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意识和注意
必看!下图为你讲述了普通心理学第五章意识和注意,包括意识的一般概念、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注意的一般概念、注意的认知和神经机制作者花费好久整理出来的,内容详细且条理清晰,值得收藏哦!
编辑于2021-04-11 07:21:07意识和注意
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到含义
1.意识是一种觉知:它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它对个体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意识到种类
非意识过程
有一类活动在非意识到范围内,很少进入意识
血压到调节
前意识记忆
只有在个体注意被吸引过去以后才能达到意识到记忆
在心理背景上默默起作用,直到一个需要意识到情境出现
无意识
它指的是个体没有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当个体无法用意识来解释其某些行为时,个体才会意识到无意识信息到存在
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行为
已经自动化的行为,不受意识到控制
对刺激的无意识
没有察觉行为产生影响的事件而这种行为却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盲视
由脑损伤引起的对刺激的无意识觉察
潜意识
潜意识即无意识
意识到功能
具有能动性
觉察或感知信息
对个体身心起着调节作用
意义
通过限制人们对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
使人们依据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
使人们利用过去记忆对现实输入信息做最佳判断和行为。
利用过去指导现实
睡眠与梦
和觉醒对立的意识形态
睡眠
睡眠的阶段
清醒 : 高频低幅(14-30赫兹)贝塔波 安静:阿尔法波 睡眠:高频低幅向低频高幅的变化
第一阶段
脑电变化
混合的频率、频率和振幅都较低
持续时间
10分钟
主要特点
在这个阶段处于浅睡阶段,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容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
第二阶段
脑电变化
偶尔出现睡眠锭(短暂爆发的高频高幅的脑电波)
持续时间
20分钟
主要特点
个体较难唤醒
慢波睡眠
第三阶段
脑电变化
频率较低、波幅变大,出现刀塔波,有时会出现睡眠锭
持续时间
40分钟
主要特点
肌肉逐渐变得更为放松
第四阶段
脑电变化
持续刀塔波
主要特点
深度睡眠阶段,个体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指标都变慢,可能发生梦游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
做梦
子主题
睡眠阶段的规律
一夜
前四个阶段总共持续09分钟左右,此后便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第一次仅持续5-10分钟,此后出现的时间越来越长,直到最后一次可长达1小时。而第三第四个睡眠阶段在黎明时会消失
一生
婴儿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非常长,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逐渐缩短,老年人每晚睡眠中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就非常少
睡眠功能的两种观点
功能恢复理论(睡眠使身体和大脑得到休息)
生态学理论(睡眠是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梦
梦的解释
精神分析学派
是潜意识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
生理学观点
梦是个体对脑和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认知的观点
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睡眠中,认知系统仍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加工
梦的特点
霍布森等人等研究认为,梦具有认知的不确定性、梦境的不协调和不连续性,而且主要是梦境的不连续性
注意概述
注意的含义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
由于感觉通道的限制,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的对象,只能选择某些对象而舍弃另一些对象
集中性
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发生
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哪个对象
集中性则指的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的强度或紧张度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调节与监督功能
注意是整个心理功能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注意的种类
意志的努力程度分
不随意注意
含义:没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引起的原因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运动变化
个体状态:个体自身的状态、需要兴趣经验
随意注意
含义: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引起原因
注意的目的与任务
目的明确具体易引起随意注意
兴趣
间接兴趣(活动结果的兴趣)很重要
活动组织
是否正确的组织活动与随意注意有密切关系
过去经验
与知识经验有关相对容易,容易引起随意注意
人格
意志力顽强的人易引起随意注意
主观
随意后注意
含义:有目的的,无需多大的意志努力(一般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引起原因
直接兴趣
熟练程度
注意的品质分
选择性注意
呈现多种刺激,选择一种刺激忽略其他的刺激
双耳分听实验
持续性注意
注意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上或活动上(注意的稳定性)
警戒作业
分配性注意
同时进行多种刺激进行注意,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双作业操作
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注意的生理机制
朝向反射
初级生理机制
脑干网状结构
维持觉醒
边缘系统
大脑皮层
主动调节行动、对信息进行选择
向往边层
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会引起机体生理活动的变化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
也叫注意的范围
含义
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的把握对象数量
影响因素
对象的特点
活动任务
个人知识与经验
注意稳定性
含义
选择对象的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
影响因素
人的主观状态
明确的目的性
高度的任务感
坚强的意志
事物的浓厚的兴趣
注意对象的特点
内容丰富
活动变化
注意分散
也叫分心
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的现象
注意的起伏
也叫注意的动摇
在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总是要发生的
注意分配
含义
同一时间,注意指向两个以上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现象
影响因素
活动的熟练度和自动话程度
性质和内在联系
注意转移
含义
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从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与注意的分散不同,注意的转移是主动的
影响因素
原有注意到紧张度
新事物或者新活动的性质和意义
符合需要和兴趣,转移越容易
个人固有神经类型和习惯
注意的认知理论
注意的选择认知
过滤器理论
提出者
布罗本特
理论观点
全或无的工作方式,又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实验来源
双耳分听实验
衰减理论
提出者
特瑞斯曼
理论观点
只在强度上减弱而不是完全消失
实验来源
双耳分听实验
后期选择实验
提出者
多伊奇和诺尔曼
理论观点
在进入装置之前,所有输入的信息都已受到充分分析(又叫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或记忆选择理论)
多阶段选择理论
提出者
约翰斯顿
理论观点
注意选择过程子啊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注意分配认知理论
认知资源理论
提出者
卡尼曼
理论观点
把注意看做是一组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而这种资源是有限的
刺激或加工任务越复杂,占有的资源越多
认知系统里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不同认知活动对注意提出要求是不同的
双加工理论
提出者
谢夫林
理论观点
人的认知加工有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两类
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可以自动化进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则受认知资源的限制
意识控制打量加工在经过大量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