在石材的选择上,已十分注意石材的硬度、形状和纹理的选择。
石斧选用长形的石块,以便稍加打磨,石刀是呈片状的,所以多选用片页岩。
经过不断地观察、揣摩和实践,人们的审美意识得到了初步的启蒙和发展,发现并且掌握了诸如对称、节律、均匀、光滑等多种形式美的规律,并自觉地应用于设计活动中。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石器的设计上,是经过艺术思考的,他们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
青铜器设计 (商周)
商周时期的设计艺术,最有代表性和具有突出艺术成就的是青铜工艺。三千多年前出现的中国青铜工艺,它的突出成就表明了中国奴隶社会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有时会根据特殊需要也掺一点铅。
加入锡铅之后,熔点降低,硬度增高,容易掌控其铸造过程。
可以铸造坚硬的制品,比如武器或者工具。
另外熔铸时减少气孔,使装饰花纹清晰,增加光泽度。
青铜器的名称,根据生活用途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烹饰器、食器、酒器、水器、杂器、兵器、乐器、工具等八类。
饕餮纹 (商周)
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的主要纹样,又称兽面纹。采用抽象和夸张的手法,造成狰狞恐怖的视觉效果。
有人认为饕餮是由双鸡相对组成的一个羊头,鸡羊谐音,有“吉祥”之意;
有人认为是“通天地(亦即通生死)”;
有人认为是“辟邪驱鬼”
夔纹,是一种近似龙纹的怪兽纹,常见于商代铜器纹饰中。
失蜡法 (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
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人们开始用失蜡法制作同期,也称蜡模法。
以蜡制成器物模型,内外以泥填充加固,待干,加热,使蜡液流出,堵住排蜡口,再注入金属溶液,冷却后,打去填充的泥,便可得到与蜡摸相同的金属器。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
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图的铜尊盘上有玲珑剔透的装饰,就是用失蜡法铸造的。
用失蜡法制造的铜器,层次丰富,精巧细致,具有特殊的立体装饰效果。
曾乙候尊盘 成品
蜡模
加石英砂
烘烤前剖面图
失蜡过程
敲打去壳
泥条盘筑法 (原始陶器)
指制作原始陶器器皿的一种技法,是指在一个平坦的黏土基底上以黏土条逐渐向上盘绕的方法。
转动的黏土长度逐渐增加直到达到器壁需要的高度为止,然后这件作品成形后在用手加以磨平。大部分原始文明的陶器都是使用泥条盘筑法制作的。泥条盘筑法是一种适合于初学者的优良技术,因为它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工具,并且能够提供加工黏土的经验。
轮制法
陶轮亦称陶车,是一个固定在矗立的短轴上的圆盘。加工陶坯时,把合好的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上,借助陶轮旋转的力量,用手掏料,以提拉的手法制成陶坯。
轮制法制成的陶器,器壁厚薄均匀、造型规整、器表面往往留下密集的轮纹,器底留下线割的偏心纹。
轮制法的出现,不仅增加了陶器的生产数量,而且提高了质量。轮制法也是制瓷的主要方法。
仰覆莲花瓷尊 (南北朝)
南北朝有一种具有较高艺术性设计的瓷瓶,又名仰覆莲花瓷尊,该瓶新颖别致,尊体以腹为中心,上下部塑饰各为相向的三层莲花瓣,层层相接,尊底也塑有莲花瓣形,全尊共七层。肩部有耳,颈部塑出花鸟云龙。现陈列于北京故宫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