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工艺美术史(名词解释)第四部分
为考研党准备,共有四张,主要是名词解释部分,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史》。
编辑于2021-04-09 10:07:02中国工艺美术史 (名词解释) 第四部分
原始半坡型彩陶
彩陶最早在河南仰韶村发现的,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半坡型彩陶的鱼形花纹,起先的写实手法,逐渐演变为鱼体的分割和重新组合。
例如:“人面鱼身”盆纹是人面与鱼形合体的花纹,在一个人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鱼花纹,具有“寓人于鱼”的特殊意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尖底瓶汲水器,其基本形状为小口、尖底,腹部置有双耳。双耳除了系绳之用,还具有平衡重心的作用,使注满水后的容器能自动在水中直立,底尖便于下垂入水,也易于注满,造型设计可谓轻巧实用。
马家窑型彩陶
特点:点和螺旋纹
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装饰的特点。
在点的外面装饰螺旋纹,有动的感觉。
因此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风格可以用旋动、流畅来形容。
黑陶
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在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
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 ,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黑陶采用轮制,器形浑圆工整,造型优美,装饰精巧,具有"黑,薄,光,纽"的艺术特点。
印花
陶瓷器传统装饰技法之一,用刻有装饰纹样的印模在尚未干透的胎体上打印出花纹。
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一经在江南一带普遍出现,经后代发展,至宋代,印花装饰达到成熟阶段,定窑印花瓷为宋代最高水平的代表。
刻花
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在瓷胚上用刀刻出花纹。
宋代最盛行,尤以南方龙泉窑和北方耀州窑最具代表性。
贴花
陶瓷器传统装饰技法之一,使用印模制出纹饰后,贴于器物上,再施釉烧成。
釉上彩 (600-900℃)
釉上加彩是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它是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二次入窑,低温固化彩料而成。因彩附着于釉面上而得名。
釉中彩 (1100-1260℃)
亦称高温快烧颜料。颜料的熔剂成分不含铅或少含铅,按釉上彩方法施于器物釉面,通过1100~1260℃的高温快烧(一般在最高温阶段不超过半小时),使颜料渗入釉内,冷却后釉面封闭。细腻晶莹、滋润恍目,抗腐蚀、耐磨损,具有釉下彩的效果。
釉下彩 (1200-1400℃)
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窑彩”。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
粉彩/软彩 (清朝)
是在清康熙年间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是在彩绘时掺加一种白色材料“玻璃白”。
“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以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者“软彩”。
五彩/古彩/硬彩 (明代)
五彩瓷器是明代彩瓷中的名品。也叫“硬彩”
可以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基本色调以红、黄、蓝、绿、紫等五色材料为主,按照花纹图案的需要,施于瓷器釉上,再二次入炉经过700-800摄氏度的高温二次焙烧而成。
古彩也称五彩、硬彩,属于釉上彩,特点是色彩丰富繁多,效果浓艳热烈,有透明感、不易脱落,线条挺拔,始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康熙时期。
其特点是创造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料相结合的装饰方法。
斗彩
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一个陶瓷装饰品种。
指在坯体上以青花勾绘花纹轮廓线,施透明釉烧成后,于轮廓线内填以红、黄、绿、紫等多种色彩,再经二次烧成。
画面呈现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斗奇媲美,故名。
创烧与明成化年间,制品胎薄釉莹,彩色鲜艳,画面清雅。
和青花五彩的区别
在斗彩瓷器上,釉下青花是起主导或骨架作用,青花已构成整个图案的框架,或者说是白描样稿。斗彩的半成品(即未施釉上彩时)是一件图案完整的淡描青花器。
而在青花五彩瓷器上,釉下青花只是作为一种颜色来使用,同时为釉上绘画起定位作用,青花五彩的半成品(即未施釉上彩时)是一件图案不完整的青花器。
斗彩
青花五彩
定窑白瓷
宋时定窑盛产白瓷,风格典雅。
一种釉色白润光亮的瓷器。由于坯土,釉料和烧窑工艺的差别,白瓷有多种色调。
唐代河北境内的邢窑盛产白瓷,与同代浙江越窑产的青瓷同名,有“邢瓷类银类雪”的记载,被选为贡瓷。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纹样秀丽典雅。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
建窑建盏/黑瓷 黑釉瓷黑胎
建窑黑釉是一种析晶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备烧成黑釉的基本条件;同时,石灰釉黏性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高温中容易流动,所以,建盏外壁底部往往有挂釉现象,而器物口沿釉层较薄,呈褐红色,有的近似芒口。
建窑黑瓷的胎质基本特征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为含铁量较高所致;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
从烧成工艺分析,建窑黑瓷为高温烧成,若胎土淘洗太细,则器物易变形。正由于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的需求。
窑变/乳浊釉 (1300℃) 彩釉瓷器灰胎
指在釉中加入适当的铜、铁、钴、锰等金属呈色元素,在坯体上二次或多次施釉后,经过1300摄氏度高温烧制而成。釉色呈自然流垂融合,色彩灿烂瑰丽,光彩夺目的效果。
宋代钧窑首创,清代景德镇窑有仿宋代钧窑窑变品种。
龙泉青瓷 (南青瓷)
瓷器表面呈现青色,故名。商周时,原始瓷的青黄釉色是青瓷的初期阶段;汉代青瓷釉色比较纯正;六朝时呈色青绿,匀净光润;唐、五代臻于成熟。
两种不同的龙泉青瓷产品: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另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称“弟窑”或“龙泉窑”。
青瓷文化就是玉文化,追求的效果就是要达到玉的效果。
哥窑
弟窑
汝窑青瓷 (北青瓷)
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天蓝、豆绿、月白等釉色。 汝窑的天青釉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质感甚佳,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说,色泽素雅自然,有“雨过天青云破处”之誉。
越窑秘色青瓷
以青瓷为主,它的烧造地点在浙江一带,因为是贡物,瓷器制作,极尽装饰之能事。
一般均用刻花、划花和印花的方法,装饰题材十分广泛。线条洗练,图案活泼,反映出五代陶瓷装饰艺术的较高水准。
秘色瓷特殊的釉料配方能产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学效果,釉层特别薄,釉层与胎体结合特别牢固。
青白瓷
亦称“影青瓷”。它结余青、白瓷之间,胎质洁白细腻,釉色青中带白,白中显青,晶莹明澈。
影青瓷又称映青瓷,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其前身是青白瓷,被称作“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丽洁,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所以历史上有“假玉器”之称。
暗纹陶
指用一种工具在陶胚未干前压出各种花纹的陶器,这种压花线纹深度不大,仅在有光线时可以隐约看出,所以称为暗纹,又称砑花陶。
釉里红
釉里红瓷制作工序与同时代的青花瓷大体相同。它是以氧化铜作着色剂,于胎上绘画纹饰后,罩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因红色花纹在釉下,故称釉里红瓷。
瓷器烧造时需要一种环境,专业术语叫“气氛”,瓷器都是在某种气氛中烧成的。一般来说气氛就是两种:一种是氧化,一种是还原。简单来说,就是炉子开着火门,有充分的氧气进去,就叫氧化气氛。而关着窑门,闷着火,就称为还原气氛。釉里红是以铜为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简单说它是闷着火烧成的。温度稍高点,或者稍低一点,它立刻就会失败,温度如果一低,颜色就会变黑,非常不好看。温度如果一高,颜色就飞了,没了。温度高低之间允许的差额大概在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